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梅尔马蹄 提交日期:2005-6-26 17:07:00 摘自《闲闲书话》

  
  语感非常重要。对语言的节奏和弹性很敏感的作者,即使主旨写得平淡,他的文字也依然可读。有时一个没有主题的复调,反而会导引人到不可知的繁复世界。就个人体验来说,在写字的时候我拒绝任何背景音乐,因为它们会使我完全丧失对语言的感受力——这一点上,有旋律的东西比噪音更让人不可忍受,它们粗暴地屏蔽人的感知。但是语感很难被描述,归纳,分类,总结。我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只有举例说明。我在这里写下对某些具体例子的看法,不分古今,不分主流或者非主流,或以书话的一些作者为主,和大家交流对于语感的认识。
  
  一、 35公里
  
  我以为35公里是书话语感最好的作者。他最惊人的其实并非他的细腻,或者他的多情,而是他在看似平平无奇的叙述风格中表现出奇妙的张力,他的语言是流动的,但却不像水一样流淌到远方,他倾情投入,却又像始终和这个世界有所隔膜。他描述那些生活中的场景却像在呓语,慢条斯理的叙述却让人如置身于洪流之中,铺天盖地间看见天空已经遽然失色。35公里,是有大家气质的作者。
  
  ——过了斜路,是一条暗沉的小巷,无论怎么看,天空只有巴掌那么大,晚上,即使是晴好的日子,也只看得到一颗星星,榕树从普济禅院的院子里探出巨大的树冠,榕树似乎从不落叶,否则,某个季节,小巷的石板路上,该有厚厚的积叶,常走路的人,总怀着古怪的期待,比如我希望走路的时候突然遇见左夜刚落的银杏叶,很精致地洒成一圈,象路灯的光影,又象女子极有分寸的一声叹息,然而M的植物似乎没有这么暗弱,它们换叶的时候,就象一个厌旧的人把所有的记忆统统抛掉。
  
  以上摘抄的一段,出自35公里的小说《南方·八》。他的文字几乎都好,而且通篇连绵不绝,摘抄很不好,推荐大家还是看原文。他的文章中一个句子往往很长,但是用以组成整个句子的却是中短句。这和我的语言习惯不符,所以常常觉得该断句了他还没断,出乎意料地讲下去,居然出现一种非常奇特的效果,没有果断,但充满了温和的自省和内在的坚持。不要把他和朱自清相提并论,这将侮辱他。当然更不要提版中众多“女子”们写下的细腻散文了,这其中的差别何止霄壤啊。这个人的渊源来自西方,我总是隐隐这样感觉到。
  
  ——刮台风的日子。如果风球挂到八号,每个人都可以躲在家中不出门。
  


作者:林中涛声 回复日期:2005-6-26 17:28:49 

  safa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6-26 17:42:46 

  二、 王小波
  
  读高中的时候我开始喜欢王小波。他的幽默吸引了我,这没错,可我将非常乐意证明他的语感好得要命。其中的区别在于,有幽默感你或许可以写写杂文,但没有语感你将永远不配写小说。我认为王小波的小说比杂文价值高得多,因为他的语感比他的幽默感还要优秀。我至今还记得读到《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时的震撼, “太阳初升,忽然有十万支金喇叭齐鸣”,“有一柄有弹性的长剑从我胸中穿过,带来了剧痛似的巨大快感。”于是我叹息着倒在床上,体会脸被压扁的黑暗的满足。
  
  ——在统计学上可以证明,以一个例子的样本来推论无限总体,这种方法十分之坏。安妮·弗兰克就犯了这种错误,从自己是善良的推出了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虽然这份善良被深藏在心里,这个推论简直是黑色幽默。但是在这件事上没有别的方法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无趣。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让我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喜欢有趣的事而且表里如一。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
  
  以上摘自王小波的《红拂夜奔》,高中时我读到这些感动无比,就把它抄在小本本上,虽然后来小本本却找不到了,但这段惊天动地的话始终铭刻在我的心中。和前一位作者完全不同的是,王小波的语感是充满弹性的,蹦跳着一路欢歌向前。前半部分还算正常,水平比他的杂文略高,从“到目前为止”开始,语言仿佛冲破了堤岸向地处轰然涌去,最后留下一片狼籍中只有木板零星漂浮。阅读的快感。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6-26 19:01:50 

  唉,认真写贴,就是没人看哪!飘走吃饭去
  
  

作者:注注 回复日期:2005-6-26 21:25:54 

  潜力帖,走着瞧。

作者:--柴狼 回复日期:2005-6-26 21:30:52 

  挺,我同意你的话,很多人的叙述很平淡,但因为语感的原因,却能够使我们读下去,而许多的句子,即便比喻、通感一大排,却仍然读得艰深。

作者:湖人附近 回复日期:2005-6-27 8:23:47 

  看着呢

作者:冉云飞 回复日期:2005-6-27 8:38:01 

  看,好.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6-27 20:58:01 

  三、 注注
  
  要说注注很伤我的脑筋,他没有很强烈的语言风格,扔在一大堆作者之间找不出来,所以可当作无为的典型。至于学养则不在本帖讨论范围之内。他写书评多,这种体裁体现不出语言风格。以下摘自他写的《闲闲书友》,稍见性情,可为一批。
  
  ——说营造并不确,香笛的文字,从无刻意而作,连她认认真真写的系列读书笔记,虽然在女孩子的作品中具有少见的书卷气,那书卷气也完全自然天成,并不故意掉书袋,能看得出古书是被香笛看化了的。( “连……虽然……也……并不……能……”一大串接续词用得让人不禁有些昏昏然,虽然多读两遍也能读通,但是不用脑子读就不行,这就是语感上的不合格了。对注注这样以平实温厚见长的作者,不顺畅是很不应该的。)
  
  注注的整体语感尚好,没有大错,同时乏善可陈——当然这也许就是他欢喜的风格,让人读后不会留下任何印象,别有酷处。小毛小病不断,罗嗦是最常见的。下面的例子出自他的《陈家堡古长城踏勘记》,唉,要找出一篇引号和图片较少的文章何其难也。注注灌水之名,也算不虚。
  
  ——木结构的两排房屋,檐下挂着的大红灯笼透出温暖的光亮(笔者认为不必强调“檐下”和“挂着”,大红灯笼不挂在那儿又能挂在哪儿呢?而去此二词,句子顿显干净,气息也不算急促);进得餐厅来,一水儿本色的木制桌椅,显得与环境协调统一(“显得与环境协调统一”,痛心疾首地说,这是多么罗嗦啊!“进得” 和“一水儿”一文一白,有些怪异);墙上贴着摄影爱好者的作品,都是关于古长城的照片。(好,三个分号断开句子,最后一个分句怎能拖拖沓沓的?窃以为, “墙上贴着些古长城的照片。”即可,且可与前两个分句长短呼应,才有韵致。)
  
  “木结构的两排房屋,大红灯笼透出温暖的光亮;进来餐厅,一色的原木桌椅,和环境稳妥协调;墙上则贴着些古长城的照片。”我改得并不好,可罗嗦的毛病要好一些了吧。bbs上写贴子,罗里罗唆是最常见的,但不代表就可以被原谅啊。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6-27 20:59:59 

  进得餐厅来,一水儿本色的木制桌椅,显得与环境协调统一
  
  ——怀疑这是京剧听多了,有点念白的感觉:)可是你这是在唱戏吗?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6-27 21:42:41 

  四、 搬起脚砸石头
  
  搬也算博闻的人。可惜读书读得虽多,语感却大有问题。此人有风格,似乎是阿城那一脉路数,然而斧凿痕迹更深。和上面的注注相反,读他总是磕磕绊绊,让人心浮气躁,不能神完气足的样子。读到现在,还以《想念怀斯》最好,《数得三秋》马马虎虎,剩下的文章,则以苦劳见长矣。挑他最近写的粽子一帖以晾此不足:
  
  ——几年前回乡,饭桌上居然有腊肉馅的麻辣粽子,有友殷勤相劝,却是笑笑,摆摆手。(逼仄狭窄,令人顿觉气短。什么叫“有友殷勤相劝”?“ 却是笑笑,摆摆手。”明显的搬式问题,一口气还没吐完,居然就没有了。)
  
  ——这样的粽子,偶而也会买来吃吃,口里也称它们叫作粽子,却更是自己心里清明,能存在脑中胸间的,只会是一种粽子。(短词少句再加上重复罗嗦是什么效果?可以这句为鉴。“口里”“却更是”“能存在”“只会是一种粽子”,不该省的省了,该省的却唠唠叨叨说个不休,半文不白读了心里别提多难受。)
  
  所以,搬的文章粗看可长见识,细看会要人命。轻则胸闷气短,重则受其感染,连自己的话也说不好了。我评搬评得语感丧失,也是一气看了他许多贴子的缘故。
  

作者:注注 回复日期:2005-6-27 21:59:52 

  多谢微笑的马蹄,8过对我评价高了点:)
  
  “让人读后不会留下任何印象”,这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人过不留声,雁过不留名,“迷宗拳”,“无影腿”,才既穿透又隐身又环保呵。:)

作者:我本一笑 回复日期:2005-6-27 22:14:15 

  
  读,继续关注中。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6-27 22:15:49 

  多谢注注回应。当然,仅仅作为一个BBS上的交流者,指责其没有风格是没有道理的,写帖子毕竟和写作不同。但是在下认为有深厚的学养打底,应该比普通网友更容易写出传世文章。
  
  不过,本人不是smile的马蹄,其实,在下从不smile,在下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也不喜欢开玩笑
  
  斯梅尔映射,又叫马蹄映射,简而言之:将固定平面域作出一维压缩、另一维拉伸的同胚映射,使不变集的子块迅速变小,子块数呈指数增加……该离散动力系统可被证明结构稳定,且有无穷多周期解
  
  斯梅尔的这个研究成果,对著名的“庞加莱猜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6-27 22:31:43 

  对于搬,还要补充一点:他越认真用力写的文章,就越有这个逼仄的毛病。反而是他的《吹到哪页读哪页》,随意写来倒不见雕凿。这说明搬不是天生就让人难受的。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6-29 11:49:44 

