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有许多位马鸣,但以贵孀王朝迦尼释迦大王时的马
鸣菩萨最为有名。贵孀王朝始于迁徒的大月氏,迦尼释迦王的年代也
一直考证不清,再说,还有那么多位马鸣。

这里先引鸠摩罗什译的《马鸣菩萨传》:

=======================================

马鸣菩萨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大师名马鸣菩萨,长老胁(1)弟子也。时长老胁勤忧佛法,入三昧,观谁
堪出家,广宣道化,开悟众生者。见中天竺有出家外道,世智聪辩,善通言
论,唱言:“若诸比丘能与我论议者,可打揵椎(2)。如其不能,不足公鸣揵
椎,受人供养。”

  时长老胁,始从北天竺,欲至中国,城名释迦。路逢诸沙弥,皆共戏之:
“大德长老,与我富罗(3)捉。”即有持去者。种种娆之,转不以理。长老胁
颜无异容,恬然不计。诸沙弥中广学问者,觉其远大,疑非常人。试问其人,
观察所为。随问尽答,而行不辍足,意色深远,不存近细。时诸沙弥,具观长
老德量冲邃,知不可测,倍加恭敬,咸共侍送。

  于是长老胁,即以神力,乘虚而逝。到中天竺,在一寺住。问诸比丘:
“何不依法鸣揵椎耶?”诸比丘言:“长老摩诃罗(4),有以故不打也。”问
言:“何故?”答言:“有出家外道,善能论议。唱令国中诸释子沙门众:
‘若其不能与我论议者,不得公鸣犍椎,受人供养。’以有此言,是故不打。”

  长老胁言:“但鸣犍椎,设彼来者,吾自对之。”诸旧比丘,深奇其言,
而疑不能辩。集共议言:“且鸣犍椎,外道若来,当令长老任其所为。”即
鸣犍椎。

  外道即问:“今日何故,打此木耶?”答言:“北方有长老沙门,来鸣
犍椎,非我等也。”外道言:“可令其来。”即出相见。

  外道问言:“欲论议(5)耶?”答言:“然。”外道即形笑言:“此长老
比丘,形貌既尔,又言不出常人,如何乃欲与吾论议?”即共要言(6),却后
七日,当集国王、大臣、沙门、外道、诸大法师,于此论也。

  至六日夜,长老胁入于三昧,观其所应。七日明旦,大众云集。长老胁先
至,即升高座,颜色怡怿,倍于常日。外道后来,当前而坐,占视沙门容貌和
悦,志意安泰,又复举体备有论相,便念言:“将无非是圣比丘耶?志安且悦
,又备论相,今日将成佳论议也。”

  便共立要(7),若堕负(8)者,当以何罪。外道言:“若负者,当断其舌。”
长老胁言:“此不可也。但作弟子,足以允约。”答言:“可尔。”

  又问:“谁应先语?”长老胁言:“吾既年迈,故从远来,又先在此坐,
理应先语。”外道言:“亦可尔耳。现汝所说,吾尽当破。”

  长老胁即言:“当令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灾患。”

  外道默然,不知所言,论法无对,即堕负处。伏为弟子,剃除须发,度为
沙弥,受具足戒。独坐一处,心自惟曰:“吾才明远识,声震天下,如何一言
致屈,便为人弟子?”念已不悦。

  师知其心,即命入房,为现神足,种种变化。知师非恒(9),心乃悦伏。
念曰:“吾为弟子,固其宜矣。”

  师语言:“汝才明不易,真未成耳。设学吾所得法,根、力、觉、道(10),
辩才深达,明审义趣者,将天下无对也。”

  师还本国。弟子住中天竺,博通众经,明达内外,才辩盖世,四辈敬伏。
天竺国王甚珍遇之。

  其后北天竺小月氏国王,伐于中国,围守经时。中天竺王遣信问言:“若
有所求,当相给与。何足苦困人民,久住此耶?”答言:“汝意伏者,送三亿
金,当相赦耳。”王言:“举此一国,无一亿金,如何三亿而可得耶?”答言:
“汝国内有二大宝:一佛钵、二辩才比丘。以此与我,足当二亿金也。”王言:
“此二宝者,吾甚重之,不能舍也。”

