LA的Dumpert和红袖妹妹都对“the core”有意见,我倒没觉得,也许周末的心情太好,也许是太喜欢Hilary Swanky,总之,看的时候,让我高兴得不得了,像当初看第一部科幻片《未来世界》一样。特别是看到世界末日的那些computer simulation 制作出来的奇观,几乎是诠释《圣经》里的《启示录》。

喜欢这些刺激的电影,也喜欢到迪斯尼乐园去玩惊险动作,从150米高的塔楼做自由落体,太棒!Peter pan, where is your never land?

不过,不会去看第二遍就是了,娱乐片就是这样,让你高兴一会儿后,什么都记不得。


THE CORE


Whether Paramount is acting on a bold gamble or simply out of desperation, you have to hand it to the studio for going ahead with an action picture that not only offers an end-of-the-world scenario but also scenes of destruction involving the space shuttle and the Golden Gate Bridge. What’s more, the first half-hour of The Core is hip enough to its own moribund formula that for a brief, shining moment, there’s hope the film will actually be a goofy gas instead of the effects-bound lump it becomes. Wisecracks fly, pigeons attack Trafalgar Square, and the shuttle’s crash landing in the L.A. River smacks of slapstick — all that’s missing are two guys walking by with a pane of glass. Yet, once the crew — which includes Aaron Eckhart as a sensitive geophysicist and Hilary Swank as an overachiever astronaut — is sent on its mission to the Earth’s core (to save the planet’s 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 air is sucked from the script, by Cooper Layne and John Rogers, as director Jon Amiel dutifully gets down to the business of personal redemption, selfless heroics and shot after symbolically freighted shot of the ship, a dark metal cigar, thrusting through hot, undulating magma. (Hazel-Dawn Dumpert)

《地心末日》:失败总动员
  一般而言,上映日期推了又推的影片肯定没什么好货。本片就是明证。

  一部影片被推迟上映,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导演要求严格,不断对不满意的场景进行重新拍摄或者剪辑,因而耽误了后期制作时间,如《纽约黑帮》;有的是因为拍摄过程本身多灾多难,困难重重,因而不得不推迟原定的档期,如《水世界》;有的是因为所谓的市场因素,即担心目前观众心理不太适合观看某某类型的影片,因而按住待发,等观众缓过劲来了再发行,典型的如《风语者》和《狙击电话亭》--前者是因为9.11,后者是因为去年底的连环狙杀案。实践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这些影片的票房成绩是要远远低于预期的。

  最莫名其妙的是象《地心末日》(The Core)这种了,同倒霉鬼艾迪·墨菲去年那部烂到家的《布鲁托·纳什月球历险记》一样,它们的推迟上映,既不是因为制作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市场心理的原因,而纯粹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档期。说白了,就是找不到一个自己可以在当周票房上“鹤立鸡群”的机会。显然,如果《地心末日》按原定的去年11月上映的话,肯定敌不过《哈利波特和密室》与《择日再死》。依我看,推到本周上映也未必会好到哪里去。对自己没信心的影片,放在什么时候都会疲软。

  从情节来看,这又是一部好莱坞吹牛皮的电影,而且是拣《世界末日》吹过的烂曲子吹!只不过,这次毁灭世界的危险来自地心,而不是来自太空。我估计当初编剧脑子里想出这个歪点子的时候,肯定是非常得意的。你想啊,太空类电影大家确实已经看了很多了,而关于地球的“内心”,似乎还很少有人注意呢!除了几十年前那部根据儒勒·凡尔纳小说改编的《地心游记》,好莱坞的银幕基本上和地心绝缘!

