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笛子和口哨》


日本反动统治集团为了镇压革命进步力量而制造的所谓“大逆事件”,给石川啄木以极大的刺激,使他的眼睛更明亮,头脑更清醒,他的思想迅速地向革命的、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1911年1日24日,幸德秋水等十二人被杀害了。这种血腥镇压,使日本的进步舆论界遭受了极大的冲击。但是,石川啄木并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他和一些进步青年一起,积极地寻求革命的真理和革命的途径,站在与反动统治秩序誓不两立的立场,把自己的文学活动和实现政治理想的活动结合起来,从事变革日本社会制度的斗争。他计划与土歧哀果编辑出版《树木和果实》杂志,就是出于这种考虑。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过。他在致友人信中说,“杂志的目的,……在于拟为青年造成一种时机,使他们对现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政治组织,乃至种种制度进行根本的批评”,“我们要像我们所喜爱的俄国青年所做的那样……要从以文学为主体的文学迈出一步,‘到人民中去”!他这次计划虽然因为患病等原因告吹了,但是,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已经跳出了革命理论的研究圈子,迈进实践阶段,其工具和武器就是文学。

在这种情况下,六月间,他写了一系列的具有革命气息的诗歌,并将其中的六首,以《了无止境的议论之后》为题,发表在同年7月号的《创作》杂志上。后来,在整理中他将这六首诗分别加了诗题,即《了无止境的议论之后》、《一勺可可》、《书斋的午后》、《激烈的争论》、《墓志铭》和《打开旧提包》。他又增补了两首,即《家》和《飞机》,取名为《叫子和口哨》。啄木去世以后,从遗稿中发现了未发表的

《了无止境的议论之后》的第一、八、九首。这大约碍于革命内容太明显就没有发表。这三首也应该列入《叫子和口哨》之中。这样一来,这部诗集共有十一首诗。

这是石川啄木的第二部诗集,也是最后的、成就最高的一部诗集。诗人在这里,主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表现了“幸德事件”之后,日本广大进步青年对反动统治集团血腥镇压革命力量、屠杀无辜的愤慨,从而,积极要求变革社会现实,渴望革命的激情。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部杰出的政治诗集。在这里,仅译介其中的四首,以见一班。



激烈的争论


我忘不了那天夜晚,

如何处理新社会“权力”的激烈争论。

不料竟和同志中的年轻经济学家N,

我们之间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

一场持续了五小时的激烈争论。



“你说的是彻头彻尾的煽动家言论。”

他终于这样斩钉截铁地断言,

那声音直如咆哮。

假如中间不是一桌之隔,

他的手恐怕早已打在我的头上。

我看到他那浅黑的大脸,

满涨着男子汉的怒气。



五月的夜晚已经一点,

有人站起身来将窗户打开。

烛光在N和我之间晃晃摇摇,

病后的、却是愉快而微热的脸上,

带雨的夜风在为我送爽。



不过,我也忘不了那天晚上,

我们集会中唯一的妇女K,

她那柔嫩的手上的戒指,

当她撩起垂发时,

或者剪去烛心时,

曾几次地在我眼前闪光。

然而,那实际是N赠她的订婚礼品,

可是,那天晚上我们争论时,

她从开始就站在我这边。



这是进步青年男女们一次集会的写照。他们在讨论革命的根本问题,政权问题,坦率的态度、激烈的争论,尤其是明确的是非,即或是自己的未婚夫,也不能混淆是非的妇女等,真实地反映了进步青年集会活动的情景。啄木在一月二十八日的日记里,记述了他们的一次集会,情形和诗中所写的基本一致。诗中的“我”正在病后,诗中写出他在激烈争论之后的心情。他所流露出的革命激情,在一个年轻的学者眼中,被视为“煽动家的言论”。这是坐而言和起而行的重大区别。但是,他心里却如同“带雨的夜风”在“送爽”似的愉快,就是他从严峻的是非中,看到了“同志”。



了无止境的议论之后(一)


