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社会究竟是怎样消逝的?
八十一子
人们常常把女权的丧失归咎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消逝。那么,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入父系氏族社会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些历史学家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从狩猎变为畜牧和农耕,男子成为生产力的主体,人类也就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入了父系氏族社会。这个观点在十九世纪被美国人类学家根据对印第安部落的观察提出后,得到恩格斯认同,因而在中国变成了常识。也有人认为“母系社会怎样消逝”是个“伪问题”,因为目前很多人类学家并不认为人类历史上曾经普遍经历过一个母系社会阶段。笔者不是人类学家,对后一个观点姑且存疑,而对于前一个“常识”,在报章上读到考古学近来的发现时,注意到一些事件在时间顺序上的矛盾,产生了疑问,提出来就教于专家。
这里至少有两大疑点。首先,狩猎本来就是一项以男子为主体的活动。当食物来源以男子狩猎为主,女子采集为辅时,很难相信女子是生产力的主体。其次,从时间上看,中国的母系社会早已是一个农耕社会。在中国,粟的栽培有大约8000年的历史(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稻米的种植更是早在12000年前(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而母系氏族社会(河姆渡人,至今6000年;半坡人,至今5000年)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化大约始于6000年前。山东大汶口文化(至今6300-4500年)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一男一女合葬或一男一女带小孩的合葬,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这比粟和稻的培植整整晚了3000到7000年。
大汶口文化的变迁表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化经历了大约一千来年,而中国的母系社会在农耕生产方式下延续了三千到七千年。因此,把生产方式或生产力的变化说成是母系氏族社会消逝的主要原因,难以说服人。
那么,在中国文化里,在至今五、六千年时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呢?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也就是说,中国人在那时制定了婚嫁的规矩,其中有一条是确认婚嫁双方的姓氏(“正姓氏 ”)。
姓氏是什么?是人群中每个个体的血缘标记。姓氏早在母系社会就存在,并且与女人密切相关。西周铭文所记二十来个姓大多数从女,如姜、姚、姬、妊、妃等。氏族名称源于图腾,而氏族由女人当家,久而久之氏族名称演变为姓。既然在母系社会里已经有了姓氏,可以断定,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了用姓氏来标示血缘关系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用姓来“明血缘,别婚姻”?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因为人们发现了近亲通婚的危害,而且这个危害之大足以危及部落或氏族的生存。母系社会的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缘标记不明确,如果人口又少迁移,其结果就是近亲通婚,造成人群素质、尤其是智力的严重下降。从目前残存的一些母系社会的“走婚”习俗来看,在群婚制的母系社会,性伴侣来自不同的群体,以姓氏分辨,内部不通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近亲通婚的危害。
使血缘关系得到明确标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配偶关系的专一性,也就是说,母系社会的母亲和她的性伴侣们的关系必须专一。然而这显然会极大地妨碍人口增殖。反过来,一夫多妻制虽然可以促进人口增殖,但同样不能保证血缘清楚,除非有专一配偶关系的保障。相比之下,一夫一妻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人口增殖和保障配偶专一性,应该是最合理的制度。
那么在一夫一妻制的前提下,以母系来标记血缘是否可行?答案是“不行”。根据现代生物学知识,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有性繁殖的生物的细胞中有种物质叫性染色体,男女的差异由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来决定。性染色体有两种:雌染色体X,雄染色体Y。简单地说,在遗传上,女儿从父母那里各得到一个雌染色体,儿子则从母亲得到一个雌染色体,从父亲得到一个雄染色体。也就是说,雄染色体是父子单传,因此可以用来标记父系血缘。而雌染色体可能来自母系,也可能来自父系,没有特异性,无法用来作标记。