  于是比丘为王说法,其辞曰:“夫含情受化者,天下莫二也,佛道渊弘,
义存兼救。大人之德,亦以济物为上,世教多难,故王化一国而已,今弘宣佛
道,自可为四海法王也。比丘度人,义不容异。功德在心,理无远近。宜存远
大,何必在目前而已?”王素宗重,敬用其言,即以与之。

  月氏王使还本国。诸臣议曰:“王奉佛钵,固其宜矣。夫比丘者,天下皆
是,当一亿金,无乃太过?”王审知比丘,高明胜达,导利弘深。辩才说法,
乃感非人类。将欲悟诸群惑,饿七匹马,至于六日。旦,普集内外沙门异学,
请比丘说法。诸有听者,莫不开悟。王系此马于众会前,以草与之(马嗜浮流,
故以浮流草与之也)。马垂泪听法,无念食想。于是天下乃知非恒。以马解其
音故,遂号为“马鸣菩萨”。于北天竺,广宣佛法,导利群生。善能方便,成
人功德。四辈敬重,复咸称为“功德日”。

  【注释】
  (1) 长老胁:又称胁尊者、胁比丘,证得罗汉果,为禅宗西天第十祖。
  (2) 揵椎:又作犍椎、犍槌,寺院中用于敲击报时的器具。
  (3) 富罗:一种短靴。
  (4) 摩诃罗:意为“无知”、“老”。
  (5) 论议:举行辩论。
  (6) 要言:约定。
  (7) 立要:立下誓约。
  (8) 堕负:在辩论中负于对方。
  (9) 非恒:不凡。
  (10) 根、力、觉、道: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

印光大师文钞共修园地中说:

这是公元前一百年至六十年顷,于印度出生之马鸣之传记。

有关马鸣传记,在其他很多史书中皆有记载,但其内容并不一致,
其出生年代及出身地等大相差异,因此对于本书记载确有很多疑问,无
论如何,这不失为一本记述马鸣传记之重要史传。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中有:

(四)马鸣菩萨:马鸣(As、vaghos.a),《大正藏·史传部》有《马鸣菩萨传》
一卷(《大正藏》五○·一八三-一八四页),是迦腻色迦王时代的人,传说他生
於中印,本学婆罗门外道,长於音乐及诗歌,声誉卓着,后为胁尊者所论破而皈依
佛教。马鸣的着作很多,现存於藏经中的有:1.《大乘起信论》一卷,真谛译。
2.《大宗地玄文本论》二十卷,真谛译。3.《尼干子问无我义经》一卷,日称译。
4.《大庄严论经》十五卷,罗什译。5.《佛所行赞》五卷,昙无谶译。6.《十不
善业道经》一卷,日称译。7.《事师法五十颂》一卷,日称译。8.《六趣轮回经》
一卷,日称译。其他着作,未见汉译。

从以上八种马鸣的着书中看,仅一、二两书属大乘性质,馀均小乘境界,故近代学
者如日人境野黄洋等,怀疑《大乘起信论》不是马鸣造,《大宗地玄文本论》亦疑
非真谛译。甚至有人以为《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人托名马鸣所造(如望月信亨、荻
原云来等)。境野氏认为《大乘起信论》纵是马鸣造,也不是迦腻色迦王时的马鸣
,而是龙树以后的人,乃是陈那与坚慧时代的学者,恐怕是世亲的弟 子,这是从
《大乘起信论》的思想上分析而知。

在龙树的《释摩诃衍论》,举出了六位马鸣:1.释尊同时的马鸣,出於《胜顶王经》
。2.另一释尊同时的马鸣,出於《大乘本法经》。3.佛灭后百年顷出世的马鸣,出
於《摩尼清净经》。4.佛灭后三百年顷出世的马鸣,出於《变化功德经》。5. 佛灭
后六百年顷出世的马鸣,出於《摩诃摩耶经》。6.佛灭后八百年顷出世的马鸣,出
於《常德三昧经》。其中的第五马鸣,便是迦腻色迦王时代的人,一般相信撰着
《大乘起信论》等大小乘论的马鸣就是他。至於其中所称的佛灭后多少年,因为佛
灭纪年的推定,有众多的异说,故此仅供参考,不必作为定论。

不论如何,迦腻色迦王时的北印,已有大乘教法的流行。胁尊者、世友,也都有了
大乘的思想。生於中印的马鸣,既与胁尊者等亲近,当也不难受有大乘思想的感染启发。

据印顺法师说:

「胁尊者信《般若经》,马鸣菩萨则与西方净土有关。《大悲经》谓北天竺国,尝(As、vaghos.a 即马鸣),作大乘学,生西方极乐世界。马鸣本信仰之热诚,赞
佛之本生、史迹,有往生他方佛土之信念,颇与其个性合。」(印顺法师《印度之
佛教》第十一章第四节)

我再考据一下迦腻色迦大王的年代,即使在西方也有三百年的落差:

Kanishka is the most famous of the Kushan kings, he is preserved in Bhuddist tradition as the king responsible for calling the second great Bhuddist council. His series of coins is also magnificent, though not as extensive as those of his successor Huvishka. His warlike exploits and the strength of his kingdom are remarkable indeed, and it is felt by most historians that his reign marked the height of Kushan dominance in central Asia.

Unfortunately it has proved beyond the grasp of all those who have studied Kushan history to actually decide when Kanishka came to power, in which year did he become King of the Kushans. This particular problem has inspired a lot of the material on the Kushan empire and even two London conferences on the subject, the first in 1913 and the most recent in 1960. Though without a successful conclusion.

Dates have varied hugely, 57BC, 78AD, 115AD, 128AD, 134AD, 144AD, 230AD, and others. The reason it matters, is that inscriptions in India and Central Asia are date for a hundred years in the era that Kanishka founded. Fixing that era would provide a chronological assistance to art and political historians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North India and Central Asia..

Here is the original link:

http://www.kushan.org/essays/chronology/kanishka.htm
最后引一篇通俗一点的文章,很象佛学课本:

=====================================

艺术家马鸣菩萨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话证之于马鸣菩萨对佛教弘传的影响,诚不虚言也。

  马鸣菩萨是西元二世纪初人,生于中印度舍卫国婆枳多的婆罗门家族,初习外道,博学善辩,后为印度长老胁尊者折服,皈投尊者座下,为其弟子。

  出家后的马鸣,深研佛法,博通三藏,到处弘法化众,因为他加入了佛教的行列,所以大乘佛教经他提倡,风靡印度,盛极一时。

  他是一位佛教的文学家、音乐家,他的作品涵盖诗歌、戏剧、音乐等,都是望重当时,闻名于世。例如,他将佛陀的一生用梵语写成的叙事诗《佛所行赞》,不但文辞优美,叙事细腻,而且风格鲜活,可以说是古典时期梵语文学的先驱,也是开优美文学的先河,不但于五印度及南海诸国传诵一时,后来贵霜王朝的佛传雕塑即依此诗偈而制成。此书与记述佛陀的异母兄弟难陀的叙事诗《孙陀罗难陀诗》,同为马鸣菩萨重要的两部诗歌代表作。

  此外,他作“赖吒和罗”剧曲,宣说苦空无常之义,感得华氏城五百位王子发心出家修道,成为佛教史上以戏曲音律度众的美谈。二十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三部印度古戏剧残卷,其中一部《舍利弗传》,也是马鸣菩萨的着作,为现存梵文文学中最古老的戏剧作品。

  马鸣菩萨一生以佛教的诗词歌赋教化世人,感人至深,因此声名远播,引发当时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兴兵入侵中印度摩揭陀国时,要求以佛钵及马鸣相抵二亿金,作为撤兵条件。马鸣到了贵霜王朝后,旋即度化迦腻色迦王,受封为国师,王每于政务余暇,时常向他请益佛法,尤其在各地行宫与其他地区兴建佛塔、伽蓝,形成日后佛教美术史上著名的犍陀罗美术。

  马鸣菩萨度化迦腻色迦王后,由于当时佛教不同的部派各持己见,令修学者不知如何遵循,迦腻色迦王因此礼请胁尊者广召天下贤德之士,举行盛大的经典结集会议,以统合教义之分歧。

  结集大会于克什米尔举行,由五百罗汉与五百菩萨组成,结集结果,承认佛教十八个部派皆是讲说佛陀的教义,只为广度不同根机者而施设不同的法门,于是各部派间近百年的纷扰终于圆满结束。此次结集同时也将戒律以及尚未记录成文的经藏部份写成文字,删订已有的写本,并注释三藏经典,大会并公推马鸣菩萨负责修订文句,这是佛教史上第四次的经典结集。