  
  五、 舒飞廉
  
  舒飞廉的语感很优秀。他是很朴素的,但在朴素中有一种不施脂粉的妩媚。虚的不谈,要谈到他长长短短句子的搭配,总是很自然。长长的句子,一顺溜儿地读完了,他又来了一句短的,不紧不慢地刹刹车。这和有些人的长短搭配不同,他们是为了错落有致,美也是人工的美:长句子掉下来短句子接住,真精彩呀,旁的看客凑趣,会叫一声“好!”。舒飞廉不讨这种热闹而无聊的彩头。他写短句子,常常是再补充些什么,怕你一个城里人,傻头傻脑的什么都不懂。这是厚道的写法。
  
  ——晴朗的腊日是美好的。清早出门,田野里有霜,像细细的面粉一样,撒在翠绿的冬小麦上。红日挂在东边的堤树上。大路已被严寒冻住,棉鞋踏在上面,吱吱作响。(《飞廉的村庄》第一段,节奏优美得像一首诗。这些句号用的多么好。这是真正的语感素质了。白色绿色红色的再加上一条大路,景色也交待得很和谐,有节奏感。)
  
  ——我常常想,村子里的人为什么会对龙灯有兴趣。现在我也许是慢慢地明白了。(这句我颇有微词,“现在我也许是慢慢地明白了”,罗嗦。)
  
  ——不要下雨,如果街巷里泥泞一片,小伙子们个个如同泥猴儿一般,那些小姑娘们看见了心里会生疼的吧,最好是雪后天晴吧,冰天雪地里,簇新的龙灯,着黄衣的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们,穿着新衣的乡下人,鞭炮一串一串地跌在地上。(仔细看飞廉的文章,会发现他喜欢用“的”,“吧”做结尾,有时候一长串吧看得人晕晕乎乎,好像有一点不舒服。但是这也是一种风格,只是人所少见而已,读多了别有一种温柔的口吻,和内容很相衬的吧。~因此这个只是特点,不能算缺点的。)
  
  看一个人的语感是浑然天成,还是写文章的时候认真推敲出来的,要看他的跟帖。那些都是最无心的东西。下面是舒飞廉在《沧海的画》中和搬说的话,搬说他在儿子的画旁边画蛇添足,他说:
  
  ——我把你这个破石头搬起来扔到河里去的,
    真见鬼啊~
  
  这两句话有一点像小孩说话的样子,可舒飞廉不是小孩。大人能随口说出这样感觉的话来,只好用天才来解释啊。成长是一个趋同的过程,说的话也越来越像,句式都拉帮结派的,可是舒飞廉一个人走远了。
  

作者:辛夷坞 回复日期:2005-6-29 11:52:38 

  有趣。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6-29 12:17:01 

  我的作业:左民山人
  
  左民山人似乎和搬是一样路数的,请你比较此二人的异同。
  
  答:为什么说左民山人和搬一样呢?我赶紧去翻了翻左民山人的帖子,当作临时抱佛脚。看了几篇,发现他们的文章都是写给别人看的。因为先把自己放在众人围观的位置,所以不对劲了——说书和说话心态是不同的。众人瞩目之下原来的一点小毛病都变得明显,自己的动作也会变得生硬起来。
  
  区别在于,拍的一声抖开扇子,动作和语言的配合程度。自然贴切的好,动作生疏的就不够好。生手使扇子,只想握着比划一下的时候,哗的居然开了,当然尴尬了。左民这一点上,比搬强得多。一下摘自左民《兰边散墨》
  
  ——以前听说人说种有墨兰,又见他家的兰叶上有淡墨痕,以为这就是,潇湘竹韵,很风雅的。直到去年自己开始种兰花了,才知道那是一种病,这回附庸错了。
  
  ——一年间,随手记了些培兰细事,清静的日子有淡香。劳动节里大家去玩了,一人在家,磨墨写字,将这份清静抄录下来,有没有墨渍洒在兰叶上就懒得管了。
  
  错误没有,却始终有些匠气,虽说“懒得管了”,其实倒是管的。

作者:辛夷坞 回复日期:2005-6-29 12:31:33 

  楼主的感觉很敏锐。
  怎么还存在作业这个东西?那我也点播吧,说说梁惠王如何。

作者:冉云飞 回复日期:2005-6-29 12:35:00 

  呵呵,这帖子果然强!

作者:厚而道之 回复日期:2005-6-29 12:43:52 

  恩,味道

作者:辛夷坞 回复日期:2005-6-29 12:49:23 

  可以去请斑竹把无意中发错的帖子删掉。我会沉默的。:)
  我还想看这个帖子继续,呵呵

作者:管风琴 回复日期:2005-6-29 13:10:00 

  评得不错。请继续。

作者:夏虫语冰钦 回复日期:2005-6-29 14:05:25 

  果然好看、精彩,期待继续。作者感觉敏锐,批评中肯,强烈推荐。
  
  这样强帖,一定要留名:))

作者:木清秀 回复日期:2005-6-29 15:11:38 

  好贴!(书话近日好贴不多。)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6-29 18:24:41 

  六、 胡淑芬
  
  胡淑芬也算是书话的一个瑰宝,出名的是他的无厘头时报。怎么说呢,鄙人认为写时报看不出语感——你只要拿一张随便什么报纸来照猫画虎就可以了,你放心,所有的新闻几乎都是一种语气,让人怀疑记者都是数控车床上车出来的。如果你小时候是在中国长大,那么连样板也不用,直接就能脱口而出,所以时报的语感没有讨论意义。当然,时报的新闻体是Q版的新闻体,因为新闻里总会设置某个领导,某个部门,通常在最后“表示”一下他们无厘头的立场;新闻里还经常会出现某个小人物扮痴撒娇的“民间语文”……如果胡淑芬能注意一下用词,少用几个“表示”,相信可以有更丰富的效果。
  
  但是,鄙人认为胡淑芬的语感是不错的,这当然不是从时报上得出的结论。《白天的梦和夜晚的梦》据说是酒后写的,一气呵成的文章。这有点像刚才说的回贴了,可以看出功力:
  
  ——我一直在写一些近似于白日梦的文字,而且这样的东西我还打算继续写下去。因为我从中得到了快乐。(开头第一句就可以蒙人,这个风格似曾相识,对,是王小波!“……这样的东西我还打算继续写下去。因为我从中得到了快乐。”有力的短句子,有点羞涩但很乐观,所以和王小波是一头的。)
  
  ——在夜梦中,我经常梦到自己捡到钱,全是五块一张十块一张,我捡啊捡啊捡个不停。(这个句式有点意思。寻常人想不到要这么说,“我捡啊捡啊捡”,看上去是废话了点,其实很形象,这种句式可以表达那种数钱永远也数不够的快乐心情。如果我来写,我会不由自主在“五块一张十块一张”后面加一个“的”,这样节奏就被拉长了。节奏拉长有好有坏,在这里是坏的,因为要接下面那句的激动心情——这个“的”,就好像一个就要走到钱包面前的人忽然停下了脚步……你说这不是有病吗?所以说语感是很重要的。)
  
  ——我曾听过一个朋友的梦,她白天划过一根火柴,晚上便梦见整个世界被一片大火吞噬了,这个时候,她看见某个角落里有一个小火苗在小声地对她说:那就是我啊,那就是我啊。听到这个梦,我浑身感觉像是触电一般。(这一段也很有胡式特色,“这个时候,”居然也自成一个分句,是有一点儿罗嗦,但这种罗嗦把小女孩的每一个时刻都拉慢了,慢镜头里面好像可以听到咚咚的心跳声。这种感觉别人也写不出来,只有特别细腻的人才办得到。)
  

作者:方连辛 回复日期:2005-6-29 18:59:47 

  好帖好帖啊.看得我头点到屏幕上去了.
  

作者:hiyou40 回复日期:2005-6-29 19:58:54 

  sharp knife,mildly used.

作者:胡淑芬 回复日期:2005-6-29 20:46:30 

  我要把马蹄兄引为知己了。你把唯一一篇我自认为还谈得上一点语感而又未经雕琢的帖子找了出来。
  我其实很希望自己能多写点这样的文章,而少一些匠气的、雕琢的、小聪明的东西,但似乎很难啊。

作者:啊福0582 回复日期:2005-6-30 10:46:50 

  专业

作者:甘任远 回复日期:2005-6-30 10:50:12 

  讲的好. 学习.

作者:湖人附近 回复日期:2005-6-30 11:10:48 

  学习.
  
  语感最好的应该是子路吧。

作者:谁在说话 回复日期:2005-6-30 11:18:37 

  不错的帖子。

作者:注注 回复日期:2005-6-30 17:01:05 

  作为书话各类帖子的读者,我也来聊聊。
  
  估计斯梅尔马蹄来书话的时间不长,但正象大家所说,看帖很认真,感觉很敏锐,评点也很中肯。我认为,他手中的语言解剖刀不是用来划伤别人,炫耀自己,而是在诚实地探讨、追求文字的优美干净。我有幸被他挑来评点,这是要特别感谢他的。
  
  我承认他对我的批评多数是对的,比如说我的文字没有很强烈的语言风格、语感乏善可陈等等,不仅接受,而且口服心服。他的举例,我想可能还算客气的,没有把我最差的例子举出来。我这里自己举一个,在书评里找的:
  
  “作者用准确的文字和照片记录了工艺的流程,并且详加说明,其中特别提示出每一步的诀窍,摄影家的眼光让读者对该种手工艺具有某种可视性,甚至具有DIY的可操作性——只要你有那些器具,和灵巧的双手。”
  
  这样写不但罗嗦,读起来还挺乏味,我自己也觉得象说明书。
  
  我的“文风”与内容有关,书评也好,游记也好,多用陈述句,以平铺直叙为主。我有个习惯:写完每段后时默念一下,写出的文字要能诵读,换句话说,写的东西不只供眼睛看,还要嘴巴读、耳朵听,所以口语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行文的语感就欠考虑,“罗嗦”自不可免。
  
  楼主评点别人,多妙语连珠,我尤其同意他对35公里和胡淑芬的评价,那些说到我心里的话就不必重复了。他对左民山人的看法,我觉得过苛了一点。其实左民的句子,有追求短、跳的习惯,偶尔有点拗。不但有独特风格,整体语感也极好,文意融合更是他出彩之处。
  