基因的遗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简单地说,父子、兄弟、叔侄,以至于堂兄弟,携带的雄染色体基本相同,所表达的基因也基本一致。而女性的情形远为复杂。女子携带了两个雌染色体,一个来自母亲,另一个来自父亲,所以母女的雌染色体只有二分之一相同,而姐妹的雌染色体完全相同的机会是50%,表姐妹之间二分之一相同的机会是50%。 其次,染色体上的每一个基因的表达将取决于父源或是母源的基因处于相对的“显性”(基因得到表达)或是“隐性”(基因不表达),使事情进一步复杂化。中国南方的婚姻习俗直到近代还允许姨表兄妹通婚,但不允许堂兄妹通婚,应该是基于对这些遗传规律的观察。
当然太昊伏羲氏和他的子民并不懂得这些生物学道理。他们只是发现了用父系才能较好地标志血缘关系。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人们一定会注意到,当配偶双方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时,幼儿夭折和儿童痴呆的现象就比较严重。反之,如果配偶双方的父亲都可以被辨认,他们也没有亲戚关系时,孩子就比较容易发育成长。这个规律最初一定是被女人们注意到了,因为人类跟其他灵长类不一样,女性的身体在排卵期没有任何外部标记,只有女子自己有所估计。因此,只有女性才能够辨别子女的父亲。由于辨认父亲的必要性,群婚制向对偶婚逐渐转化,最后形成稳定的一夫一妻制。“正姓氏”应该是发生在这个期间。
当人们发现了根据父系可以比较清晰地标记血缘关系后,儿女就不再继承母亲的姓氏,而是继承父亲的姓氏。这个变化使得男子,而不再是女子,成为婚姻的主体。婚姻制度也随之越来越严格。夏商时就已规定同姓者“五世而后,则通婚姻”。到了周代,规矩更严,同姓者“虽百世而婚姻不可通”。为了便于人们遵守婚姻制度,又制定了如“五服”等规矩来规定亲疏范围。五服是丧礼时血亲或姻亲穿戴的、标示亲疏程度的五种丧服。简单地说,有资格穿戴这五种丧服之任何一种的人相互之间都不能通婚,五服之外方可论婚嫁。
中国文化看重血缘标记的特点应该跟中国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有关。农耕社会的人被圈在土地上,最怕离乡背井,人口很少流动,如果血缘标记不清,则最容易受到近亲通婚的危害。而游牧民族流动性大,也不聚居,即便血缘标记不清,也会较少受到近亲通婚的危害。
西方有一个所谓的“大发现”之说 (Big Discovery) 来解释男权社会的兴起,大意是,约在5500年前,人们发现,虽然只有女子才能生育,但男人通过贡献精子来参与人口增殖。原来,在那之前的男人只知道从女人那里获得快活,却不知道他们也对人类增殖做了贡献,真真匪夷所思!不可否认,当人们开始畜养动物时,发现了雄性在繁殖时的重要性。这个发现使得一些人认为,畜牧社会的出现促使母系社会被父系社会所代替。
当然农耕社会也有驯化的家畜,也会发现雄性在繁殖中的重要性。在培育良种、有目标地选育性状时,由杂交而获得的特殊性状往往需要通过近亲繁殖来固定,使之遗传给后代。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进一步地认识到清晰地标记血缘的重要性。不过,仅从动物驯化、选育的过程并不能完全了解近亲繁殖的危害性,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兽类进化的结果使得近亲繁殖对种系保存已经不再有危害。比如有的鼠类,所有的个体的基因完全相同,基本上谈不到个体的存在,当然也就不需要血缘标记了。
这样看来,不是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是人口增殖的需要和近亲通婚的危害迫使人们改从父系标记血缘关系,从而启动了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化。
5/6/2005
- Re: 女权丧失的原因是什么?posted on 04/29/2005
廖康兄向我指出了西方流行的“伟大发现”说,加在文中了。 - Re: 女权丧失的原因是什么?posted on 04/29/2005
八十一日好论,容我细读后来议。 - Re: 女人怎样丢掉了世界?posted on 04/29/2005
这个题目太耸人听闻了,不如叫“母系社会是怎样消逝的?”啥的确切。
老八的假想有道理,今天母系社会在有些地方还零星存在,比如云南摩梭人的走婚,不知有无人做过关于他们近亲通婚的调查? - Re: 女人怎样丢掉了世界?posted on 04/29/2005
adagio 的意见很好。谢谢。改了。文章也改写了一下。 - Re: 女人怎样丢掉了世界?posted on 04/30/2005
这里有没有人类学家?究竟人类历史上有过一个母系社会没有? - Re: 女人怎样丢掉了世界?posted on 04/30/2005
物以稀为贵。直觉告诉我,男性多了,就要贬值。女性少了,就要增值。在人类历史上,环境对于基因和性别的影响一定会有个规律。可能曾经有个时期,男性居多,女性很难成活,大概可能会有个母系社会。
如今听说中国的比例已经到115比100,愚之见,女性时代即将重来。我等目前大概处于男性时代的末期,苟延残喘而已。 - Re: 女人怎样丢掉了世界?posted on 05/01/2005
我不是人类学家,可是我觉得八十一子你这个假说把五,六千年的人想得太先进了。。。那时候人的寿命太短,天灾人祸又太多,就是病死也没有个死因诊断。不像现在,轻易不生病,一生病就大抵能查出是那种病。所以这种规律很难归纳的。而且那时也没有数学概念更没有数据分析之类的。近亲通婚的危害就是在现今落后的地区也没人知道的。
我想姓氏的出现还是跟私有制有关:肥水不流外人田。健康的孩子也好,有病的孩子也好,最关心的是是不是自己的孩子。:-) 禁止乱伦则和维持家庭的等级制度有关。
- posted on 05/01/2005
不同意,不同意. 你们说的我都不同意.
