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红色海洋》书评

七格

韩松不爱说话,只会傻乐,但没想到他写的书,杀气腾腾。

我越看越被卷了进去,但在惊心动魄之余,也暗暗奇怪,这么上手就是出狠招的,等到故事里的海洋王死去之后,他儿子该怎么一番折腾呢?

结果是在我意料之外的,他从第二部起,用启示录混杂山海经的笔法,从头描述了一些仿造的上古神话,到第三部开始进入前传,这里开始已经有深深的日本动漫的痕迹,到最后重写郑和下西洋,我全部看完,不由长吁一口气:韩松啊,韩松,你也就一程咬金。

写序的那位吴岩先生也不知是不是韩松的朋友,真是一顿溢美之辞。其实做朋友也不是非要这样。韩松这部著作,在我看来,第一部就够了,后面三部,统统蛇足,如问我意,我看删了好。

我想那些应删的部分,都是韩松平时的一些故事速写,本来就七零八碎,就算你韩松在里面巧妙腾挪,将不少情节来回穿插,但仍旧无法构成一部四部曲所必须的内在的情节骨架。当然,序言作者用了颠倒历史、循环历史、多义历史这些增殖性的文本阐释来为韩松找场子。但是,这些评语全是障眼法,后现代理论家们可能会彼此为了脸面不断点头,但在一个专业写作的同行眼里,要是内容上无法做到完整,任何形式上的修补都是白搭。如若序言所说,《红色海洋》是达到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高峰,那么我想这只能说明:一、之前的中国科幻小说全是土丘;或者二、写序言的这位先生从没见到过真正的高峰;或者三、他乱讲。

放弃这些不切实际的过誉之辞,返回文本本身,重点返回第一部:“我们的现在”,我们才能在一个相对客观的尺度上把握韩松的科幻写作能力,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作家,不是靠善意的赞美,或者向这个世俗世界低头哈腰来获得应有之荣耀。

韩松在这一部里制造的最大感官刺激,莫过于水栖人的相互自食以及乱伦。自食与乱伦,本来是人类文明的禁忌中的禁忌,如果这不是科幻而是说人类的早期文明,那么出版社就算再义薄云天也不敢动它的脑筋。然而科幻的功能之一,就是间离。这个间离不仅仅表现在舞台空间和时间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伦理意识上。在伦理意识上,一旦我们的道德警察想要来干预其中的情节,那么,间离会将这个警察拖到很远的地方去。在这样的保护机制下,韩松彻底在水面之下,描绘了群交、奸杀、吃妻、食子、双性、种族灭绝等等我们平时想都不敢想,看都不愿看的情节,由于他的描绘是如此的近距离以及充满特写和蒙太奇,以至于有时我们会被它拖进去,进入无伦理监控的纯粹弱肉强食的前文明时代里,在整个文明基础都被深深怀疑和否定的同时,我们的反思精神也将在看完这部分后再次回归。

韩松能将这个主题做成功的另一个主要能力,是他对细节的把握。我看不起的那些科幻作家,写起可能世界的元素时,束手无策,不是瞎编乱造一些无法在现实世界里索引其演化路线的专有名词,就是用些老掉牙的已经失去陌生感并跌入到现实世界里的普通名词,像什么激光枪或者太空飞船,等等。

下面列表左栏,是韩松小说里出现的部分未来海洋里的生物,右边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的生物,不要小看这些生物种类的重构:科幻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一种对可能世界的元素所形成的各类事件集合的描述,做不到这一点,那在我眼里就不算是科幻。


未来世界 - 现实世界

大海鼠 - 海鼠
吊睛鲼 - 吊睛老虎+蝠鲼
噬人藻 - 噬人鲨+藻
巨水蚤 - 美洲巨水鼠+蚤
沙棘虾 - 沙棘植物+虾
海云笋 - 海+云笋


构造一个可能世界,不仅仅是以上每一个元素的精心制备,也包括了对这些元素所形成的故事,即一种有情节发展动力的元素关系间的巧妙安排。韩松在这里给的一个基本推动力,是寻找海洋关闭后的出路,其中包括了寻找返回陆地的可能性。要不是后面那个倒胃口的关于时间均匀震荡的海陆转换解释,本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将是很好的一个构造。这一点上,日本动漫是起了个坏榜样。它们总是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弄一些简单到让人无法忍受的理由去解释发生的一切,当然,它们是做给孩子看的,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理由而不是理路,但作为想成为大手笔的未来科幻作家,在这方面也跟着日本动漫亦步亦趋就不行。

