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故人来>是电影<双镯>的主题曲,要电影 内容涉及女同性恋的问题,...
听过这首歌后,我发觉可以适合小调的需要. 这首歌是很齐整的,但有一个明显
的特色,就是每句都很长. 这首歌的每一段都有四句,每句有十三个字,每十三个
字又 可以很整齐地分为三个小节,而每小节又可以一个四四五的 结构(56i6 56i6
56365)这种四言和五言的结构,给一人一种颇为 "文言"的感觉,很易于诱人填出套句
,但我警□着自己不要填文言, 但事实上我是需要用文字言去填,因此填词的整体
语言策就是 要用一些浅近的文言.

开始填写歌词的时候,我曾经徘徊于 老套文和浅近文言之间,花了一些时间,但现在
已经易于控制了. 检读过去所填的歌词,我明白到自己在过去填词的时候,有些字是
故意用的, 目的是让人感到那些是浅近的文言,但有些句式是刻意将旧文言句式翻新
, 使人不会产生老套的感觉,歌词中某些词语,如"终老" "苦短""执子之手""恨台
上卿卿或台上我我"一类, 如果填普通的歌曲或其他旋律的歌曲,一定是不会用的,但
在这首歌中却一定要用.由于句子太长,若真的用文言,句子 的密度会很高,也就
会很复杂,而这首 歌的tempo(节奏)是较快的,一点也不慢. 即使现在的所谓慢歌,
已不再是顾家辉时代 慢歌,每个bar(小节)都有很多音,非常紧密的. 填上复杂的文言,若是当作诗来听还可以,但当 作歌词来听的话,听的人可能不易消化,没法感受.

歌词配合著旋律,目的是要感动听众,并非要给听众 灌输什么深的道理,因此不能不让听众有一些舒徐的空间.四四五的句式,易于将文言句式翻新和运用叠句, 例如"同时过路,同做过梦","何日再在,何地 再聚","留下你或留下我在世间上终老","台 下你望,台上我做,你想做的戏",都是将文言句式 翻新的.这四句是完全没有浪费.刚才谈到要避用那 些比较深的文言,其实"留下你或留下我在世间上老" 句中的"或 "和"在 "是十分白话化的,前面 "同是过路,同做个梦"是比较传统的两两相对,但这 却用"或 "和"在 "将上一句跟下一句扣上,使十三 个字连在
一起也不会使人感到堆砌."台上你望,台上我做, 你想做的戏"一句,其实都是相
当白话的,只不过是用上文言 句式.如果没有这首歌的结构,没有旋律,将这个句
子当作诗来 处理,看的人一定不会感到它的好处,这个句子一定要嵌入这个 旋
律,唱出来,才会感到歌词结构是有道理和有效的.如果我们 是读诗的话,歌词的
某些部份也许会是太过平铺直.

我绝不喜欢 那些可以用读散文方法来读的诗,因为那些诗的思路如流水账,由第
一行至最后都不用停,思想不须有任何跳跃,然而,这种情形在歌词 中是自然的而
且必须的.歌词当中是须要有些像"金句 "之类的东西, 指出什么什么道理.这些
道理在诗中写出来,读者不会感到特别,只会感到过于直接,但在歌词中却可以是
配合著旋律唱出来的最重要的部份, 它可能成为重复,也可能成为整首歌的高潮.
一般而言,我们称这些重句为hook link。

这首歌其中有一段是属于变奏的,它是从前面四段脱离出来. 在未填词以前,要预
先计划好在哪个置上写些什么东西,比如 歌名.这首歌最明显的是最后一句,"似
是故人来,断肠是点点, 风雨声连连,似是故人来 ",若果在此处还不填上句可
以使人 上口的句子,给听众一个concept(意念)的话,这首歌就会太过 复杂了.
因此,先清晰地build up (建立)好,然后才用其他东西 与之配合此外,这首歌
是十分长的,差不多像是作文那般,整张原稿纸填得满满的, 梅艳芳也曾投诉这首
歌太长,难于记忆.假如要写一首这样长的诗, 句子当中是需要运用一些比喻或意
象之类的技巧.在这首歌当中, 我不能在歌词中制造一些画面的效果,因为我没有
看过这套电影,若果制造出来的画面跟电影内容 不配合的话就会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