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都曾子杀猪的故事(前一个时阿拉丁的),这是一个13岁的孩子写的。

××××××××××××××××××××××

苦命的猪
——我不赞成老曾杀猪

在古代,有一头苦命的彘,苦就苦在它生在了曾子家。
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可是她哄孩子时说走了嘴,答应回来给孩子杀彘吃。这一说不要紧,被曾子听见了。
曾子的妻子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把那头彘捆起来,准备开膛破肚。她急忙跑过去阻拦道:“我是哄小孩子的,你怎么当真了?”曾子说:“孩子哪有你这样哄骗的?你一直这样哄孩子,孩子以后就不会听你的话了。你怎么能这样教育孩子。”说完,一刀就把那头还在哼唧的苦命的彘结果了。
故事家喻户晓,人们在看这个故事时,往往赞扬老曾做事非常守信。殊不知曾先生如此办事后患无穷。且不说连累了那头无辜的彘,如果曾子下过了手,已成后果,孩子却因年龄缘故早已忘记前因,反而非要活彘不可,哭闹起来又哄不住该怎么办?而且,提前杀了不该出槽的彘,出肉率低,肉也不见得好吃,孩子不爱吃怎么办?曾子再富有,那时候也没有冰箱,肉难以久存,孩子毕竟不懂事,以后不定哪天要吃猪肉时彘却没有了该怎么办?
曾子如此办事,同时给了他妻子一个严重教训:以后只要丈夫在场,说话千万不能夸张,哄孩子千万不能走嘴,连“赶集回来给你买颗泡泡糖”的许诺也不要做——因为你有可能买不到啊。在教条主义的曾先生这里,许诺了就要兑现,可能兑现不了的许诺自然不要做。这下苦命的就不是彘,而是孩子了,孩子的生活还有什么色彩和意思?
而实际上,刻意朝某一个方向、按照父母的意愿“培育”孩子,不见得有效,因为在孩子的一生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将会有很多,生活会“雕塑”他,使他成为一个性格丰富的人,父母和别人赞赏也好,忧虑也罢。
美利坚人的教育方法常常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但往往是非常成功的。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一个美国老头正在沙发上看报纸,他的小孙子费力地爬上了很高的写字台,对爷爷说:“爷爷,我要跳下来啦!”爷爷看了,和颜悦色地说:“跳吧孩子,爷爷在下面接住你。”于是小家伙往前一蹦,却重重地摔在地上。爷爷根本没接。孩子半天才站起来,带着怨恨的口气责备爷爷,这位美国老头却抱起了他的孙子,说道:“孩子,你要记住,人世间并不是每个人说的话都是真的,你不要、也不能一味地相信别人。”
美国佬的教育方法是奇怪的,甚至有的人会说是教小孩子学坏,但正是这种教育方式造就了世界上一大批优秀的军人、富商和政治家。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中的不同的教育后代的方式,虽不能武断地否定某一种,但我还是认为曾子家那头彘是可以不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