  可惜本片的编剧光顾着市场的漏洞,而忽视了自身的能力和知识。正如同推销员要到一个从来没有穿鞋习惯的原住民小岛上去推销耐克鞋,他如果对人家脚的形状、尺码一无所知,即使他有如簧之舌,恐怕也会碰得灰头土脸。不错,经过这么多年的疏忽,观众的确对地心感兴趣,比如说本人。当初电视上放《地心游记》时,尚读小学的我,楞是忍着老爸老妈的念叨加武力威胁而坚持看完,激动好奇的心情一直保持到现在。可是,问题在于,对于地球内部,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

  可以想象,当制片方兴致勃勃地开始筹备这一电影时,第一个傻眼的就是这一难题: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作为一部以视觉效果为最大卖点的科幻电影,你总不能简单地让观众眼前一黑,然后再一片火红,说:“我们到了”吧?!可是,无论是编导,还是请来的科学顾问,其实更包括我们大家,对地球内部的了解,除了那个老掉牙的地壳、地幔、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假设外,其他就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了!恐怕连地球物理科学家们到这个时候,都恨不得拿自己去打靶:研究了几十年的东西,原来还是一抹黑!

  诚然,根据地震声波及电磁波由地心到地表的反射特性,从“理论”上推断出地球内部的那几层结构,确实是非常重大的一个科学发现。但这对于本片这样以展现驶向地心的旅程为主要视觉效果的电影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每一层的具体是什么样子?层与层之间又是怎样过渡的?如何在没有光的地底让观众看清楚地球的结构?这些问题够影片制作方头大的了。

  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只好选择了最简便的方法:瞎糊弄!地球内部真正长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老子也不管了!我只给你一个以声波反射成像的荧屏,你丫自己想象去吧!于是,观众在随同拯救地球小组前往地心的过程中,对地球内部的印象就只停留在探测船前方荧屏上不断变化着的古怪画面。那些画面不是普通观众能欣赏得了的,类似X光呈像效果的画面,我只看到不断变化的几何图案:一会象人体内的红细胞,一会又象女儿手中的万花筒,如果盯久了还有助于睡眠,真不知船员们是怎么熬过来的!科学家叔叔阿姨们就是伟大啊!不过,我不排除,个别天才能从那稀奇古怪的画面中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再诞生出什么超时代的印象派画家来。

  既然硬的科学玩不通,编导们只好玩软的感情。是呵,“以情动人”方是文艺作品的宗旨嘛,只要感情深,谬论变成真!很可惜,不知是不是因为我对美眉们铁石心肠惯了,编导们惊心编制的情网竟然没有将我套住,真是有负诸位的努力了!看着被导演渲染得极其勇敢的船员一个个壮烈牺牲,我还在银幕下面揣摩希拉里·斯万克同学的小虎牙到底是在从右往左数的第几颗!拜托,有点专业精神好不好?我看他们一个个都不该死嘛,有大把的机会不死,偏偏要让他们去死,那除了赚人眼泪就是煽情了。象《世界末日》中的父女之情,因为前因后果都交代得比较清楚,两位演员的表演又真实可信,最后那几个快速闪回的画面还真能把我煽乎一下;可面对《地心末日》支离破碎的煽情,我只好坚决地说不!

  得,科学道理跟你讲不通,人类真情你又不理解,你丫是不是外星人?好,“病猫不发威,你当我是老虎”!片方只好祭出最后一招,也就是好莱坞的必杀技:电脑特技!咕咚--终于把我笑翻在地!派拉蒙呀派拉蒙,你好歹也花了8000万左右耶,怎么鼓捣出一个个比电视剧集《企业号》水平还差的CG画面来?不错,导演的野心确实很大:你们《独立日》不是炸了白宫么?我炸TNND的罗马圆形斗兽场!你《末日救未来》(Deep Impact)不是水淹Los Angel大桥么?我这回要把它彻底熔化!你《世界末日》不是创造了巨型陨石奇观么?洒家这回要在700英里的地下再现一座水晶宫!真不愧是有“痔”青年啊,可野心的背后是让人坐立不安的别扭。观众们简直要声讨那8000万花哪去了,每个CG画面和背景之割裂,探测船造型之粗劣、毫无质感,地心场景的初哥级3D模拟,都是那么令人惨不忍睹!

  罢,罢,罢!正如同星哥在《食神》中数落那碗杂碎面一样,《地心末日》作为具有票房大片野心的科幻之作,处处失败。最后还要牵涉到所谓“共同毁灭”理论指导下的“命运”军事项目,在当前这种环境下,无异于煽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更是失败中的失败!

(红袖添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