  对搬兄的评价偏低。搬的文字自成一格,我戏称为“电报体”,但确实失之于硬了。马蹄说的对,搬的随意性文字更为流畅,也更见真性。搬兄是有功力的,阅历丰富而又勤奋,我对搬兄的东西一向有兴趣,那篇《人间大事》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典型,期待他的新作。
  
  有一点跟楼主意见相左的是,他打分高的作品文学色彩一般较浓,以描写心理活动为主,比如35公里的帖和胡淑芬的《梦》,而回避了书评这种体裁。这实际上说明了评论者对形式和内容都是有偏爱的。我认为,书评、说明、新闻之类文章,将个人色彩隐藏在刻板的叙事之后,戴着镣铐跳舞,想表现独特语感当然更不自由,但若有文质结合的发挥则比纯文学更难得。
  
  书话里可评的作者尚多,除了湖人举的子路后人外,还有芳杜若、何家干、雍容、冉云飞、忽如远行客(尔林兔)、十年砍柴、顾村言、ernie、shidi、前身汉武帝、我本一笑、玛雅咖啡、古清生、五岳散人_、孔雀珠玉、闽北修竹、岭南沈胜衣、有时踢球、苏七七、毕明迩、江慎、黄山李平易、小转铃、林赶秋、愚人-、小银鱼、小号鲨鱼、观天坏笑、柳已青、肖毛、北方影武士、肉唐僧、湖人附近、傅月庵、安冬霓,等等。当然还该有云也退、管风琴,能评评陈村就更好了。
  
  希望这个帖子中蕴涵的诚意和睿智,有助于开开书话的风气。

作者:风舞绿荷 回复日期:2005-6-30 19:20:54 

  中肯
  

作者:漫经心 回复日期:2005-6-30 20:28:58 

  
  强贴:)
  如果看不到下文,注注同学就自觉蹲墙角去

作者:注注 回复日期:2005-6-30 20:40:05 

  OK,明天就蹲到海角去:)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6-30 20:48:10 

  谢谢斑竹的意见。我尤其同意文章读来须上口,自己写文章时也是反复诵读,以浅近自然为佳。不论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如果能按诗歌的要求来写,又能写出各种文体的特色,是我心中最高的境界。
  
  如果要举一个诗歌上的例子,李贺的诗就比较适合看,不适合诵读,未免可惜了……或许如此,才能体现他的奇崛?我深爱他的《春坊正字剑子歌》,只不过读起来依然有些聱牙:
  
  先 辈 匣 中 三 尺 水, 曾 入 吴 潭 斩 龙 子。
  隙 月 斜 明 刮 露 寒, 练 带 平 铺 吹 不 起。
  蛟 胎 皮 老 蒺 藜 刺,辟鸟鹈 淬 花 白 鹇 尾。
  直 是 荆 轲 一 片 心, 莫 教 照 见 春 坊 字。
  扌妥丝团 金 悬 簏 敕, 神 光 欲 截 蓝 田 玉。
  提 出 西 方 白 帝 惊, 嗷 嗷 鬼 母 秋 郊 哭。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韦应物一些,他的诗总是很好读,兹录一首,以飨斑竹厚谊:
  
  与君十五侍皇闱,
  
  晓拂炉烟上赤墀。
  
  花开汉苑经过处,
  
  雪下骊山沐浴时。
  
  近臣零落今犹在,
  
  仙驾飘飖不可期。
  
  此日相逢思旧日,
  
  一杯成喜亦成悲。
  
  这里头起承转合,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可惜在下于诗歌一途知之甚少,有雍容在,不敢多加妄论,今后若有长进,当再开一贴谈谈古诗。:)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6-30 21:02:49 

  至于书评这种体裁,在书话其实是正统,冉云飞老师及云兄、ernie兄等书评文章小可拜读之下常能获益匪浅,然引用过多必然影响语言流畅,这也毋庸赘言。带着镣铐尚能跳舞的自有大不易,小可眼力生疏看不出舞的是哪一派,自然也就不敢妄自置喙了。只好请大家多加包涵。
  
  评论难免带些个人色彩,在此感谢之前鼓励过在下的所有书友。什么时候感觉笔力不逮不能继续,自会提前告知大家。:)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6-30 21:14:29 

  回湖人附近:
  
  子路语感别树一帜,有点像凹凸天空说过的那种把白话文写出古文味道的高手……但是,子路不能算书话的人……嘿嘿他是隔壁的……

作者:忍顾来时路 回复日期:2005-7-1 0:15:24 

  看到有人提到子路我就开心, 嘿嘿.
  
  子路在书话的跟贴应该很多, 常常因人考古而重见天日, 给我意外之喜. 可惜无从查询, 不能一网打尽, 哭啊~~
  
  打扰了, 期待楼主抗体牛.
  

作者:陈村在上海 回复日期:2005-7-1 0:21:19 

  拜读啦,写得很好!
  
  斗胆提醒一句,这个题目做完了,是否再做一个题目,谈谈趣味和见识。有些人(如议论到的搬兄等)也许语感略欠缺,不大师,但趣味非常纯正。跟他喜好不会出错。据说托尔斯泰的俄语,俄语老师要批他三分,我亲耳听到一中国编辑说,《战争与和平》拿到我们编辑部,我一下子把它删剩两本!唉唉,中国人推敲太过!!!
  
  窃以为,眼光和趣味比语感要紧:把很不趣味的东西说得很语感非常可怕!
  
  顺嘴一说,老兄继续!
  

作者:水与水对白 回复日期:2005-7-1 0:36:28 

  :)

作者:管风琴 回复日期:2005-7-1 0:40:59 

  hehe, agree with 陈村在上海 

作者:万历1587 回复日期:2005-7-1 1:00:36 

  搬也算博闻的人。可惜读书读得虽多,语感却大有问题。此人有风格,似乎是阿城那一脉路数,然而斧凿痕迹更深。和上面的注注相反,读他总是磕磕绊绊,让人心浮气躁,不能神完气足的样子。读到现在,还以《想念怀斯》最好,《数得三秋》马马虎虎,剩下的文章,则以苦劳见长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最强了,我就是不敢说,怕他揍我.;)
  楼主感觉很敏锐的说.
  强贴.
  楼主是长期潜水的吧,否则就是天才.;)
  能看出35公里语感最好,可见是高人.
  能拿王小波的《红拂夜奔》做例子,还是高人.
  

作者:管风琴 回复日期:2005-7-1 1:04:42 

  yeah, you are so right. :)

作者:辛夷坞 回复日期:2005-7-1 4:19:57 

  某人很开心吧,呵呵,被大家表扬了,要继续继续:)

作者:绿色小台灯 回复日期:2005-7-1 5:20:04 

  好看

作者:冉云飞 回复日期:2005-7-1 6:16:12 

  注注兄和楼主兄提及在下,甚感甚感。在下文章粗糙,不堪分析,怕怕:)
  
  陈村兄回帖有道理,但也不尽然。语感与趣味实在大有瓜葛(容异日细议),不可过于分剖。重语感实在是对母语的悦服和欣赏,也标志着一种从容舒缓的态度(不似我作文时那般着急,急而太紧)。说实在的,现在不少稍有见识的文章,语言的确没有美感,这是不争的事实,自是拜我们语文教育所赐。在这样不堪的语文教育下,仍有不少语感不错的兄弟姐妹,实在是我们的福气。
  
  斯梅尔兄此帖极有意义,其敏锐也若此,有细达毫芒之效。希望斯兄和诸位继续商量下去,以开吾窍:)

作者:ernie 回复日期:2005-7-1 7:28:18 

  附冉兄的骥尾说两句,因为与冉兄太有同感,也因为昨晚想发的一张敝帖,点击后即被通知“收审”,至今未获放出,有点郁闷。(其实,那张敝帖只是漫谈一种古时儿童玩具,自以为绝无“碍语”)
  
  蒙注注兄和楼主点名提及,无任荣宠。和冉兄大大不同的是,e-筒子是“自由灌水”,想到什么写什么,毫无系统,而且写好立即“点发”,回头再灌。这样的东东,自然粗陋不堪。曾经自己打趣,拿市场作比方,咱是“跑量”的,预期获得的“利”,薄过李甲、王奎这等薄情郎,全仗批量大才勉强“立定脚跟”。
  
  喜欢楼主的网名,特别因为它有着美妙的数学解析;忝为同好,更喜欢楼主对“语感”的注重。正如冉兄所说:“重语感实在是对母语的悦服和欣赏”,我完全赞同。
  
  村长建议楼主下次谈谈趣味和见识,我也完全赞同 —— 只要楼主对此有同等的兴趣。村长说的“趣味”,不知是不是“品味”( taste )? 如果是,窃以为难度很高。因为如今是多元世界,各有所好,各取所需,莫衷一是。比如无厘头,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我尽管不大喜欢,也不得不自我检讨一下,这是不是自己缺乏朝气的表现?
  
  关于“各取所需”,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余生也晚,于旧学先天不足,语文课上又没有好好学习,文字基础很差,看书就有点功利主义。比如我常常提到的还珠楼主,他的武侠作品从发表开始就受到名门正派的严正批评(还珠本人,却在《蜀山》极力吹捧“名门正派”,实在是奇妙的反讽),解放后,又被魏绍昌老师打入“鸳蝴”, “品味”可谓够低了。然而,其旧学根基之好,相信同时期的人少有能望其项背的。考虑到对症下药,对我个人而言,读他的书,比起读“新文化”作家和当代翻译小说,收获自然高得多多。
  

作者:管风琴 回复日期:2005-7-1 8:02:42 

  陈村所说的也要谈谈趣味我是赞同的,但我个人也很看重语感,而且我觉得朴素流畅的句子也可能是推敲的结果。我觉得对细节认真推敲总是对的,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处处都考虑到,哪个方面也不马虎。
  马蹄说的很好,可惜你说的这几位我都没有你看得认真,所以不太有把握发言。
  欢迎马蹄兄和各位继续批评。

作者:寻焰 回复日期:2005-7-1 9:09:09 

  很棒的帖子,看了让人很有长进。
  我是新人,多多指教!