在寻找的过程中,韩松也向我们描绘了一副这样的自己自足的海洋文明场景:在到达海底城之后,海洋王建立了这样一种制度:男性通过海底围垦来饲养女性,和她们交配后,收获孩子,猎食掉其中的大部分,保持足量高等蛋白质供应,并留下少量强壮的以延续水栖人的种群。

这个场景是令人惊愕的。之前的种种血腥暴力,还可以当做动荡的战乱时代来消解,但是对这样一种稳定的和平状态,我们将如何面对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引申说:在资源极度匮乏的状态下,即便是和平状态,吃同类也是合理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科幻描绘的是可能世界的状态,其中发生的一切都和现实没有贴近的关系,所以没有必要做这样引申。

这样的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改变初始条件后,很多事件根本不可能在我们现实的世界里发生。可是,问题在于:在逻辑上,我们不能排除在将来某一天,出现这种初始条件的可能性。

更多的意义还在于:我们将更进一步反思,我们人类的文明,到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最基本的基础上?是不是人性?如果不是,那么,是不是食物?

但在做以上更进一步反思工作之前,有一点我们需要首先予以更深刻的分析:那就是在资源极度匮乏的状况下,是不是只有自食才是唯一的生存道路?

在自然界,当食物不充足时,一些种群的母兽的确会食掉自己的孩子,来增加自己的能量,同时增加剩下幼兽的生存几率。但是,这些种群并非以这种行为来作为种群本身延续的常规手段。

或者说,在自然界我们找不到一个例子,来佐证自食是能让种群繁衍下来的。

那么,这究竟是自然界物竞天择后的结果?还是一种还没有被发现的可能性?

从能量圈的角度来看,韩松构造的这个生物圈无可厚非:也是从光源和热源这里采集最初的低等生物,供女性食用,并利用她们快速生殖的能力来获得小孩,从而获得高等蛋白质、脂肪、糖类等成分,如果我们将这些女性全部替代为海猪海狗海牛海羊,那么一切就顺理成章。但在那个资源极度匮乏的状态下,唯一的选择却是人类自身来充当肉食类家畜。

为了避免生物体有保护自身遗传基因的本能这一冲突,韩松描绘的这个群落,是懵懂无知的,他们没有时间概念,也无所谓死亡,所以对自己的基因是否能延续并不关心,直到最后,成人里只有海洋王自己意识到了自己基因的重要性,于是出现了第一个反思意识,并自觉保护起了自己的孩子。

但问题是,逻辑上是不是存在一个生物族群:他们是高级哺乳动物,还拥有发达的语言能力,却连自我基因保护本能意识都不具备?

韩松将以上这个逻辑困境解答为退行性进化,意思是人类被迫进入海洋后,就逐渐失去了这样的能力。然而,这却破坏了生物体的两条生存原则,尤其是第二原则。

第一原则:无论何等级的生物体都将本能地首要地保护自己的生命;

第二原则,无论何等级的生物体有后代后,它都将本能地其次地保护后代的生命,不管是主动保护,还是被动保护。其中,被动保护包括大量和快速地繁殖后代。

韩松虽然给出了大量违背上述两原则的事例。但也给出了一些符合的事例。比如海洋王的妈妈奋不顾身将海洋王从水笔仔那里救出来,或者水栖人繁殖能力如何惊人,等等。但是,如果这些给出了,那么你韩松就在小说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如果你不给出,那么你就在可能-现实之间的关系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当然,你可以说这些现象表明退行性进化不是普遍的,存在还保留部分自我基因保护本能意识的水栖人个体。或者说雌性水栖人在无意识地充分供应孩子的同时,她们也在无意识地用数量来保护孩子的存活。但是,这样的说明小说里没有,就算有也是个弱解释。我希望看到的,是对以上那个矛盾的一个更深刻层面的回答:即丧失生物体生存原则的生物是否可能存在?以及:让后代同时充当基因载体和能量载体是否可能?

整部小说之所以精彩,和以上这个矛盾的视而不见并无必然关系,普通读者根本不必想那么多。但是,既然我们作为同行,是为了要让中国的科幻小说更上一个境界,那么就需要我们严格重新审视一些核心的理念。――阿西莫夫之所以伟大,不是仅仅在于他的浩繁卷帙,而是他的三条机器人定律,让今天的科学家们,依旧争论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