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12月22日
■刘见林/文

在中文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汇,叫做“否极泰来”,撇开里面中国特有的神秘色彩和宿命气息,这一词汇实在是令人吃惊地反映出了这个世界许多现象的发展之路。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一般认为,保守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越南战争之前后在美国浮出水面,当时正值诸如反战、环保、反殖民、新马克思以及解构等各种各样的自由主义思潮(美国意义上的)最为鼎盛的时候,传统价值观在这些理论的“解构”下几乎分离崩析,旧的道德伦理权威不再,调侃和虚无主义成了新一代人的主流时尚——保守主义思想显现于此时,不得不说是应了“否极泰来”这一说法。 

   《通往现代性之路》一书的作者海默尔法布或许是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兴起过程最好的见证人。她的丈夫欧文·克里斯托尔(Irving Kristol)是新保守主义“教父”级人物,其创办的《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杂志是新保守派的主要刊物之一(他写的《美国保守主义,1945-1995》一文以自己从自由主义转向保守主义的心路历程为例,形象地剖析了保守主义思潮之所以会兴起的原因及其过程);她的儿子威廉·克里斯托尔(William Kristol)则是新保守主义先锋杂志《旗帜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的主编;她的学术旨趣主要是在道德和伦理领域——她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维多利亚时代以典雅的礼节而著称的英国社会,她希望当代美国的道德和伦理能够得到恢复,达到那个时代的水平。 

   我们知道,保守主义者反对自由主义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他们认为是自由主义导致了社会失序、道德混乱和信仰丧失。长期以来,海默尔法布一直致力于对她所景仰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研究工作,推出了一系列著述,试图通过建构,或者说是重构那段历史,为当代的美国树立起一个典范,从而达到恢复被自由主义破坏的社会秩序的目的。 

  但海默尔法布显然也意识到,仅仅局限于描绘和倡导维多利亚时代还不够,不但在学理上难以令人满意地影响她想影响的人,而且还容易被认为是一味沉浸于往日情怀的怀旧者。大约是出于此目的,她的新著《通往现代性之路》将她的历史重建工作前推至“启蒙运动时期”,试图将这个在西方人文传统里向来属于自由主义专有的领域纳入到保守主义中来——这样,既拓展了保守主义的渊源,而且也使得保守主义有了取代自由主义成为西方主流传统传承者的可能性。 
  这样的想法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启蒙运动在传统思想史叙述里向来被视作是主张以人的理性改造世界的,这显然是与怀疑人类理性、敬畏传统和信奉自然演进的保守主义背道而驰的。

   具体到叙述角度和重点,海默尔法布叙述的重点放在了法国启蒙运动和英美启蒙运动的异处上,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参与者都是唯理论者,敌视宗教,信奉普世主义,他们对传统和美德(Virtue)普遍不看重,他们对理性力量冷酷的理解导致了血腥的后果;而英美启蒙运动的发动者则正好相反,他们都是经验主义者,以宽容之心看待宗教,敬畏传统和美德——这种敬畏使得他们能以自己的心去感受别人的苦难。海默尔法布认可的显然是英美传统,不过令她觉得遗憾的是,她认为这一传统未得到思想史书写者的承认,甚至被长期遗忘,因此她想通过自己对这段历史的重新叙述,为英美启蒙传统得到其应有的地位。 

   评论家斯科特·麦克里米(Scott McLemee)认为该书是保守主义美德社会学在历史和哲学层面的一个序言。 

   有意思的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保守主义思潮兴起过程似乎正在当前的中国重演,只是导致其出现的原因与美国相比更复杂,更富悲剧色彩,因此也更具危害性。
   (原文选自《华盛顿观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