作者:夏虫语冰钦 回复日期:2005-7-1 9:12:22 

  这个帖子放到高中作文课上多好
  
  学习,再学习
  
  我猜,陈村老师说的“趣味”不是品位(TASTE),而近于王小波说的“有趣”。如果写的妙趣横生,语言的流畅倒不是第一位关注的了。但是,文字艰涩者绝不可能“有趣”的。冉云飞兄说趣味与语感大有瓜葛也有这方面的内涵吧?
  
  心理描述相比评论或叙事、考证,相对来说游刃空间更大,也就容易写得灵动而平和。

作者:aaawo 回复日期:2005-7-1 9:35:17 

  一个人的方言是否也会影响他的语感呢?
  

作者:雨晓寒 回复日期:2005-7-1 9:41:15 

  喜欢。
  尤喜35公里的文字。

作者:samwang996 回复日期:2005-7-1 9:47:51 

  好象有一边倒的趋势,那我说点反的吧。
  
  语感,因为“感”所以很难说,意会而不能言传。当然,有些文字,对很多人来说,语感都不错。这就如菜肴,一些菜馆名声远扬也就不奇怪。看楼主举的这些例子,也大多是流畅居多。流畅更能体现语感,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语感,我以为是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可能是流畅,可能晦涩。但他知道文字,知道语言,知道句子和段落的组成。更重要的一点是,知道文字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力和力量。一个好的文章,绝对不是清清水水毕现无疑,即使“平淡而近自然”,其内在隐含的内容也绝对比表面体现的要多的多。所以,好文章是要读的,而不是浏览。对一个写作者来说,语感是基础的条件,也是必备的条件。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语感的人会是一个好的作家。
  
  晦涩或复杂的很多也是很有语感,比如废名、俞平伯、周作人。这自然而然联想到趣味和见识。趣味和见识有些关联,但也未必决然不可分。趣味是性情爱好体现,更多是“感情”因素。见识是知识价值观体现的,更所是“理性”因素。很多人在绘画、文学、音乐方面的趣味都很好,同样,见识也很好。有些虽然趣味很好,比如他欣赏的也都是某一方面顶尖的东西,但他的理解未必到位,这就是见识的问题了。趣味和见识影响到人欣赏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并能真正品评。
  
  我总以为语感是基础的事情,若论文章的外在,有一个东西绝对比语感更重要,就是风格。有语感的人未必有风格。有风格的文章,才象一个有性格的人一样,有了存在的基础。有了活生生的性格,才能让人欣赏。
  
  很多所谓有“语感”的东西,拿到报纸杂志发表发表还可以,想传世还远着呢。如果片面追求“流畅”或者“音乐性”的语感,顶多只是一个小作家。如果幸好有自己的风格,也许在短时间或者一定时间为人所记住。如果连自己的风格都没有,短时间内就消亡了。

作者:胡淑芬 回复日期:2005-7-1 10:13:03 

  趣味跟语感应该是不可分的。有些趣味就是通过好的语感传递出来的。有时候,一个短暂的停顿就能产生一种趣味。一种好的语感甚至会产生一种视觉化的效果,传递出足够的趣味。
  
  写笑话抖包袱,靠的是一种思维的硬幽默,语感的重要性低一些。而写趣文则没包袱可抖,很大程度上就得靠语感了。
  当然前提是你得先有趣味,才能在语感的帮助下,将趣味传递出来。
  所以村老说得在理:把很不趣味的东西说得很语感非常可怕!
  
  好的语感确实是一种美,就如流畅的音乐,舒展的运动。
  
  
  这个讨论真的很好,大家继续啊。
  

作者:甘任远 回复日期:2005-7-1 11:09:20 

  语感如乐感. 流畅的好, 不流畅不一定就不好, 取决与对特定情绪的表达. 打个比方, 怀思的油画, 常用枯笔, 不流畅, 但对那种孤独情绪的传达, "语感"仍然是好的. 果戈里的故事是"有趣"的, 但鲁迅翻译的"语感"(先不说准确与否)倒人胃口, 那故事也就不"有趣"了. 语言如音乐, 讲究一个"张力," 舒张有致, 但无一定. 该打住的的时候要打住, 该倾泻的时候要倾泻. 而需要呆滞的, 一定要呆滞. 小时候读莱蒙托夫, 有一句, 一辈子忘不了: "你还年轻: 你有一颗美丽的心灵/还会有许多人对你恹恹的钟情." 这个冒号非常好(当然, 这是中译文, 不知俄文原文, 不过不要紧). 用了冒号, 就不用"因为"之类赘词了, 也在阅读时形成一个意味深长的停顿. 这就是语感.
  
  楼主下面这段话, 说得好:
  
  <他的文章中一个句子往往很长,但是用以组成整个句子的却是中短句。这和我的语言习惯不符,所以常常觉得该断句了他还没断,出乎意料地讲下去,居然出现一种非常奇特的效果,没有果断,但充满了温和的自省和内在的坚持>   
  我没看过原文. 我觉得好, 是因为有这种情况, 需要传达一种不"果断"而又"坚持"的情绪, 传达出来了, 就是找到了那"语感."

作者:甘任远 回复日期:2005-7-1 11:26:39 

  对不起, 应该是: 语言如音乐, 讲究一个"力度变化."

作者:samwang996 回复日期:2005-7-1 11:33:53 

  “不要把他和朱自清相提并论,这将侮辱他。”
  
  ————————————————————
  很不认同这句话,读读朱自清《欧游杂记》,你就知道他的语感有多好了。

作者:陈村在上海 回复日期:2005-7-1 12:02:58 

  小伙子们个个如同泥猴儿一般,那些小姑娘们看见了心里会生疼的吧
  
  ----------------
  飞廉这后半句并不好,居然也小资了。试改:
  
  小伙子个个泥猴儿,那些小姑娘们看见也就看见了

作者:辛夷坞 回复日期:2005-7-1 12:09:53 

  陈村先生改的奇怪,不是文字变动而是意思变动了。
  不好说你这样想不对,应该改个意思吧,呵呵。

作者:甘任远 回复日期:2005-7-1 12:11:06 

  语感不是修辞. 你可以用一大对形容词副词, 写的美伦美涣, 但语感不一定就好. 语感是要靠朗读或默读才体会得到的情绪.

作者:陈村在上海 回复日期:2005-7-1 12:18:48 

  作者:辛夷坞 回复日期:2005-7-1 12:09:53 
    陈村先生改的奇怪,不是文字变动而是意思变动了。
    不好说你这样想不对,应该改个意思吧,呵呵。
  
  -------------------
  呵呵辛兄,我不喜欢的首先就是那点意思,竟代姑娘“心里生疼”。这感觉非常不准确,成我讪笑的“小资”。要下刀,必先宰这个。
  
  

作者:阿修罗天 回复日期:2005-7-1 13:05:11 

  呵呵 由于个人的懒惰 看字的时候 似乎偏爱那些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或者音韵上美感的文字 至于那些内容丰富但拗口别扭歪瓜裂枣的文章 即使再好 也懒得看下去.
  
  语感好的文章 让人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暗读 细细咀嚼那芬芳的文字在舌头上蹦跳 或起伏不定 酣畅淋漓 或鬼魅迷离 张牙舞爪.
  
  文字也有视觉上的美感的 虽然说太过了容易技巧 但是玩的好 真的让人读的时候屏住呼吸 那一个个鲜活的字仿佛都如同娇俏的女子 水灵灵地站你面前 情不自禁地来回打量 贪婪地重复一遍又一遍.
  
  在天涯 个人看来 小说里面 瞎子的语感和美感都做到了 虽然有时候难免过了点 诗歌里面 天骄做到了 还有彭兮曦和非牛7的文字 也非常值得读 值得看.
  
  楼主这个帖子很好 大家继续...
  
  
  

作者:samwang996 回复日期:2005-7-1 13:09:46 

  作者:陈村在上海 回复日期:2005-7-1 12:18:48 
    作者:辛夷坞 回复日期:2005-7-1 12:09:53 
      陈村先生改的奇怪,不是文字变动而是意思变动了。
      不好说你这样想不对,应该改个意思吧,呵呵。
    
    -------------------
    呵呵辛兄,我不喜欢的首先就是那点意思,竟代姑娘“心里生疼”。这感觉非常不准确,成我讪笑的“小资”。要下刀,必先宰这个。
  ——————————————————————————————
  
  趣味和见识的典型事例。两人的语感也是完全不同。
  
  原句是飞廉的,改了之后就是陈村的了。
  
  我是很不赞成给别人改文章的。每个人有他的语言习惯(语感一部分或者就是语感?),除了明显语法或者用词错误外,最好还是不要擅自修改。如果要改,也是指出错误或者不足后,由本人删削为好。由别人改,除非对他的语言习惯、文风、表达完全了解,否则,改了必然是另外一种面目。

作者:甘任远 回复日期:2005-7-1 13:19:44 

  语感是主观的. 我们通常说谁写的东西"语感"好, 其实是我们(至少是我们认为)与作者的情绪产生了"契合"(affinity). 比如说. 作者要写一个人如何忧郁, 我们看了, 也感到忧郁, 这就是有"语感"了, 而不在于作者用了些什么"忧郁"的词汇. 也许, 作者没用一个那样的词汇.

作者:阿修罗天 回复日期:2005-7-1 13:45:31 

  作者:甘任远 回复日期:2005-7-1 13:19:44 
    语感是主观的. 我们通常说谁写的东西"语感"好, 其实是我们(至少是我们认为)与作者的情绪产生了"契合"(affinity). 比如说. 作者要写一个人如何忧郁, 我们看了, 也感到忧郁, 这就是有"语感"了, 而不在于作者用了些什么"忧郁"的词汇. 也许, 作者没用一个那样的词汇.
  
  
  
  
  
  感觉是主观的 当我们的情绪跟作者产生了共鸣或者自以为我们的情绪跟作者产生了共鸣 那仅仅是一个很私人的感受 也许作者说的是冬瓜 你却认为是南瓜 并且认为作者简直写南瓜写活了感动的死去活来 泪流满面 但是作者真正的想法是冬瓜还是南瓜?甚至啥瓜都没有只不过作者在嗑点瓜子扯扯蛋 谁知道呢?
  