  马鸣菩萨在北印度期间,广宣大乘佛法,备受时人推崇,尊称为“功德日”。尤其,马鸣菩萨最重要的贡献是造论破邪显正,阐明佛旨,如《摩诃摩耶经》卷下云:“佛涅槃后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在西藏的《马鸣传》中更推崇说,马鸣菩萨是一位“没有他不能回答的问题,没有他不能驳倒的非难,如同强风吹倒枯木一般,他经常折服问难者”。因此,又有“辩才比丘”的美誉。

  马鸣菩萨一方面将深奥的佛理融入音乐、戏曲、诗歌等文艺作品中,同时他所制作的佛曲、佛乐也丰富了佛教的音乐。他在论述方面的著作有《大乘庄严经论》、《大乘起信论》等。其中,《大乘起信论》提出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为大乘修行的阶次,须于慧解、实践并重,才能从生死流转门还至涅槃真如界。本论为历来各宗所依据的重要论典之一,佛教的主要宗派,天台、华严、禅、净、密等宗,都深受影响。

  综观马鸣菩萨的一生,以文艺度众,以诗偈歌咏诠释生命苦空的真谛,并参与经典结集,终结佛教各部派百年的纷争。他以一部《大乘起信论》萌发了大乘佛法的种子,丰富日后中国佛教的教义内容,因此《摩诃衍论》推崇他为“大光明佛”,他不但是西域造论兴宗的始祖,更是一位佛教音乐、艺术的开创者,影响后世佛法的弘传至深且远。

[注释]

 印度马鸣菩萨造,凡五卷二十八品,北凉昙无谶译。又称《佛本行赞》、《佛所行赞经》、《马鸣赞》等。系以五言偈颂赞述佛陀一生,由诞生至八王分舍利之事迹。本书为马鸣之代表作,乃古典梵文学之先驱,佛传文学作品,无人出其右,曾广泛流行于古印度。一八九二年,法国学者烈维出版了《佛所行赞》第一章,自此打开马鸣菩萨名声,被公认为是梵文文学著名的诗人之一,又是叙事诗、戏曲和抒情诗的创作者。

 为兴盛于一世纪末至三世纪中叶之西北印度统一之王朝。早期由中亚游牧民族月氏族长丘就却所统率。第二代大拓疆土,第三代为迦腻色迦,统治印度北部,势力伸展至中亚、伊朗,创建自阿育王以来之最大强国。其时,东西文化交流频繁,与中国、罗马等互有往来。时值佛教说一切有部教义大兴时代,马鸣即当时活跃于佛教文学界之不朽人物。时犍陀罗地区的佛教美术亦大放异彩。

 中印度西北方居楼国芦吒村富豪之子。佛陀至其国教化时,随佛出家,得果后返乡。父母以美女诱其还俗,该女反受其教诫,离俗修道。马鸣将赖吒和罗尊者一生的事迹编成戏曲,于华氏城亲自演出,而令五百王子及众多民众舍俗出家,对佛法之弘传,功不可没。

 迦腻色迦王系贵霜王朝第三世王。建立了纵贯中亚至中印度的大帝国,于佛教史上,与阿育王并称二大护法王。王初时信奉外教,不信罪福,轻侮佛法,后受马鸣之感化,始皈依佛教。

 第四次的经典结集系由胁尊者为召集人,以世友为上首主持会议,迦腻色迦王全力护持。此次结集,重新修订三藏教典,尤其对经、律、论三藏广泛注解,各有十万颂,总计三十万颂,合有九百六十万言,此注解即为现今流传之《大毗婆沙论》。

 《大乘起信论》中所说“一心”,是指众生心,也是如来藏(真如)心。因为众生心(法)能显现大乘法的体、相、用。一心含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二门”指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从流转的生灭门,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阶次的修行,还至真如涅槃界。“三大”是指体、相、用三者。“体大”,谓一切法平等,于一切凡夫、三乘圣贤、诸佛等,无有增减,恒常不变;“相大”,谓如来藏具足大智慧、大光明等无量性德;“用大”,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之善因妙果。“四信”谓信真如、信佛、信法、信僧,此说主要为成就信心。“五行”谓修行有五门,以此五门成就“四信”。五门为施门、戒门、忍门、进门、止观门(指定慧),故五门亦等于六波罗蜜。

=====

龙树列举的最后两个马鸣,在时间上可以合一。我也来个大胆假设:
历史人物可以合成,况且有些可能是合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