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什么地方看过一句话:喜欢电影的人,不是对生活充满希望,便是对生活绝望。话虽然不堪深究,但对于我这样一向不求甚解的人来讲,不由得心中一动。
  
   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碟片,似乎算不得长。也说不清楚喜欢哪类影片风格,似乎也是很错乱的。喜欢深厚大气的《教父》,也着迷金基德散文似的《春去冬来》;《燃情岁月》与《飘流欲室》中的爱情让我同样感动;炫丽疯狂的《乱》和温情伤感的《东京物语》让我感到一样的唯美和细腻;
  
   喜欢的影片还真是乱七八糟,欧洲、亚洲、黑白、彩色、镜头乱晃,言语错乱。许多朋友无法忍受我看那些怪异的影片,认为看多了人难免染些怪气。不过我想说的是,看着这些奇奇怪怪的影片,我打发了不少无聊的时光,还自以为是的认为我享受一些别人未曾领略的快乐与满足,当然,这又是一个甲砒霜与乙熊掌的问题。
  
   总之,我还将继续热爱书和影片,不长,只一生。(旁白:煽情啊,BS一下:)
  
   书话写影评的多,写得的好的也不少,melzhou、苏七七、宁波就写得很好看。即然有这样的文字摆在前头,经典影片最好少谈,谈也瞎扯淡,不如谈些偏门的影片,估摸看过的人不多,一则看官看着新鲜,二来也正好由着我信口胡说:)
  
   写个影评,开头却罗嗦了这一长篇,也算是唐僧门下之人。还是言归正传吧。
  
   上几天在女友家里一起看她淘来的碟片,选了一张黑白色封套的影片,就象偏爱名牌一样,总认为比名牌比宜街坊好,旧片比新片好,黑白片比彩色片好,毫无理智可言。
  
   女人啊,你的名字就是非理性。(抄一下名人名言呵,添些文化呵:))
  
   这部让我罗罗嗦嗦半天的影片叫《禁忌游戏》,也有人翻译为《偷十字架的小孩》,法国片。故事发生在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轰炸法国,年仅五岁的小女孩波里和父母逃离巴黎,途中父母均被炸死。她独自抱着死去的小狗,流落到乡下,她遇到了小男孩米歇尔,米歇尔将波里带回了他贫穷的家。这个穿着可爱小裙子的小女孩完全没有意识到生活发生了怎样可怕的变化,与米歇尔开始了一段感人的乡村生活。
  
   为了让可怜的小狗不再孤零零的,二个小孩子在偏僻的磨房里做了许多小动物的墓地,为了让波里开心,他们趁夜偷了许多真正的十字架来装饰他们的动物墓地,这引起了当地村民的轩然大波。最后波里终于被孤儿院的修女们领走了,愤怒的米歇尔将所有的十字架全部扔进了溪水。
  
   说说我几个难以忘怀的片断吧。
  
   抱着死去小狗的波里,茫然走在森林,那么可爱的小姑娘,童话中她也许会碰到可爱的小矮人,或者用巧克力做成的小屋。可这并非童话,森林那么大,天色渐渐地暗了,她只是走着,走着,我只能看着,看着,仿佛是忧伤了。
  
   米歇尔心不在焉的读着课本,不时因为过于关注睡在他妈妈怀里的波里,而被粗暴的父亲敲头。他告诉独自睡在板楼上的波里,如果害怕就叫米歇尔的名字。蜡烛刚被妈妈拿走,波里就一迭声的叫:米歇尔、米歇尔。。。,迫不急待的米歇尔奉命上去安抚害怕的波里,看到这里,我不禁为米歇尔的聪明微笑。
  