  但是语感却并非这样 诚然 语感也带有个人情绪的色彩 也许生活语境 方言 叙事习惯的不同那么阅读时带来的语感就不同 但是这个语感还是客观存在的拗口就是拗口 顺畅就是顺畅 你也许会说一段话广东人念了就跟川人不同 但是不能说一个生拗别扭的八股文章在冠冕堂皇的播音员朗诵之后就语感好了顺畅通达了.
  
  最简单的例子 前几年网络上有个软件叫"自动作诗机" 稻香老农开发出来的 严格按照平仄音韵格律来填词作诗 虽然作出来的东西啥都不是 但是念起来照样朗朗上口 口感极好 很是好玩.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你表达的意思 可能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知晓 那些所谓的"理解""感动" 也许仅仅都是虚幻的情感被代入 是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大脑里面产生的不同反应 但是 这又怎样?呵呵 也就这样.
  
  

作者:甘任远 回复日期:2005-7-1 14:01:03 

  如果作者嗑点瓜子就可以把读者弄得如此神魂颠倒, 那就不是语感的问题了. 我说的语感, 不一定朗朗上口. 方言的隔阂也当然有. 不过, 无论什么方言, 读到惆怅的, 读者也会惆怅, 这就叫"语感." 依此类推.

作者:阿修罗天 回复日期:2005-7-1 14:07:44 

  呵呵 这里就是典型的理解隔阂了 呵呵
  没关系了 大家继续讨论.
  
  上帝说 这个是光 那么这个就是光 这是天 那么这就是天 至于这个真的叫天 还是叫亮 或者叫光 又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甘任远 回复日期:2005-7-1 14:14:28 

  阿修罗天 先生,
  
  这不是什么理解隔阂. 同一首文章, 广东人读, 感动不了四川人. 反之亦然. 但是, 假如那首文章感动了读它的那个广东人或四川人, 就有个语感的问题了. 这个道理应该是很简单的.

作者:甘任远 回复日期:2005-7-1 14:16:14 

  错了, 应该是: 广东人读给四川人听, 感动不了四川人....

作者:夏虫语冰钦 回复日期:2005-7-1 14:27:58 

  想问各位前辈一个问题:翻译文学如何评价语感呢?有时好的译作应该遵循原作的风格,而原作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是比较缺乏“语感”的。

作者:阿修罗天 回复日期:2005-7-1 14:30:00 

  仔细从上到下看了看大家讨论的.发觉了自己的马虎.
  恩 是我理解简单了.单纯在个吟颂的口感角度纠缠.谢谢您.
  
  
  确实是奇怪哦 很多时候阅读 刚接触第一眼 似乎就象开启了某个密码一样 将自己严密地嵌合到文章中去了 欲罢不能.
  
  

作者:甘任远 回复日期:2005-7-1 14:34:56 

  我的意见是, 只能看译作的语感了. 原作在中国读者看来, 缺乏"语感," 但在它的本国读者那里, 应该还是有"语感"的. 译者既然是翻译给自己国家的人看的, 就要讲究这个国家的人们欣赏的"语感."

作者:西门欧拉 回复日期:2005-7-1 15:25:44 

  女运动员因为肌肉过于发达,穿裙子总是不好看,动静之间,也缺少优雅动人之处。
  韵味十足的美人一旦运动起来,总显得过分纤弱,而少矫健之态。
  
  鲁迅,有时语感好,有时却不好,且常写些病句;
  毛泽东,语感很不错,简洁、通俗而顺畅,不仅在一篇文章内,他所有文章的文字,都是一样的结构和味道。
  
  语感,自有它审美趣味在其中,但只有与文字内涵相结合才能产生强的效果,否则,终究是表面化的东西。

作者:小桃雀 回复日期:2005-7-1 16:36:05 

  忍不住冒个泡泡:)
  
  楼主好帖!感觉很敏锐,很好很好。
  
  楼主对搬兄的评价,虽然陡了点,却一语中的。搬兄受阿城影响太深,难免有损文章气象。
  
  强帖留名。。

作者:daofeng 回复日期:2005-7-1 18:59:46 

  阿天,可被我逮着了,媳妇儿准你上网了又?

作者:daofeng 回复日期:2005-7-1 19:02:56 

  楼主乃真高人,无论学问态度品性,都让我敬佩

作者:苏柏亚 回复日期:2005-7-1 19:24:32 

  语感是极其主观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跟任何东西都没有关系。喜欢有趣的人如果读一段文字觉得很有趣,也许会说作者语感很好;喜欢严肃的人读一段文字觉得很严肃,可能也会认为作者语感很好,以此类推。此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看到一段文字的行文方式很像自己,也可能会说作者语感好。仅从技术的角度剖析语感意义有限,说服力也不强,因为语感并不仅仅是关于形式的问题,也是一个关于内容的问题,而一段文字的深意能否被提取出来,需要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如果一段文字听上去像天籁之音,可你读完根本不知道作者说了什么,你会觉得作者语感好吗?如果一段文字内容极好,但作者用你极不喜欢的方式说出来,你会觉得作者语感好吗?形式和内容能够完美结合当然好,可惜那样的文字可能并不多。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对于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作品,也未必人人能欣赏。无论王小波的电磁场多么强,我始终是绝缘体,一看他的小说我的头就嗡嗡的响,仿佛有十万支金喇叭齐鸣。我很不习惯经常看到一些类似弱智的言之无物的话,但很多人认为那叫有趣,而有趣是好的。可能我觉得一段文字平淡如水,有人却看到泪眼汪汪;可能我评价某个作者在某段文字里刻意地装有趣,有人却反驳我作者的有趣是发自内心的;可能我觉得某段文字毫无意义,而某些解构主义者却解读出几百种意思。我能说什么?只好求同存异。最重要的是,语感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好和某段文字结合起来,不宜采用归纳法来评价某个作者的语感。归根到底,很多东西始终是主观的,所以,看到这样的帖子,我只想倾听,只想知道作者看到一段文字后内心产生的想法,并不期望对于语感大家能够达成共识。我也不主张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批评别人语感不好,也许光赏析自己心目中语感好的作品就够了。

作者:本不重要 回复日期:2005-7-1 19:37:29 

  强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7-1 20:22:07 

  没想到在下胡言乱语,竟能抛砖引玉,精彩看法不断,真有点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书话温暖,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些天语感这一词用得太多,感觉都有点像个恶作剧,经常会无厘头地夸人家“你语感不错!”然后在人家莫名其妙的时候偷笑不已
  
  陈村兄提出了“趣味”的问题,认为“把很不趣味的东西说得很语感非常可怕!”,在下并不十分认同。很不趣味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负面趣味的,一种是无趣味的,前者比如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后者比如后来提到的“自动作诗机”,又比如儿童习字本上的“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原本都是无所谓趣味的东西,可是因为音韵好,琅琅上口,自然也有了一种趣味。
  
  因此我比较同意胡淑芬的看法,“有些趣味就是通过好的语感传递出来的。”
  
  当然品味则是另外一件事情了,搬的品味的确很正,但不在此贴讨论范围内,要说说品味,又是何其难的一桩事请,我可能一辈子也不行……对自己的品味负责已属不易,又怎敢教育别人的品味
  
  开这个贴只想从技术角度谈谈语感,为了防止流于感情化和空洞化,我一直尽量避免使用“文字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力和力量”这样概念性太强的描述,窃以为,题目还是做得越小越具体越好,看了或许还能有一点小收获?……时有贪多嚼不烂之慨叹……
  
  至于批评他人语感,这也是难免的,有好就有坏,都是一家之言。对比能使意思表示清楚,当然不一定和大家都一致。也是给某些作者一种读者真实的意见。说到底,对一个人来说,语感远不是必要的,但对一个作者来说,语感还是很重要的。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7-1 20:46:39 

  管斑竹似乎立场不稳,总是表示同意?:)我同意你关于推敲的看法,朴素的句子也需要推敲,推敲不是坏事,语感好的人改句子,只有越推越好,绝没有越推越差,或者推敲到做作的道理
  
  夏虫的问题,我以前曾听过管斑竹的一个观点,非常赞同。找了半天,兹录如下:
  
  ……Strand的音乐是浅吟低唱,参差相从的,我希望在英文声音飞扬的时候我也飞扬,英文收敛的时候我也收敛。只是希望而已,有时候做不到。有一点我没有忠实原诗,就是在它折行的时候我没有,因为英文词语跟中文不可能精确对应。
  
  ……说一点点感想:我觉得传统英语诗基本是不可翻的,从莎士比亚到济慈雪莱华兹华斯布莱克等等,虽然存在不少中译本,但让人看了之后的结论就是不翻为妙。现代英语诗特别是美国诗歌,千奇百怪无所不包,其中必有一款适合汉语。:)
  
  也有极不适合的,比如声音玩得太锦绣太浓烈的(比如一直押头韵),或者宗教意味太强的(加注要累死人)。
  
  我也是试试而已,不敢说对别人有什么好处,起码能帮自己温习汉语。真正的翻译需要非常细腻的长期的深入,比如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是出于传统还是他自己独创?他喜欢谁,继承谁?是想故意作怪还是仅仅维护语法功能?他要作怪,我们要跟着作怪,他要装老实,我们要跟着装老实。
  
  哪敢奢望“妙译”,“神译”,能直译就不错了。直译当然包括“紧跟”,要看穿词语的“力量”和“速度”,好诗的冠词介词都不白用,轻读的声音跳板一样准备发力。
  
  

作者:玛雅咖啡 回复日期:2005-7-1 21:03:07 

  梅~老~老~师,请您批评一下我的文字。

作者:晓暮 回复日期:2005-7-1 21:10:24 

  梅~老~老~师,请您在批评楼上咖啡的文字以后在批评一下我的文字——虽然少了点,将就批批吧,怎么样?HOHO~

作者:陈村在上海 回复日期:2005-7-1 23:00:32 

    陈村兄提出了“趣味”的问题,认为“把很不趣味的东西说得很语感非常可怕!”,在下并不十分认同。
  
  -----------
  
  呵呵,就是鲁迅说的那个“艳若桃花”啦:)
  

