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是学低能物理的,有人问他是哪行,他据实以告,对方老以为他故意谦虚,忙着说:「哪里,哪里,学物理都是很高能的。」

 刚出道时,别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搞资料处理的,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地回道:「啊,你跟IBM做事。」后来资料处理(Data Processing)变成了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又要花一番口舌去解释,至于提到自己是系统分析师(但不是中央情报局或五角大厦那种),专案经理(不是警察局办案的),别人更是迷迷糊糊的,远不如「杀猪的」、「卖冰淇淋的」、「教书的」、「混流氓的」那样旗帜鲜明,一听便知。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现在居然误打乱撞变成了「写专栏的」(columnist),真不知天下有多少人知道「写专栏的」究竟是干什么的?

 专栏作者(作家是别人客气的尊称)指的是那些定期在报章杂志,固定的标题下,写小品、散文、随笔、评论、短文的人,他们的看法通常并不代表刊登该专栏的报章杂志的立场。专栏的起源多半以轻松幽默为主,但逐渐演变成为政治评论和时事分析。美国活的死的专栏作家种类繁多,包括专谈「八卦」的(Liz Smith);教怎么进退合宜的「Miss Manners 」(Judith Martin);专门解答婚姻及其他生活疑难杂症的Ann Landers和Abigail Van Buren两姐妹,以及以财经见长的Sylvia Porter。

 奇怪的是所谓「重量级」的专栏作家,全是男的,这恐怕和性别无关,而是和专栏的主题有关。和文笔无关,但和内容有关。

 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读Ernie Pyle的文章。Pyle是二次大战欧洲战场的随军记者,他的专栏是当时最受欢迎的。1944年欧战结束后他回美国领普立兹奖,次年重回太平洋战场,死于日本兵机关枪下。

 后来我迷上Art Buchwald,对他的嬉笑怒骂,挖苦政治人物的专栏非常心仪,1982年的普立兹奖颁给了他。他已近80岁的人了,居然还在华盛顿邮报写专栏,看来是要写到踢水桶才会停了。

 最具影响力的专栏当然还是政治评论,已经过世的Walter Lippmann、 Stewart Alsop我只闻其名但没机会拜读他们的大作,但对另外一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1995年才过世的 James Reston(雷斯顿)却印象深刻。

 如果没记错的话,当年雷斯顿随着尼克森访问中国,那时候美国的一般老百姓对这个国家非常陌生,也很好奇。雷斯顿在中国得了盲肠炎,在开刀的过程中医生用针灸来帮助止痛,这一招可把老雷给罩住了,在他的专栏中少不了要大大地将我中华绝艺表扬一番。这样一来,信怀南走在街上也很有面子。雷斯顿的另一篇报导提到走访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庭,看到主人家中的椅凳非常简单而深感美国物质文明的浪费。雷说:椅子是用来坐人的,只要有四只脚站得稳就行了,干嘛要有那么多花样呢?雷斯顿如果今天重回中国,看到那个单纯朴素的社会全变了样,不知道会怎样想呢?

 相形之下,咱们老中写专栏的,在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上可差太远了。我把中西各行各业做了一个比较,想来想去只有两个行业在西方满受尊敬而在东方则是行情不佳。这两个行业是什么呢?容掌门人在此卖个关子,只提一行。

 公园里有些小朋友在玩,小朋友的父母走过来问你家千金或少爷:「你父亲是干啥的呀?」如果对方是洋人,一听阁下是writer 或author 或columnist,虽然不一定会肃然起敬,但保证不敢轻视,但如果对方是老中,一听阁下是文人,是作家(尤其是男作家),我保证他第一个反应是看阁下的千金或少爷是胖还是瘦,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这还是算有良心的,没良心的,什么「文人相轻」、「文人无行」、「不务正业」、「百无一用」等联想纷纷出笼。原因在哪?原因多得不胜枚举,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文人都被权威所用,不为所用的则被打压。近50年来台湾只出了一个名利双收的专栏作家: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