李家哥哥,那时候的人怎么会知道X,Y染色体这档子事儿呢.
令胡兄弟,女性成活率一定高于男性的,多数时间在洞里待着没危险呀,体力消耗也少些.
SUSAN MM, 那时候打老虎,是玩儿命啊,人多就好,还管他是谁的孩子呢.
按笨笨的意思呢,事情是这样的:
最开始呢,是男人去打猎,女人采集,采集过程中,女人领悟了种植(后来才教给男人的).打猎有今天没明天,而采集和种植较能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女人地位上升.
那时候人的存活率普遍低,生育是维持族群存在的主要手段. 那作为生命载体的女人无疑是最重要的. 就算男人知道生孩子这事儿自己也有贡献,但相对而言,男人在这当中的工作是REPLACEABLE的.所以女人地位再度上升...直到母系氏族产生.
我在戏说呢,信不信由你. 但我信一个硬道理,那就是谁贡献大,谁说了算. 这事儿永远不会变:)
哦,后来男人学会了种地,体力也好了,人口也多了,生孩子那事也越来越讲究起来了,女人就不行了.. - posted on 05/01/2005
Susan wrote:
我不是人类学家,可是我觉得八十一子你这个假说把五,六千年的人想得太先进了。。。那时候人的寿命太短,天灾人祸又太多,就是病死也没有个死因诊断。不像现在,轻易不生病,一生病就大抵能查出是那种病。所以这种规律很难归纳的。而且那时也没有数学概念更没有数据分析之类的。近亲通婚的危害就是在现今落后的地区也没人知道的。
我想姓氏的出现还是跟私有制有关:肥水不流外人田。健康的孩子也好,有病的孩子也好,最关心的是是不是自己的孩子。:-) 禁止乱伦则和维持家庭的等级制度有关。
Susan: 可别小瞧了古人。:-) 无论是东西方,我们今天的想法都基本上逃不出两千多年前的那一套。
我也不是人类学家。只是很反感中国的人类学界好像只会跟着恩格斯学舌,认为他们甚至不会根据常识来思考。 - posted on 05/01/2005
benben wrote:
不同意,不同意. 你们说的我都不同意.
李家哥哥,那时候的人怎么会知道X,Y染色体这档子事儿呢.
令胡兄弟,女性成活率一定高于男性的,多数时间在洞里待着没危险呀,体力消耗也少些.
SUSAN MM, 那时候打老虎,是玩儿命啊,人多就好,还管他是谁的孩子呢.
按笨笨的意思呢,事情是这样的:
最开始呢,是男人去打猎,女人采集,采集过程中,女人领悟了种植(后来才教给男人的).打猎有今天没明天,而采集和种植较能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女人地位上升.
那时候人的存活率普遍低,生育是维持族群存在的主要手段. 那作为生命载体的女人无疑是最重要的. 就算男人知道生孩子这事儿自己也有贡献,但相对而言,男人在这当中的工作是REPLACEABLE的.所以女人地位再度上升...直到母系氏族产生.
我在戏说呢,信不信由你. 但我信一个硬道理,那就是谁贡献大,谁说了算. 这事儿永远不会变:)
李家哥哥是谁呀?:-)
其实还是做那时候的男人比较简单:整个的生活目标就是为了得到一点sex favor. (不过,现在又何尝不是):-) - Re: 女人怎样丢掉了世界?posted on 05/01/2005
不对不对,那时候男人整天想着吃的,现在就不知道了,你说想什么就想什么吧.