   可怜的波里把小脑袋埋在被单里,她说怕黑,当米歇尔把窗打开时,弹火把夜幕照得雪亮,这一幕对波里是似曾相见,又埋头进去,米歇尔徶了一下嘴:你又怕黑又怕亮。
  
   当家人得知是米歇尔偷走了墓地上的十字架,狂怒的父亲到处寻找米歇尔,他们躲在草房里,米歇尔急切的叮嘱波里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可以告诉别人十字架在哪里。当父亲在草房爆打米歇尔时,波里一边惊恐的抽泣,一边叫着米歇尔的名字。米歇尔被揍得半死还是不肯说,这时要带走波里的人来人了,面对这巨变的一切,天真的米歇尔急切地说出十字架藏在在哪里,以为可以请求父亲留下波里。
  
   虽然米歇尔献出了他和波里最为宝贵的东西,而这一切怎么能改变?且不必说乡下人怎敢违背政府的命令,只说在艰难岁月收养不明来历的小女孩对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此时我除了软弱的痛恨一下还做什么,痛恨战争,还是贫穷?或是人性?
  
   最让我感到震憾的不是愤怒的米歇尔摧毁了动物墓地那一幕,也不是飞弹炸死了桥梁上的难民那一刻,而是最后戴着姓名卡的波里坐在人潮汹涌的车站里,监护人去购车票,她独自一人恐惧望着陌生的环境,想要寻找米歇尔,人群中传来的一声米歇尔的名字,波里脸上洋溢着欢喜,急切的寻找,象一滴雨水溶入大海,小小的她,消失在人海。
  
   这一次,她连一只死去的小狗也没有了。
  
   泪水终于没能忍住。
  
   战争总有胜败,惟有孩子,永远是战败者。
  
   这部影片属于我偏爱的一类,没有缠绵的情感,也没有强烈的家仇国恨,影片清新、简朴,抒情诗般的表现出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感人的友谊。它不深遂,没有大师作品中的微言大义,也没有惊世骇俗的影片风格,没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没有黑暗的人性,伊朗片〈小鞋子〉算是同类型影片。它淡淡的描绘个两个小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为了波里,米歇尔去偷他父亲车上的十字架,偷教堂的十字架,最后是墓地的十字架,废旧的磨房成了他们的天堂,小老鼠的小十字架,小狗的大十字架,长颈鹿的高十字架,波里的小狗的不会再孤单了吧。
  
   最后失去米歇尔的波里呢?
  
   在这部影片里,无论是富有者,还是一无所有的贫困者都表现出人性脆弱而自私的一面,米歇尔的父母不愿收养波里,因为贫穷;有钱的邻居送儿子去打仗,只是希望获得一枚奖章;国家收领在战争失去父母的儿童,只是为了卖给城里的绅士。邻居家儿子最终当了逃兵,战争意义何在?带给人间的只无尽的流离失所。
  
   两个小孩在影片中的演出极为自然、感人至深,米歇尔机灵的眼睛,面对波里时小大人的模样。可爱这一词仿佛就是专为波里这个小姑娘创造的,卷曲的头发,大大的,却仿佛忧伤的眼睛,穿着小裙的她象天使。我以前一直认为秀兰邓波尔是世上最可爱的儿童形象,现在得加上一个波里了。
  
   除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影片中小孩们的乡村生活牧歌一样令人向往,影片动人心弦之处也在于它的配乐,该片的配乐由西班牙著名吉他大师耶佩斯的一把古典吉他担纲,在影片中,耶佩斯改编集成了多首脍制人口的西班牙民谣和法国小品,贯穿于背景音乐中,著名的《爱的罗曼史》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音乐。
  
   最后,为了写这篇不足一提文字,我GOOGLE了一下,发现这部我原以为名不见经传的电影,竟然是赫赫有名的经典之作,它曾获得1954年英国影艺学院最佳电影,1954年丹麦哥本哈根波迪尔奖最佳欧洲影片,195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52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195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导演雷奈·克莱芒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后期的重要人物。
  
   写到这里我倒底是应该为自已的欣赏品味沾沾自喜,还是为自已最终沦为狗尾续貂而感到自惭形秽呢
  
   影片封面之一,我有的就是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