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若真的作了如此下流下贱的事情? 这样的无耻超出我的想象。 会不会有人冒名呢? 国内真是乌烟瘴气。


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


  一年出版十余万种图书。走进新华书店,站在如隔离墙般的书架前,面对琳
琅满目、五颜六色、花里胡哨的书籍,要挑一本中意的书,也不易。一是按家
(名家、作家)索书,常常物非所值。名家的书未必名作,成名之后为名所累,
笔下不停地流,墨色越来越稀的屡见不鲜,陈茶装在新罐里卖的也不少。当然,
有些名家的著作“成色”不足,倒也不全是名家的责任,书是书商所选,惟一标
准是可以扒进多少铜板,至于作者的声誉、读者的信任,则全然顾不上了。二是
看报章的书评买书,也常常上当。有些书评写手连书也没有好好读,凭着前言或
后记便海阔天空议论风生,或是抓住只字片语发宏论唱高调,离书万里。有的压
根儿就是“托儿”,受作者或出版社“盛情邀请”,在报上炒作。

  于是,便有了名家荐书。在一家书店的玻璃橱窗外,看到一铜版纸彩印大广
告,上面有八开大小的余秋雨先生头像,昂着头:正版《辞海》形象代言人。推
门进去,陈列新书的桌子上,赫然摆放着余先生秋雨送给男人的礼物——余秋雨
作序并推荐检讨百年时尚生活送给男人最人性化的读物:重读李渔《闲情偶寄》
丛书——《女人好色》、《春光乍泄》、《妖颜惑众》。

  《闲情偶寄》是十七世纪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的名著,包括词曲、演习、
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二百三十四个小题,论及戏剧
创作和表演、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医疗养生等许多方面。
林语堂先生说,《闲情偶寄》是一本笔记体的散文,讲述人生吃、喝、玩、乐等
各种闲情逸趣,可以说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虽是闲情偶寄,李渔先生却一点也不“闲”,他在“凡例七则”中提出“四
期三戒”:一期点缀太平,“方今海甸澄清,太平有象,正文人点缀之秋”;一
期崇尚俭朴,“创立新制,最忌导人以奢”;一期规正风俗,“无一不轨于正道,
其可告无罪于世者此耳”;一期警惕人心,“近日人情喜读闲书,畏听庄论”;
一戒剽窃陈言,“阅是编者,请由始迄终验其是新是旧。如觅得一语为他书所现
载,人口所既言者,则作者非也”;一戒网罗旧集,“数十年来,述作名家皆有
著书捷径,以只字片言,可酿为连篇累牍之繁,如有连篇累牍之繁,既可变为汗
牛充栋之富。何也?以其制作新言缀于简首,随集古今名论附而益之”;一戒支
离补凑,“使如子言而求诸事皆备,一物不遗,则支离补凑之病见,人将疑其可
疑,并疑其可信”。呜呼,时光倒流三百多年,李笠翁的“凡例七则”就像为今
人所写!十余万种书中,有多少是“剽窃陈言”,有多少是“网罗旧集”,又有
多少是“支离补凑”?

  《闲情偶寄》最早的刻本是刊行于康熙十年(1671年)的翼圣堂本,雍正八
年(1730年)有芥子园刻本。或许是当今世界生活越来越紧张,因而也越来越需
要“闲情”的缘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01年,就有十一种版本问世。今年10
月,山东画报出版社以芥子园本为底本,校以翼圣堂本,出版了《闲情偶寄图
说》,基本是原汁原味,根据原文内容新增了一些插图,也大都是明末清初的作
品。秋雨先生推荐的“重读李渔丛书”也是今年10月出版的。

  秋雨先生曾在几部学术著作中详细论述过《闲情偶寄》,认为最重要的是前
两卷,即“词曲部”上下篇及“演习部”,历来非议最多的是“声容部”。有意
思的是,他推荐并作序的“重读李渔丛书”,偏偏是非议最多的“声容部”。

  应该说,书做得很精致。黄色、宝蓝、玫瑰红,三本封面三种极具诱惑力的
颜色,封面上是用线条勾勒的女人胴体。书的单页,是“锯”成一小节一小节的
李渔“声容部”的原文,配以香艳的插图;双页“一部分是有关引文,还有一部
分是解读和解构李渔的文字”,当然也少不了香艳的插图。

  如《春光乍泄》21页,引的是李渔“首饰”中的一段:“故女子一生,戴珠
顶翠之事止可一月,万勿多时……”而22页上,秋雨先生推荐的这本书的“解读
和解构”是:“……男人恨女人胸不大,所以现在的女明星都被男导演塑造成魔
鬼身材。魔鬼身材的要素之一,就是两个基本点一定要突出,且一定要有乳沟,
如果你没有,那么高科技就可以帮你挖出一条乳沟来,就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
国到处在挖地洞一样。(原文用大字排出)以前挖地洞,据说是为了备战备荒,
而现在挖乳沟则为了突出两个基本点……”

  又如《妖颜惑众》第43页,引的是李渔“习技第四”中的一小节:“以闺秀
自命者,书画棋琴四艺,均不可少……”而对页,秋雨先生推荐的这本书的“解
读和解构”是:“在我看来,女人和男人对弈,无疑(原文如此)于上床前的调
戏活动……”

  秋雨先生推荐并作序的书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合身就是硬道理”,“女人
关心的,必然是男人关注的,女人身上最有卖点的最能做文章的也就在这两个基
本点”。饱学如秋雨先生者,想必不会不知道“硬道理”、“两个基本点”的出
典吧?若以“戏”作视之,恐怕也多少有失秋雨先生一贯的俨然。

  或曰,秋雨先生是大忙人,不及认真细看“重读李渔丛书”,只是受托作序
而已。然则,这一“托”,或因“合身”,《女人好色》三书竟各首印一万二千
册热卖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