在我的脑海里,

如同在黑黝黝的旷野,

时而像闪电进发,

闪现着革命的思想。



啊呀呀,不过

始终没听到那猛烈而痛快的雷鸣。



我知道,

那闪电映出的

是崭新的世界

在那儿万物各得其所。



不过,这常常消失在一瞬间,

却始终没听到那猛烈而痛快的雷鸣。



在我的脑海里,

如同在黑黝黝的旷野,

时而像闪电迸发,

闪现着革命的思想。



这首诗,是啄木生前没有公开发表过的。不过,按他的手稿所标记的顺序,这是这一组诗的第一首,诗中写出了革命青年对革命风暴的渴望。只有闪电一般的思想,虽然它将映出崭新的世界,“在那儿万物各得其所,”但是,却见不到革命的行动。他们因为听不到“猛烈而痛快的雷鸣”,而感到焦灼。这不禁使我们想到高尔基的《海燕之歌》里的海燕,在呼唤、迎接暴风雨的革命激情。在这首诗里,概念化的词语多于形象的描绘,但是,明确的急不可待的心情,起了呼唤革命的暴风雨早日来临的宣传鼓动作用。这正是他要将“擦着的火柴”,投向日本青年“容易燃烧的心”。

从下面这首诗里,可以看到同样的思想情感的抒发。



了无止境的议论之后


我们边读书,边争论,

我们能把眼睛拭得雪亮,

并不亚于五十年前的俄国青年,

我们讨论了应做的是什么。

然而,竟无一人紧握拳头,击案而起,

喊道:“到民间去!”



我们知道了我们所追求的,

更知道了民众所追求的,

也就知道了我们应做的,

这确比五十年前俄国青年懂得多。

然而,竟无一人紧握拳头,击案而起,

喊道:“到民间去!”



聚集在此的尽是青年,

青年常给世界创新,

我们知道老人将死,我们终必胜利,

看吧,我们的眼睛明亮,议论也够激烈,

然而,竟无一人紧握拳头,击案而起,

喊道:“到民间去!”



啊,腊烛已经换了三遍,

杯里已有小飞虫的浮尸,

年轻的女人的热心虽然依旧,

眼里露出了无止境的议论之后的疲惫。

然而,仍无一人紧握拳头,击案而起,

喊道:“到民间去!”



这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共四节,每节六行。前四行,都是写条件和时机,如读书议论已经心明眼亮,弄清了自己和群众所追求的目标,也知道了自己的任务,又有必胜的信心,而且,了无止境的议论使人有了倦怠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纸上谈兵,议而不决。于是,诗人焦灼地一转,用后两行指出,还没有一个拍案而起的人,喊出“到民间去!”的行动口号。

“到民间去!”是俄国民粹派反对沙皇的初期行动口号。“到民间去!”啄木是用译音入诗的。在四行之后,突如其来的一个转折,加上四次复唱,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时候了,应该停止一般的议论而行动起来,到劳动人民中间去进行革命,推翻天皇专制统治。诗人巧妙地使用了民粹派用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行动口号,就使这首诗的几处不能具体说出的内容清楚明确了。如自己和群众“所追求的”、“应该做的”等等也就是打倒天皇专制统治,为建立合理的新社会而进行革命斗争的意思。在没有言论自由的情况下,能够像啄木的诗所表达的这样明确,没有一定的艺术技巧也难以达到目的。这也是他们用实际行动来代替“被剥夺了的语言”的做法之一。由此可见,这首诗以急不可待的思想感情,在向日本革命青年发出召唤,要他们挺身而出掀起革命的风暴。不只是要有闪电,而且,要迎接“猛烈而痛快的雷鸣”。在二十世纪初叶,能针对那种血腥屠杀的白色恐怖统治,发出这样充满激情的革命强音,有力地说明了日本人民的革命力量是压不垮的、杀不尽的,当年的工农革命运动此起彼伏,也证明了这一点。

诗人运用民粹派的行动口号固然对这首诗的革命思想内容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局限。到二十世纪初叶,历史已经证明民粹派的“到民间去!”的行动口号,不仅已经宣告失败,而且民粹派本身在俄国革命运动史上,已经失去了革命作用,而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障碍。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俄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联共布)领导全国工农群众进行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到1917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当然,在日本当时,一些从事社会主义运动的活动家,还没有把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区分出来,啄木及其周围的人也是如此。对民粹派的认识也缺乏彻底性,他引用“到民间去!”的行动口号,只是取其积极意义的一面,即到人民中间开展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活动。至于民粹派的其他思想观点,如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等,就不一定是石川啄木的思想观点。在他的一月十一日的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当他看到美国芝加哥国际工人组织的代表,为“幸德事件”向日本政府提出的《抗议书》后,他曾对友人丸谷说过“我想要到平民中去”。“辛德事件”宣判后,他们频频地集会,像在这组诗歌中所反映的那样。而在这首诗发表后,他的革命召唤也博得了日本青年的同情和响应,起了积极的革命鼓动作用。据啄木七月三日的日记记载,“夜,富田碎花君来。富田君说:‘握拳击案者在此!’”



