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热了,热气腾腾的银幕大片也来了,而且特多古装巨片。第一部是吸血鬼故事,好象没那么成功,然后就是《特洛伊》,英雄美女,经典传奇,场面浩大,似乎是稳操胜卷。而且布莱德·皮特的身体,海伦的面孔,首先成了议论的话题。

  中国古代的顶级美女是能“倾国倾城”,希腊美女海伦的面孔则据说是“发动了一千艘战船”的级别。好莱坞新片《特洛伊》一出,评论都觉得这个海伦不太象能发动一千艘战船。她很漂亮,可是是那种洗发水广告明星郊区老婆类的漂亮,也就是说,没什么气势,有评论说,也就够发动一百艘战船吧。海伦是个地中海美女,人们想象中应该由意大利女演员来演,似乎得是伊丽沙白·泰勒在《埃及艳后》里那架式,那种larger than life超出真实生活的气派。这样的明星今日也不容易找了,今天的男观众推选,是莫尼卡·贝鲁齐或者凯瑟琳·泽塔·琼斯一类。可是电影《特洛伊》是现代人的演绎,现代人反正不大理解古代人那种因为女人被人抢了就得动武打架而且杀人的故事,好莱坞版的特洛伊故事,不能完全遵循传统把荣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可以为这个就打仗,这也不太符合现代观念,所以好莱坞的《特洛伊》非得搞出权力与阴谋的起因。这样,海伦的美貌也的确没那么重要。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根本不要海伦出场,或者找个模特来演,但是免开尊口。荷马也没有直接描述海伦的美貌,而是通过男人对她的反应和说法来塑造了她的吸引力,成就一个传奇。

  好莱坞新版的特洛伊故事,海伦的选角引起了议论,其实也是因为特洛伊的故事太经典,可是好莱坞拍此故事的时候,心目中是有青少年观众的,所以这样版本的海伦也就有点象现今的少女流行歌星,虽然破天荒这一次演员被要求增加几磅,否则离古典美女的形象太不沾边。当然结果是左右不靠。

  《特洛伊》的海伦并不突出也不算性感化,极力突出而性感化之的美色是男性这一方----半人半神的阿基琉斯,而且这个阿基琉斯由布莱特·皮特在健身房苦练数月后现身说法。纵然他没有一流的演技,可是他练就一副接近希腊雕像般的身体,也能在交战中表现中阿基留斯的矫健神武,也就足矣。按好莱坞的演绎,阿基琉斯是他那时代的摇滚明星,做为天下第一武士受人崇拜,一出场就万众耸动,另一方面却不买权力的仗,颇有另类文化英雄的色彩。布莱特·皮特的阿基琉斯有点象个摇滚愤青,但倒不是伪愤青,也不是瞎吵吵的愤青。荷马的《伊里亚德》根本就是以阿基琉斯的冲冠一怒开篇的,这可是历史上最昂贵的一怒,葬送了一个高贵的王子,和一座伟大的城市。

  而荷马故事中最动人的一幕,是老国王的儿子被阿基琉斯杀死后,老国王来跟阿基琉斯求情要收尸。真性情的阿基琉斯当然其实心挺软,他同意了老国王的要求,但是说:“明天你还是我的敌人”,可是老国王说:“我们今天也还是敌人,但是对让我们对敌人显示尊敬。”老国王由传奇演员彼特·奥图尔扮演,骤然为戏加重了份量。这种老中青三结合的阵容,也算是吸引人的一部分。《特洛伊》的打,一反功夫片,MTV使得当今动作片眼花缭乱目不暇给的风格,而是试图回放希腊时代的战士怎么交战,镜头不是快速切来切去,这反而让人觉得有新意了。----新的太流行,就不新了,反而要回到古典去找灵感。皮特的形体表演的确一流,尤其发明了一种跳跃刺杀,以前古装片里没有,又不是东方武打式的动作,倒成了独家。

  《特洛伊》最成功的地方其实还在于古典原作的精髓。今天看起来,希腊人跟后来的完全被基督教洗脑的西方人的不同,是他们没有一个绝对而唯一的上帝,这使得他们描写战争就没有今天的那种千篇一律的黑白分明,正义非正义。这一场悲剧战争他们的解释是天上的神们在吵架,而地上的人呢,两方都有错,两方也都有英雄。特洛伊人抢了海伦不对,希腊人用木马计其实也是胜之不武。你不会象看《指环王》那样,得为好人加油。在《特洛伊》里,交战的双方都得到我们的同情。阿基琉斯是天生我才的反叛英雄,特洛伊王子赫克特则是理想的有责任的儿子,兄弟,丈夫。他们都是男子汉大丈夫,其实他们可以成为朋友,事实上他们也英雄相惜。这两个男性形象的互为衬托,构成了搭配完美的色调。你觉得他们谁也不该死。你觉得特洛伊人应该送还海伦,希腊人应该卷铺盖回家。阿基琉斯的内在冲突,就在于一方面他要在战争中追求声名的不朽,一方面他又怀疑这种不朽是否有意义,尤其是当他活在活生生的,当下的情感之中的时候。他知道诸神其实挺羡慕凡人间的短暂的七情六欲。荷马的力量,在于不仅写战争,也写战争中的人情,父子,兄弟,以及交战双方之间的情感纠缠。虽然阿基琉斯和阿加门农有冲突,但是《特洛伊》中把阿加门农写成了大反角,而且最后得让女英雄把他杀死,这个可就是好莱坞俗套,并不是荷马史诗中的原版。毕竟,《特洛伊》不是直搬荷马,而是依据希腊神话松散改编。

  到了基督教,神成了绝对而唯一的,善与恶,天堂与地狱,上帝与魔鬼,全成了绝对对立的。问题是,信仰使人精神提升,但是没有一点怀疑色彩的信仰则容易坚信自己永远是在真理,正义,上帝的一方。这种坚信帮助了基督教文明的发展,但是也常常是它最大的问题。其实这样的信仰跟民主的概念是冲突的。发明民主概念的希腊人,似乎更懂这一点。

  但是西方人还算幸运,他们有基督教的源泉,也有希腊罗马的源泉,可以互相制衡。连好莱坞,也是不时地拍《圣经》故事,拍中世纪故事,但是转身又拍希腊罗马故事。不过总的来说,希腊罗马故事里,好莱坞还是拍罗马帝国的题材多,因为罗马更让人熟悉,而且罗马是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交接点。不过,自《特洛伊》起,我们要看到一系列希腊历史大片了。

  《特洛伊》做为暑期动作大片,应该说够好看。至于其想成为不朽史诗巨片的野心,则还不能说实现,只能说中规中距。值得一提的是,后人熟知的特洛伊战争打了十年,特洛伊木马,特洛伊毁灭的情节,其实都不在荷马《伊里亚德》中。阿加门农之死,也不是在特洛伊战争中。荷马史诗《伊里亚德》只是写中间几十天的事情根本不理会战争最后结局。它以阿基琉斯冲冠一怒始,以他的同情心终 ——他退还了尸体,特洛伊人埋葬了王子赫克特。非常精炼集中的一次戏剧冲突,刻划了阿基琉斯的心理转化,也塑造了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反而,在《奥德赛》中,时间跨度却很漫长,尽写奥底修斯返乡之路的漂流故事。奥底修斯就是想出了木马计的人,但是他并没有能凯旋而归,反而是有家难归。光是这两部书对特洛伊战争及其后话的切入方式,就足以见其不朽的伟大。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得管自己叫《特洛伊》,而不提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