作者:搬起脚砸石头 回复日期:2005-7-1 23:43:09 

  呵呵,有友转告,方才当当当地赶来。唉,哪个失望呀,还以为有砖可拍呢。:)
  
  马蹄兄言之有物,又出语中肯,搬的问题就在斧凿忒过,又乱了轻重,兄台一语中的。作个作揖,多谢,多谢。
  
  ——搬的文章粗看可长见识,细看会要人命。轻则胸闷气短,重则受其感染,连自己的话也说不好了。我评搬评得语感丧失,也是一气看了他许多贴子的缘故。
  
  抹抹汗,真不对勿住。俺差点就干了这么大一坏事。:)

作者:万历1587 回复日期:2005-7-1 23:55:50 

  马蹄兄言之有物,又出语中肯,搬的问题就在斧凿忒过,又乱了轻重,兄台一语中的。作个作揖,多谢,多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切,我说这话你要揍我,对别人态度却那么好.我恨你.:))
  认真滴说,你写文时放松点,不要去想可读,节奏之类,这种东西以你的程度是自然可得的.你越是刻意求之,效果越坏.
  别把这个当回事就好了.:)
    
  

作者:搬起脚砸石头 回复日期:2005-7-2 0:28:04 

  不过有一点搬略与马蹄兄不同,以为把左民山人兄与搬划为一路,没得污了好文。窃以为山人兄的冲和淡远与机智,远在搬之上,而且比搬更是通达不停滞。
  
  至于“匠气”一说,可拿来当胡椒面汤里菜里四处洒洒倒也无妨,独洒不到山人兄头上。马蹄兄许是走了眼,粗疏冒失了些。
  
  呵呵,不过语感这东西,一如个人口味或菜式,乃水土成长天性喜好等等经年所致,非一日之寒暑,有远近亲疏甚至高下可议,独无标准可划,比如京中“豆汁儿”一类,也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好。否则,全国人民都吃同一家伙食团饭菜,想想也就可怕。
  

作者:搬起脚砸石头 回复日期:2005-7-2 0:30:56 

  录山人兄一则与马蹄兄一观。
  ——此章山人在菜园跟在俺《人间大事》帖内,没得污了,俺特地单转帖出来。好象闲闲没帖过?
  
  -------------------------------
  
   “咕咚”“咕咚”
    
    有人想考我,谜面是“豪华WC”,猜一地名。哼!
  
    我是人民公社小干部时,独住一楼。下面是碾米厂,白天人多,机器轰鸣,夜里是鼠辈天下。楼上,是山人寓所。楼外百米无人家,两边是山,一溪宛绕,溪上有板桥,板桥下不远是水陂,落差三尺,挡了水去,好灌溉。窗外,一畦菜地,菜地旁有泉,水是从山里渗出的,想来是泡了许多树根藤根草根,甜甜的。后来写诗怀念那日子,说“流乏了云进来吧,让我们讨论欧氏空间问题。”
  
    欧氏空间是一个数学概念,即欧几里德空间,我们常说的所谓三维四维空间,即其一个特例。写诗不是因为数学,而是想起了一个老表,他到我房间里,拿起书,用方言念“欧氏空间”,别有意趣。生活得懒散而有规律,没有规律的就是方便。没有工作组下乡,村人即早睡,小路就无人行走。我也一日事一日了,把书一推,掌灯下楼,踏息一片蛙声虫唱,就到了桥上。月夜最是难忘,蹲点板桥,见有物飞向水里一个月亮,“咕咚”声响,碎了一片琼瑶。镜花水月,绝望的日子,也当作如是观罢。
  
    夏夜漫漫,有乡村少年点了松明去捉田鸡石拐(方言,左边应为“虫”字,曾在某矿山教某教授此为何物,说是石蛙、石青蛙、石蛤蟆,他似乎明白了),河边田塍是游走的亮点,这时,如厕小桥就颇有不便。那水陂下,溪流转弯处,一丛苇草,溪中有石如鼓,如几,查世界地图,就叫“开普敦”、“堪陪拉”好。
  
    曾有一个夜晚,酒足饭饱,与几个朋友在湖上打桨而歌。那湖其实是大水库,太大,也就算高山堰塞湖了。这是曹孟德的夜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是苏东坡的夜晚,“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也是知识青年的夜晚,唱五音不全之歌,说五谷杂粮之事,大俗大雅。忽有人说有急务,催把船靠岸,大家宽厚且怪异地笑了,忽有人口号“就地正法!”一致通过,尔后竟无语,正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意境,沿着船舷,即有自由落体坠入水中,“咕咚”,“咕咚”,此时湖上风清月媚,就有鱼儿围了过来……
  
    第二天,墟上的卖鱼特别多,大家想起昨夜快活,就不想吃。其实这也没什么的。我想起件事,说,有晚看样板戏归,忽觉尿急,就找了一块菜地,方便了事。“后来,你们猜猜”,大家都说菜肥了、菜黄了,均不对,我告诉他们:“后来,那里就成了游泳池”。
    
    北京胡同,端的是个有文化的所在。山人进京公干,公了,总要进胡同,呼吸些文化气息。山人也是人嘛,总有些需要私了的事,胡同如厕,蹲点时分,未闻 “咕咚”声,就想起领导叮嘱,说此番进京,要忍气吞声,于忍气中抬头,对面墙上赫然有字曰“迎奥运”,无端又想起欧氏空间,不禁莞尔。
  
    要说谜底吗?
  
   “香格里拉”。
  
     2003,2,20
  
  

作者:搬起脚砸石头 回复日期:2005-7-2 0:33:49 

  呵呵,又来劲了不是。:)
  好象是三评了耶,小皇帝的“变天帐”应都记得。
  
  故乡书吧漫经心那次最是好玩。:)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7-2 0:42:19 

  左民山人那一桩因为是作业,活儿自然做得粗糙,其人其文既在我眼界之外,临时抱佛脚的说法便很不牢靠,只能请多包涵。
  
  我也承认各人各有喜好不同,而我只谈谈我所喜的。窃以为语感是有高下的,如果一味强调区别,则万事皆空,书话也不用话了,总之是达不成统一意见的……不知搬兄意下如何?

作者:漫经心 回复日期:2005-7-2 0:56:33 

  
  好玩那是误把你当小孩儿陪你玩:))

作者:西门欧拉 回复日期:2005-7-2 1:05:25 

  简言之,语感好的并不见得是好文章,语感差的也并非必定是差文章。
  
  比如,王朔看鲁迅的文章,就认为语感不大好。在他的《我看鲁迅》里有这么一段话:
  “...文字尚嫌欧化...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有些字现在也不那么用了,譬如把"的"一律写做"底",好像错别字似的,语气也变得夹生。”
  从这段文字看来,鲁迅的文字在王朔眼里语感可谓差矣,但王朔同时也承认,“鲁迅是伟大的”,“鲁迅的小说写得确实不错”,当然没说全好。

作者:西门欧拉 回复日期:2005-7-2 1:08:19 

  呵呵,欧氏空间,本人很熟悉

作者:末班 回复日期:2005-7-2 1:13:59 

  受教了。
  
  在我看来,文章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审美,二是思想。楼主所说的语感便属于审美的范畴(另外,文章的结构,叙述亦在此列)。陈村老师所说的趣味和眼光,应属于思想的范畴。二者其实是不可分的,也没必要强将二者分割开来讨论。
  
  一点意见。

作者:甘任远 回复日期:2005-7-2 4:51:55 

  语感好的文章不一定是好文章. 但是, 语感好的语句子一定是好语句. 文章要好, 需要比语感更多的因素. 语句要好, 语感就显得很要紧了.
  
  比如说, 楼主举的这个例子:
  
  我曾听过一个朋友的梦,她白天划过一根火柴,晚上便梦见整个世界被一片大火吞噬了,这个时候,她看见某个角落里有一个小火苗在小声地对她说:那就是我啊,那就是我啊。
  
  楼主说: 是有一点儿罗嗦,但这种罗嗦把小女孩的每一个时刻都拉慢了,慢镜头里面好像可以听到咚咚的心跳声.
  
  那篇文章好不好, 不知道, 但是, 这段"拉慢"的感觉是好的.
  
  

作者:ascing 回复日期:2005-7-2 6:42:42 

  楼主说得很好,不过关于王晓波,我稍有异意。
  不觉得他的语感有多么好,尤其杂文,单论语句甚至有些像论文,似乎并没有在意句子美观与否。
  
  而他小说的语感,似乎水平不均。譬如《地久天长》很普通,《红拂夜奔》还不错,《东宫西宫》称得上优秀——平均而言,作为好语感的代表仍稍嫌不足。楼主所引的《红拂夜奔》段落,若不考虑其思想而单看语感,亦未见得十分出色。
  
  不过我没有研究过这些文章的年代,也许是越来越好起来。

作者:红袖到处添乱 回复日期:2005-7-2 10:33:31 

  
  主帖非常好!跟帖也特精彩!
  

作者:qq2912 回复日期:2005-7-2 10:58:03 

  浅草才能没马蹄~~
  好长时间书话没这么热闹了,楼主继续~~~
  另外,那个谁,那个修罗天,你这家伙躲哪里去了~~

作者:湖人附近 回复日期:2005-7-2 11:47:55 

  有趣

作者:湖人附近 回复日期:2005-7-2 12:19:38 

  先说说我喜欢、熟悉的几个。
  
  子路的文字有现场感,活灵活现。肉唐僧流畅放肆。苏77用朴素文字描写简单生活,如黄蓉烹调的青菜豆腐。最厉害的是小碧,注注居然没有提。:(
  
  语感,还是趣味?村长和淑芬都有道理。写作时两者往往不可分,比试一下翻译就知道了。:) 看看这里77,肖毛、子路对文字的推敲
  
  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0&Key=0&idArticle=45746&strItem=books

作者:注注 回复日期:2005-7-2 12:29:59 

  对不起,我没有提碧玉,可能潜意识里认为她的文章无须别人来评点吧:)
  以前跟苏七七探讨过碧玉的作品,觉得艰险而丰富,确实不容易评,我看到对她的评论,都还隔一层半层呢。

作者:qq2912 回复日期:2005-7-2 12:42:28 

  关键是没提daofeng、押沙龙,其实你们不用说,他们两个都是野狐,狡猾狡猾的嘎活~~

作者:湖人附近 回复日期:2005-7-2 12:49:31 

  哇,领导的语言技巧真是了不得。
  
  对对,不敢评论小碧。
  
  btw, 她人呢,?是不是被唐僧拐跑了?