墓志铭


我一向对他尊敬,

现在仍然尊敬他;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

他被埋葬在郊外墓场的栗子树下。



的确,已经过去了两个月,

我们集会的席位上再也见不到他。

但,他是少不得的一员啊,

尽管不是一位雄辩家。



有一次他说:“同志啊!

请不要责备我不说话。

我不健谈,但是,为了前去斗争,

却早已准备好,随时都可以出发。”



有一位同志如此评论:

“他的眼睛,一直在斥责空谈家的怯懦。”

说得对!我也多次地体尝过。

然而今天,再也无从接受那目光的正义的斥责。



他是一名工人、一位机械工,

总是那么热心而愉快地劳动。

闲暇时和同志们交谈,又爱读书,

烟酒,他却一律不碰。



他真挚、倔强、富于深思的性情,

让人想起鸠拉山区巴枯宁的友朋。

他躺在病床发着高烧,

不说一句胡话,直到临终。



“今天是‘五一’,是我们的节日!”

这就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后遗言。

那天清晨我去探望他的病,

那天黄昏他便辞别了人间。



啊!他那宽阔的前额,铁锤般的腕,

还有生死不惧似的,总是凝视前方的双眼;

如今我只要合上双目,

他仍旧活在我的面前。



作为一名唯物论者,

他的遗体掩埋在栗子树下。

我们同志所撰写的墓志铭是:

“我有前去斗争的准备,随时都可以出发!”

(于雷译)



这是石川啄木的名诗之一。在这首诗里,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革命产业工人的形象,从而颂扬了革命家的优秀品德。这位工人他前额宽阔,身体健壮,深思寡言,为人热情、诚实、快活,坚持正义,爱好学习,思想觉悟高,在同志中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永远向前,给同志们以力量。他的革命献身精神,在同志们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因而,也就成了他的墓志铭。他虽死犹生。他的严肃战斗的一生博得了人们的尊敬,他的话语、形象给人们以鼓舞。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诗人强调了这位革命工人的意志坚强和革命实践,同《了无止境的议论之后》等诗中的革命知识分子的抒情形象比较,确是表现了工人阶级革命家的基本特点。诗中对他的斗志和作用的赞颂,不仅反映了当时工人运动革命家的成熟在革命运动中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且也反映了啄木对工人阶级的认识的提高和感情上的接近。

这首诗以“墓志铭”的艺术形式出现,是将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以“纪念碑”的形式,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流芳百世!同时,这也是青年诗人石川啄木的革命精神的写照,是他的思想感情发展的最后一座里程碑。它的艺术效果是较好的。

通过以上四篇可以看出,诗集《叫子和口哨》以它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是“明治维新”以来诗歌改革运动中,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和早期的《社会主义诗集》等作品比较,《叫子和口哨》的进步思想明确、真实地反映了一代革命育年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达到了日本无产阶级诗歌出现前革命诗歌的最高峰。这是石川啄木在《可以吃的诗》等著作中所提倡的诗歌主张的发展和实践,从中体现了《时代窒息之现状》里表现的革命精神。不过有人说,这些诗内容虽好,艺术性却不高,等等。关于这一点,诗人自己就曾说过,他的诗只要博得青年的共鸣就可以心满意足了,至于技巧如何他是不介意的。这不仅使我们想起鲁迅先生评论白莽的作品时说过的话。他说,白莽的《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而是有别一种意义在。……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白莽作<孩儿塔> 序》,1936)。当然,这并不是说石川啄木的诗不存在局限性和缺点,更不是说他的诗的艺术技巧确实不高。不,像《家》、《飞机》等是公认的出色的抒情诗篇,而《了无止境的议论之后》和《墓志铭》等篇,立意之巧妙,诗意的深沉,情调的动人,放之世界革命诗歌中,它们也不失为佼佼者。

=====

这次回家,买到了一本周作人译的啄木诗集,还有他的小说《两道血
痕》等,啄木替底层人民说话,啄木长青!

很欣赏啄木的诗论,啄木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