看到我的"哦"了吗,我多严谨啊:)
你害得我写不成作业了:) - Re: 女人怎样丢掉了世界?posted on 05/01/2005
笨笨 wrote:
不对不对,那时候男人整天想着吃的,现在就不知道了,你说想什么就想什么吧.
看到我的"哦"了吗,我多严谨啊:)
你害得我写不成作业了:)
sorry. go back to your desk! :-)
(哦,看到你的哦了. 是很严谨)。
又回Susan: 傻小孩和聪明小孩应该是很容易区分的呀! - posted on 05/01/2005
benben wrote:
不同意,不同意. 你们说的我都不同意.
令胡兄弟,女性成活率一定高于男性的,多数时间在洞里待着没危险呀,体力消耗也少些.
笨笨,女人要生小孩的啊,巨危险的工作。
SUSAN MM, 那时候打老虎,是玩儿命啊,人多就好,还管他是谁的孩子呢.
不对不对,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 我越说越远了。你说的那是公有制时期,不管谁的孩子;物质再丰富一点,私有制产生后,财产的分割和继承问题就非常重要了,所以一定要搞清楚谁是谁家的孩子。
按笨笨的意思呢,事情是这样的:
最开始呢,是男人去打猎,女人采集,采集过程中,女人领悟了种植(后来才教给男人的).打猎有今天没明天,而采集和种植较能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女人地位上升.
这个我赞成笨笨的意思。现在体力的重要性减少,脑力上男性又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超级,生育上又有了人工受精,女人想生孩子到庞大的精子库取一些就是了,而男人却必须找surrogate mother...所以男性的地位确实是有危险。。。 - posted on 05/01/2005
八十一紫 wrote:
又回Susan: 傻小孩和聪明小孩应该是很容易区分的呀!
嗯,这事是这样紫的,以前的小孩不用早早地读书写字弹钢琴什么的,有力气就行了。就是现在,audism也是三岁左右才看得出来。
现在比较容易区分,有些人怕太容易了,所以就明明很聪明还故意叫自己笨笨,弱智,蠢物等等。
遗传很麻烦的,隔代遗传,隐性遗传,传男不传女等等。。。不是那么容易就看出来的,所以这一百来年现代科学才figure it out。如果五,六千年前就知道了,就算只知道现象不知道本质,至少也应有文字记载啊。(比如日食月食,哪种中药治什么病,都是对现象的记载) - posted on 05/01/2005
Susan wrote:
八十一紫 wrote:嗯,这事是这样紫的,以前的小孩不用早早地读书写字弹钢琴什么的,有力气就行了。就是现在,audism也是三岁左右才看得出来。
又回Susan: 傻小孩和聪明小孩应该是很容易区分的呀!
现在比较容易区分,有些人怕太容易了,所以就明明很聪明还故意叫自己笨笨,弱智,蠢物等等。
遗传很麻烦的,隔代遗传,隐性遗传,传男不传女等等。。。不是那么容易就看出来的,所以这一百来年现代科学才figure it out。如果五,六千年前就知道了,就算只知道现象不知道本质,至少也应有文字记载啊。(比如日食月食,哪种中药治什么病,都是对现象的记载)
是这样紫:比如,人们一定会注意到,当配偶双方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时,幼儿夭折和儿童痴呆的现象就比较严重。反之,如果配偶双方的父亲都可以被辨认,他们也没有亲戚关系时,孩子就比较容易发育成长。这个规律最初一定是被女人们注意到了,因为人类跟其他灵长类不一样,女性的身体在排卵期没有任何外部标记,只有女子自己有所估计。因此,只有女性才能够辨别子女的父亲。由于辨认父亲的必要性,群婚制向对偶婚逐渐转化,最后形成稳定的一夫一妻制。“正姓氏”应该是发生在这个期间。“通媒妁”在那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因为这个中介人对双方的家庭都有所了解,可以帮助保证血缘不混淆。 - posted on 05/02/2005
再回Susan:
简单地说,父子、兄弟、叔侄,以至于堂兄弟,携带的雄染色体基本相同,所表达的基因也基本一致。而女性的情形远为复杂。女子携带了两个雌染色体,一个来自母亲,另一个来自父亲,所以母女的雌染色体只有二分之一相同,姐妹的雌染色体50-100%相同,而表姐妹之间25-50%相同。 其次,雌染色体上的每一个基因的表达将取决于父源或是母源的基因处于“显性”(基因得到表达)或是“隐性”(基因不表达),使事情进一步复杂化。我相信民间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发现和利用了这些规律来控制人口质量。例如,中国南方的婚姻习俗直到近代还允许姨表兄妹通婚,但不允许堂兄妹通婚,应该是基于对这些遗传规律的观察。 - posted on 05/05/2005
泸沽湖情歌
男:小阿妹,小阿妹,隔山隔水来相会,素不相识初见面,只怕白鹤笑猪黑。
阿妹,阿妹,玛达米,玛达米,玛达米 ******
女:小阿哥,小阿哥,有缘千里来相会,河水湖水都是水,冷水烧茶慢慢热。
阿哥,阿哥,玛达米,玛达米,玛达米 ******
男:情妹妹,情妹妹,满山金菊你最美,你象明月当空照,我是星星紧相随。
阿妹,阿妹,玛达米,玛达米,玛达米 ******
女:情哥哥,情哥哥,人心更比金子贵,只要情意深如海,黄鸭就会成双对。
阿哥,阿哥,玛达米,玛达米,玛达米 ******
走进现代“女儿国”
李舒
走进现代“女儿国”泸沽湖,听着悠扬的情歌,揭开摩梭人奇特的风俗习惯,或许会给自以为文明的现代人带来很多启示。
——历史脉络。摩梭自称"纳"或"纳日",为古羌族的后裔,古代为游牧民族,从青海一带放牧南迁,战国时期移至甘肃东南、川西北、川西南一带,后迁至川西南,后汉时称为"么些"。据《元史·地理志》记载,摩梭人已在云南、四川交界的永宁地区泸沽湖一带定居1500多年。摩梭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部落社会、氏族社会,1253年忽必烈南下,改革为土司制度,后随藏传佛教的传入,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统治体系。1956年云南宁蒗县实行和平协商民主改革,废除土司制度,建立人民政权,至今约有3万余人。泸沽湖位于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交接处,海拔2690.8米,平均水深40米,能见度达12米,是没有污染的高原淡水湖,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和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
——家庭结构。摩梭人至今保留着完整的母系家庭,血缘以母系计,财产由女性继承,子女永远和母亲居住和生活。家中舅舅负责宗教礼仪等活动,母亲掌管家里的经济开支,没有父系血统的成员,只有外婆、姨妈、舅舅、舅爷、兄妹等。家中男女实行分工,男的从事重体力活以及经商或副业,把经济收入交给祖母或母亲收存、支配,女人承担大部分农活、料理家务、生儿育女等。母亲孜孜不倦为全家人操劳,是家庭中最辛苦、最有责任感、最受人尊敬、最伟大的。家庭成员和睦、互敬互爱,家庭和谐是摩梭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尊老爱幼是其中的关键,摩梭老人所享有的尊重和孝道,是其他民族不能比的。摩梭人的家庭较外界更稳定,3000多年来他们很好地经营着自己的社会,现代人为何不能呢?
——婚姻形态。摩梭人的婚姻把感情与柴米油盐的现实因素彻底分割,大部分人实行走婚制,男女双方没有任何经济纠葛。摩梭人讲究两情相悦,不存在母舅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外地人要在这里走婚,需要住很长的时间培养感情。男女青年相爱后,男子夜间投奔女子家借宿,第二天黎明返回自己母亲家参加生产劳动,即便他们永远相爱,生育了儿女也不举行婚礼,不成立新家庭,也没有共同的财产。孩子出生后,男方的母亲或姐妹会带着礼物去看望孩子,这叫认子仪式,孩子仍属于女方家庭,由舅舅抚养。摩梭人不存在离婚、寡妇、子女无人抚养、财产继承、流浪儿等社会问题。约束摩梭人婚姻的是感情、道德和佛教文化,大部分摩梭人感情是稳定的,是"单对单"的婚姻关系,绝不象外界传说的那样是"性解放"。25岁的阿客答玛这样解释:"几千年的佛缘,才造就几十年的爱人,死了就不再在一起了,所以双方都会很珍惜!"