作者:搬起脚砸石头 回复日期:2005-7-2 13:16:33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7-2 0:42:19 
  我也承认各人各有喜好不同,而我只谈谈我所喜的。窃以为语感是有高下的,如果一味强调区别,则万事皆空,书话也不用话了,总之是达不成统一意见的……不知搬兄意下如何?
  
  --------------------------------
  
  马蹄兄说得是,各入各眼而已。古人言汉文之“语感”,尚有平仄对仗格律气韵等等有章可循可较,而今,也就只得一感了。奈何。
  
  一个小意见:其实兄言其感,多言之有物,一语中的。惟引文举例说论,略显仓促贸然了些。
  
  呵呵,马蹄兄请继续。:)
  

作者:辛夷坞 回复日期:2005-7-2 13:41:33 

  其实我也注意到了领导独独没提小碧,没想到领导别有解释。
  据我所知楼主对小碧是很注意的,我想不用我们催,他也得提到小碧。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7-2 13:50:21 

  惭愧!楼上这么说,在下压力很大
  
  碧玉才识胜我千千万万,……还没做好评她的思想准备

作者:辛夷坞 回复日期:2005-7-2 14:02:25 

  这样啊,呵呵,没准备好就不着急啦。评论多少得有一点儿居高临下的感觉才能写的挥洒自如,还是楼主自己选猎物玩吧,要我说,砸肉肉就很有娱乐性。此人写的好的时候不去说他,写的烂的时候居然能有那么烂还没自觉,哈哈。

作者:好梦何曾逐水流 回复日期:2005-7-2 15:23:03 

  厉害!
  做个记号,广告之后继续回来……
  

作者:注注 回复日期:2005-7-2 15:56:34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7-2 13:50:21 
    惭愧!楼上这么说,在下压力很大
    
    碧玉才识胜我千千万万,……还没做好评她的思想准备
  
  多谢楼主如此给我面子,否则被湖人这样的biyu-fans砸惨了……

作者:左民山人 回复日期:2005-7-2 16:20:27 

  这个贴子好。有幸让马蹄一踩,不禁smile:)
  注注之“太苛”一说,其实没有,何况“苛”得正确。大家照顾老同志,心存感激之情,但批评只要说得对,我还是很喜欢的。楼主认真,批评中肯,感激不尽。此贴也是书话批评的一个好例子,当以经典视之。
  最近较忙,书话来得不多,待忙完这一阵,也交点作业。
  再次谢谢楼主:)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7-2 18:26:02 

  再灌,就成水贴了 !

作者:5432112345 回复日期:2005-7-2 19:23:54 

  语感的重要性,按照楼主的说法,是:"语感非常重要。对语言的节奏和弹性很敏感的作者,即使主旨写得平淡,他的文字也依然可读。"那么,是用"可读" 来衡量语感的重要性了.但是,接下来的一段话,"有时一个没有主题的复调,反而会导引人到不可知的繁复世界。",似乎又对可读/语感的重要性有所保留,认为有这种可读/语感性重要性是有条件成立的.希望楼主澄清这一点.

作者:宁道奇 回复日期:2005-7-3 9:55:08 

  噢哟,总算找到能看的贴子了。所谓语感嘛,散人觉得包含两方面的东东嘛,第一就是音律,第二就是语意。音律方面散人最喜欢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做栗子,实在是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可真是婉转绕舌,三日香气不散哪,用开口鼻音做第一律的结末,用闭口舌音做第二律的结末,不仅文字对仗,靠,连音律都对仗,不是人能干出来地活。楼主也说了,就算田字格也能写的朗朗上口,不过那也不能算语感好啊。散人觉得从语感来说,比音律更重要的是语意。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语意的好,没有好过这句的了。能达到这种语意连绵的,至矣,尽矣,无以弗加矣。就象直下三千里的飞瀑,陡然而降,缓入湖心。中国古汉语骈文是一大特色,上下两句语意相对或相连,多读一读,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必备良药哪!弃我去者这句也是从骈式文化来的,只不过化的好,化的妙,化的呱呱叫而已。

作者:文白兄 回复日期:2005-7-3 12:44:05 

  不太明白数字兄的问题,能否详细点。
  想看楼主点评岭南沈胜衣兄的文字,更想知道沈兄的看法。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7-3 13:17:01 

  我也不太理解数字兄的疑问:这两句不是说的一个意思么?后一句是前一句的解释啊
  
  宁兄说的很好,一则音律,一则语意,前者自有其浑然天成的生命力,后者则有巧夺天工的妙处矣
  
  说到音律的好,在下却想到张若虚的那四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诗的意思也只是如此了。可是回旋往复起来,不显拖沓,音韵极佳。
  

作者:守望古典 回复日期:2005-7-3 14:24:45 

  窃以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人喜欢的语感。另,在我看来,王小波的语感并不好,虽然我特别喜欢他。我喜欢的语感是孙梨和汪曾祺、沈从文的。
  以孙梨《楞起叔》为例:
   ……楞起叔小时,因没人看管,从大车上头朝下栽下来,又不及时医治——那时乡下也没法医治,成了驼背。
   他是我二爷的长子。听母亲说,二爷是个不务正业的人,好喝酒,喝醉了就搬个板凳,坐在院里拉板胡,自拉自唱……
  文字干净到了“纯”的地步,除了用“纯”字,好象很难找到其他的形容词。味道非常清淡,如刚从菜地里割下的青菜。当然,这样的语感有人不喜欢,认为他不够文采。而我却以为这样的文字耐咀嚼。虽然表面上平淡无奇,但内在却很有味道。第一段中插入的“从大车上头朝下栽下来,又不及时医治”使整个叙述有了起伏,有了节奏。但这样的节奏起伏又和整个叙述平滑自然的衔接在一起。没有任何匠气在里面。这样的文字,堪称大家。
  

作者:云-在-青-天 回复日期:2005-7-3 17:28:12 

  受教。请继续,,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7-3 17:49:00 

  说说师大的两个姑娘——雍容&苏七七
  
  雍容和七七是书话人人喜闻乐见的两个小姑娘。我总记得当年“懒云窝”一桩佳话,不相干的人读了也替她们欢喜。若论文风,该说雍容英气宏大些,七七灵动纤秀些。既然两个都写过“懒云窝”,那么就把“十年尘土未停车”第一部第二部翻出来稍做剖析好啦。
  
  ——雍容:懒云窝的门,远远对着一座高山,中间一片空旷。而懒云窝的窗子,把长安山公园四季纳入其中。
  ——七七:大三的时候换宿舍,我从307搬到了415,门前是一条长廊,窗后是蓊蓊郁郁的长安山。 
  
  (咦,这两个人都提到了长安山,这个没问题,长安山在窗子里头。可是门前对着的到底是长廊还是高山呢:是二人视野不同的缘故?一个看得远些,一个看得近些,所见的景色便也不同了——这能不能算作一个象征?)
  
  言归正传,来看这两段话。说的都是同一处地方,气象却不一样。雍容用了两句话,有出有进的,把懒云窝说得很大:门向着空旷,窗能包容一座山的四季。若再多读些雍容的文章,就知道她文章的节奏镇定从容,所说的多为事实,却隐隐有风雷之声。
  
  再来看苏七七。她只说了一句话,四个分句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这句话有些像电影刚开头时候的那个长镜头,zoom in又zoom out,节奏舒缓,略带忧伤。有刚刚搬进415的“我”,还有前面一条长廊,后面的一座山,“懒云窝”就显得很小,几乎看不见。至小或者至大,都是一种写法,与个人性格有关,语感也都配合得很好。
  再多说几句苏七七吧。拿最新的一个说春天的帖子:
  
  ——写完这句话的时候,我呆看着窗外的杨树,天空,太阳在叶片上的反光,飞絮在空气中漂扬,有好几分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好。漆成黄色的公共汽车在街道上驶过----从窗的左侧入画,又从右侧出画----它们开得这样慢,象是一个慢镜头。所有的,出现与消失的,都在时间中一格一格留下身影。世界从来没有这样真实。
  
  老实说,个人并不很爱短句子,因为短句子写得不好,就显得气息短促沉重,一直要往下沉,往下沉,直到压塌楼板。而七七似乎比较偏爱用短句,尤其是在写 “伤春悲秋”的时候。以上这段用了很多短小的分句,甚至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历历数来。这种气味是为我所不熟悉的,读第一遍时无法天然地接受;再读到第二遍时,我在心里模拟了一下当时的情景,小姑娘的那种心情,才稍稍有了些体会——然后这句式,也就不再显得那么不舒服。文字里的意思救了句子本身的韵律,终究还是“隔”了一层,不像我读35公里时一下子就被抓住的那种震惊。当然,可能有些读者天然的状态正与七七是契合的,那么就不会再需要这么一个转接口了。
  
  我读雍容常常情不自禁地击节较好,对她的英气和见解我能立即心领神会,顿生知己之感。而七七呢,我总是被这个小姑娘触动了一点柔软的心思,虽然她大部分心思我是不懂的:这有点儿像一个深爱着他那个姑娘的男孩子,虽然不懂得小女孩子繁复细密的心思,却并不会因为这个而不再爱着她。啊啊,打一个比方吧,读雍容就像和哥们一起躺在沙发上看世界杯,读七七,就像满心爱怜地看着自己喜欢的姑娘拿着一只糖葫芦吃得满嘴红糖片碴儿,这真是世上顶美的一副景象——当然心里免不了疑惑,糖葫芦有那么好吃吗?
  

