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写得有新意,有想法。喜欢。

————————————————————



笑天下“名”为何物?

李静方

有人非难雅克·卢梭对拯救过他的华伦夫人的求助置之不理,直至她贫困而死。指责康德曾经愤怒地把房东老太推下楼梯。指责布莱希特过着优裕的生活,却每天花几小时把灰尘弄进指甲,装成工人。指责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代三大画家中的巨富,却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守财奴。指责贝特兰·罗素只要看一看贴心的金钱记帐簿,就会激情满怀地投入写作。一个非主流的美国作家理查德·扎克斯,他的一本《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一书,也被写进了这样一个副标题“被我们忽略的真实故事”。所谓历史的“真实”是被遗漏了呢?还是被有意回避了?!

指责卢梭、康德、布莱希特、米开朗基罗、罗素生活细节的人,是他们看到了名人的非“理想”的一面,在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眼里他们只求名人的一半?“名”上的“完美”,对于另一半的“人”他们是不想看的,他们继续生活在中世纪的想象光影里。

仅以需要来搪塞认知,我们只能在现成的经验里蜗居需求。尽管我们今天可以这样、明天可以那样,但是脚步照样踩在原地,价值照样依旧。书店里堆得满满的“成功”书籍,依旧是在“名”的名义下教导我们大家如何去走少数人走过的路。一个有趣的逻辑反论,拼命鼓吹“成功”,是因为很少有人成功,很难有人成功。几千年来“成功”一直是个谜一样的话题,就是因为它在我们的眼界里只是属于少数人。为着少数人选定的方向让大家来走,独木桥前永远排着长队,生命也就在排长队的规定中慢慢地消耗。在“名”的名义下,生命的历史似乎永远只在少数人。如果生命的历史只是属于少数人,那么粗俗地说,绝大多数的人真是白活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不是在诅咒创造生命的上苍吗!在一次“成功”学的培训会议上,执教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理石地板在埋怨被人践踏、吐痰、丢脏东西,它羡慕大理石佛像被人顶礼膜拜,感到自己既痛苦又委屈。有人告诉大理石地板,当初曾考虑用它做佛像,原因是它的材质太硬了。老师的用意是简单的,材质决定了一切,要想赢得成功,你必须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是赢得“成功”的关键。如果践踏、吐痰、丢脏东西本身就是大理石地板的幸福和快乐,它的痛苦和委屈是差强人意的,那么何来改变呢?如果改变是容易的,还是那句话,几千年来述说改变的“成功”为什么依然只发生在少数人的身上?!

是不是该换换思路了。如果每一个人的生活本来就是“成功”的,我们还需要研究少数人的“成功”路径、并且教导大多数人吗?!

我们的传统研究课题也该换换了。我们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生命路径。能够研究大多数人的生命路径,我们也就在顺应生命潮流的演进中了。

为了这些,请重新读读伟人的著作!请重新开眼看看这个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