——房屋火塘。"家屋"是摩索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指同一母系亲族成员居住的四合院式房屋,包括母屋、经堂、楞房和畜厩。母屋是家屋的中心点,座西向东,是家庭款客、议事、饮食、祭祀、敬神的中心部分,是一个摩梭人生老病死的所在地。母屋的门框门槛特别高,顶部相当低,必须低头鞠躬,才能进入,体现出摩梭人对母亲的崇拜,同时因为鬼不会弯腰,所以也不能进入。母屋内上访是锅庄和火塘,火塘上方供着火神与灶神,,下方是两根支撑房屋的木柱子,右柱称为女柱,左柱称为男柱,两根柱子必须取自同一棵树,女柱是根部,男柱是树梢部,象征家庭中男女同根同源、女本男末。很多摩梭人外出后,表示想念最多的是家中的火塘,摩梭人的火塘一年四季点燃,保留火种,全家最权威的老祖母就住在火塘左边的木床上,而床板下的柜子里一般存放着粮食和家中的贵重财物。
——重要礼仪。取名:摩梭人生下孩子,要为孩子举行取名仪式,由达巴(摩梭本教的巫师)或喇嘛(藏传佛教的和尚)主持,男孩出生当天就要取名,女孩一般在第二天,孩子出生男性不得参与,摩梭人不过生日,认为那是母亲的受难日;成丁礼,摩梭少年13岁举行成丁礼,一脚踏猪膘肉、一脚踏粮食,代表一生丰衣足食,女孩穿裙子,男孩穿裤子,表示即将成年,可以进行正常的生产劳动和社交活动,对家庭负有责任,死后可进入氏族公墓,女孩子举行了成丁礼后可拥有自己的花房,开始谈恋爱、走婚;葬礼,摩梭人的葬礼隆重而繁杂,尤其是老年人的葬礼,除亲戚朋友外,全村人都会去吊唁,死者火化的前一晚,还举行歌舞晚会欢送,要为死者洗尸,口中放金银,手中持油灯,鞋底要刺穿,尸体要裹成婴儿在母体中的形状,出殡时要坐花轿,连同轿子一起火化,骨灰第二天送入氏族墓地。整个葬礼不允许家族女性参与。
——道德、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关于男女关系,摩梭人不认为必须结婚生子才算是"真正的女人",更不认为女人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真心爱她的丈夫,认为女人不必依附男人;关于家庭,摩梭文化的核心不在走婚,而在于家族和谐,在摩梭人中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价值观;关于父亲,摩梭人对于"父亲"的认知一直被外界误解,其实摩梭人承认自己的父亲、知道自己的父亲,只是不和父亲一起住,因为母亲为本、为源、为骨,而父亲却随时有"流走"或"外出"的可能;关于家族,摩梭人认为家族情胜过夫妻爱,因为激情会转淡,朋友会出卖你、情人会变心,即使有结婚证的丈夫也不能保证什么,摩梭人心中真正的归宿,是母亲的家,这才是最牢固的避风港;关于感情,摩梭人不欺骗、不独占、不嫉妒,在两性感情上崇尚独立人格,男人不会认为自己占有女伴,女人也不会认为自己属于男人,彼此关心不上锁,更没有经济利益上的纠葛。
也许正因为如此,摩梭人能够妥善地处理好老人被遗弃,两性权力不均,亲密关系里的占有、嫉妒和矛盾,刑事犯罪,人际关系淡漠,家庭烦恼等现代社会的六大问题。
- Re: 最后的女人世界?posted on 05/05/2005
- posted on 05/05/2005
泸沽湖来源于当地民间一个古老、神奇的传说:
格姆女神是一个聪慧美丽的姑娘, 她与一个远方的男山神有"阿夏"(情侣)关系。 有一次,远方的男山神急忙调转马头,马嘶鸣三声,格姆女神听到马的嘶叫声,便立即追赶,而远方男神走远了,只见山下踩出一个很大的马蹄印,女神赶到马蹄印边,天已启明,就站在马蹄印边动情地哭泣,泪水哭满了马蹄印,变成现在的泸沽湖。远方的男神听到哭声,回头一望,万分留恋地撒了几颗珍珠和花种在马蹄洼的泪水里,于是变成湖中的小岛。花种漂到岸边上,发芽生长,年年开出啼血的杜鹃。。。。。。
---------------------
送给朋友们一曲动听的《泸沽湖之恋》葫芦丝演奏版原曲!
http://www.hulusi.com/bbs/dispbbs.asp?boardID=27&replyID=3624&ID=952&skin=1 - Re: 最后的女人世界?posted on 05/11/2005
谢谢冷烛贴来摩梭人习俗佐证。
Please paste HTML code and press Enter.
(c) 2010 Maya Chilam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