作者:顾湘 回复日期:2005-7-3 17:54:42 

  喜欢35公里,也喜欢楼主,呵呵。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7-3 17:56:09 

  上面一段有点儿偏离技术了,写到那些女孩子,让我有点心猿意马,开始胡说八道起来。大家就当没看见好啦
  
  另,我同意守望兄的话,我非常喜欢沈从文。不过我仍然坚持王小波的语感好,尽管他的确走得太前面了一些。他的文章好多趣味是通过语感才表达的那么强烈的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7-3 18:02:20 

  上面有一段漏了一句话:
  
  老实说,个人并不很爱短句子,因为短句子写得不好,就显得气息短促沉重,一直要往下沉,往下沉,直到压塌楼板。而七七似乎比较偏爱用短句,尤其是在写 “伤春悲秋”的时候。以上这段用了很多短小的分句,甚至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历历数来。这种气味是为我所不熟悉的,读第一遍时无法天然地接受;再读到第二遍时,我在心里模拟了一下当时的情景,小姑娘的那种心情,才稍稍有了些体会——然后这句式,也就不再显得那么不舒服。这里的短句子不是一本正经下判断时候用的,不是往下沉,倒像一个姑娘歪着头,伸着指头在比比划划,一个个念头像泡泡一样,是轻盈的,在空中飘来飘去。文字里的意思救了句子本身的韵律,终究还是 “隔”了一层,不像我读35公里时一下子就被抓住的那种震惊。当然,可能有些读者天然的状态正与七七是契合的,那么就不会再需要这么一个转接口了。

作者:五岳散人_ 回复日期:2005-7-3 18:41:50 

  高人.
  对那些前面的人颇多褒贬,后面写到小姑娘就笔锋柔软了.:)

作者:苦雨斋小僮 回复日期:2005-7-3 18:43:27 

  好贴啊
  真是长见识了

作者:晓暮 回复日期:2005-7-3 19:33:51 

  楼主说到这两个“喜闻乐见”的小姑娘,让俺生出熟悉的感觉,莫非楼主就是…………?

作者:johnking45 回复日期:2005-7-3 21:09:27 

  瞎扯。

作者:肉唐僧 回复日期:2005-7-4 2:04:27 

  作者:守望古典 回复日期:2005-7-3 14:24:45 
    窃以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人喜欢的语感。另,在我看来,王小波的语感并不好,虽然我特别喜欢他。我喜欢的语感是孙梨和汪曾祺、沈从文的。
  ====================
  除了这个,其他人都是胡说八道。当然,孙梨两个字最好去掉。
  大家不妨去看一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头就有关于意境二字的胡说八道。把那里面的“意境”换成这里的“语感”,就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最后再多说一句:喜欢王小波的人,对文字的见识还都不入流。

作者:湖人附近 回复日期:2005-7-4 2:10:36 

  糖葫芦有那么好吃吗?
  ---------------
  :))))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7-4 8:18:55 

  不入流就不入流好啦
  就算王小波被全世界的人都唾弃,咳咳,“虽千万人吾往矣”

作者:守望古典 回复日期:2005-7-4 20:49:55 

  哈,唐僧的要求太严!孙梨后期的散文,堪称散文中的散文。(尤其写于80年后的)

作者:一人一人一人 回复日期:2005-7-5 7:55:55 

  作者:守望古典 回复日期:2005-7-3 14:24:45 
      窃以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人喜欢的语感。另,在我看来,王小波的语感并不好,虽然我特别喜欢他。我喜欢的语感是孙梨和汪曾祺、沈从文的。
    ====================
    除了这个,其他人都是胡说八道。当然,孙梨两个字最好去掉。
    大家不妨去看一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头就有关于意境二字的胡说八道。把那里面的“意境”换成这里的“语感”,就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最后再多说一句:喜欢王小波的人,对文字的见识还都不入流。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喜欢的语感。呵呵,说得是。
  王小波的语感,嗯,我也觉得不是很好,不过,喜欢。还有一个人的,叫张承志,语感也是拗得紧,但也喜欢。
  
  这里讲的语感,好像与散文的关系更大。
  
  应该说——小说、散文、杂文这些不同体裁的东西对所谓的语感的要求皆不尽然。
  
  比如,杂文是关西大汉
  散文是苏州评弹
  
  你不可能要关西大汉手持匕首还头戴小红花啊。
  
  至于小说,嗯,里面的绕绕就更多了。
  
  

作者:ernie 回复日期:2005-7-5 8:03:23 

  比如,杂文是关西大汉
    散文是苏州评弹
   -----------------------------------
  杂文也可以是躲在人丛中找机会偷打太平拳的:)

作者:一人一人一人 回复日期:2005-7-5 8:11:49 

  我来唱下反调吧——同样以搬起脚砸石头的文章为例:
  
  《人间大事》
  
  我们随便挑其中一段——我把帖打开,然后拉鼠标,拉到哪算哪,噢,就这段吧——
  
   夏日里,守荷塘田埂,各寻一片新生尚卷曲荷叶,瞄准叶口,倾注其内。待得荷中不胜重负,那叶便垂头一摆,梗一斜晃,“哗”地一声,尽泻而入塘水之中,便齐齐地笑起来。荷叶流珠,滚落间本是有银银白亮的边儿,这一下,被我们看见了金色的边。冬日间,如是降霜雪,则可以伙了同去射水田中的薄冰。大家伙齐站垄上,一起发射,重点打击处,薄冰就融了。那射程远近高下,恰如黑纸白字一般,谁也抵赖不脱的。
  
  好么?我觉得就挺好的。看到”重点打击处”,忍不住都要菀然一笑呢。搬起脚的文章,是值得反复咀嚼的,用词更是简洁,往好听点的地方讲,是难以增删一字,比如“守荷塘田埂……”,一个守字就把顽童的那些情态给拎出纸面了)
  
  前些天买了一本书,叫《语感》,语感是有很多种的,比如清水比如可乐比如奶汁……
  
  呵呵,有事,下次再说

作者:翼繁 回复日期:2005-7-5 17:25:46 

  竟有这书?楼上的请多介绍两句,我去找来看看。

作者:形而李 回复日期:2005-7-5 19:11:25 

  很好很好的帖子,是值得做记号的。

作者:阿淡 回复日期:2005-7-5 19:58:15 

  高人!楼主写得好,下面跟得好!

作者:牛肉粉 回复日期:2005-7-5 20:21:08 

  不解楼主为何不喜欢短句,短句是中国话和西洋文学语言及其拙劣模仿者的最显著区别特征之一,不会写短句,等于不会用中国话写文章。
  当然短句也不是中国话的专利。比如要短句,要短句----这是一篇小说的名字,作者就是外国的。
  从写作的角度,短长结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最好。

作者:水里的一盏灯 回复日期:2005-7-5 20:26:05 

   一定一定要留名,因为俺也是一个敏感的人。
   对文字的理解某些人有与生俱来的敏感,楼主就是这样的人吧。总是能捕捉到字里行间流淌的轨迹。
  
   迄今读到过一个我认为语感最好的人,西祠的二黑(2black),芬芬和影武你们啥时把他文章转过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作者:水里的一盏灯 回复日期:2005-7-5 20:43:04 

  再胡说一点:虽有不少人觉得网络世界,大家用一个ID或多个马甲发帖灌水,甚至分不清楚对方的性别年龄。然而我觉得一个人只要不是灌水帖,UP或支持一下,多看几篇他写的文章或是跟帖,这人的模样性情大致能猜个六七。用什么样的词语或句子,打什么样的标点符号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的,人如其文嘛。
  
   楼主评一下北方影武士的语感如何?:)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7-5 21:16:49 

  咳咳,楼上说得我胆战心惊,
  二黑也是最近才知道的,鄙人一见倾心阿
  鹦鹉的文章也很看了些……俗人都这样
  今夜没空,明日更新,其实我觉得这个帖子的好,在跟贴而不再主贴,谢谢大家支持
  

作者:西门欧拉 回复日期:2005-7-5 22:12:28 

  容我再妄谈几句。
  
  在语感问题上,我觉得有些人是走偏了。
  
  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同的人对语感喜好不同是很正常的事。即便同是第一高品位的人,他们对语感的好恶也可能表现迥异,否则的话,不少文学大家他们所喜爱的语感和本人文字的语感都应该是大同小异的了,但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即便是同一个人,他对语感的好恶也会随时间、心境的变化而变化。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曾经十分喜爱的文字,一段时间后会觉得很不好,甚至感到奇怪,当时怎么会喜欢这样语感的文字?如此矫情、虚假和甜腻的文字,那时怎么会觉得好呢?
  所以说,语感这等玩意是有些靠不住的,是一种相当感性化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对好句子来个标准,那么至多是“简洁、通顺、表意明了”等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多了必定会有失偏颇。而“语感”包含的东西是比较宽泛丰富的,在“语感”上,你可以提出自己喜好的一类语感,创出自己含独特语感的文字风格来,但若要刻意提出语感好差的通行标准来,既无必要,也不现实,还略略有些荒唐。
  
  妄语妄语,不必在意

作者:西门欧拉 回复日期:2005-7-5 22:25:44 

  干脆再贴一段我以前写的话,可能跟“语感”拉得上一些亲戚关系。
  
  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具备优美的文字有时给人的感觉也确实不错,能为作品的内涵锦上添花,但实际上,简洁朴素的文字风格更应该受到推崇。关于这点,我常常感叹于文坛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些文学新人总是花不少力气去追求技巧与文字上的美感,结果也确实如此,作品美而巧,但稚嫩单薄;而那些早已成名成家的文人,笔下的文字却往往平实浅显、接近口语化,有时甚至是朴拙的,而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作品体现出足够的力量、大气、深度与厚重感。由此我疑惑,文学青年(或中老年)们的努力方向是不是大有问题?
  

作者:守望古典 回复日期:2005-7-5 23:13:29 

  我比较不喜欢的语感是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唤》,苏童的《城北地带》。刻意、缺乏自然,让我这个不算太挑剔的人都觉得过了,《呼唤》一书我没读过半就放下了。另外,小说中,语感较好的还有阿城的《良娼》、《棋王》。

作者:守望古典 回复日期:2005-7-5 23:26:36 

  当然,谈到语感,大家不能不留意傅雷先生的译作

作者:胡淑芬 回复日期:2005-7-5 23:58:28 

  好像还没人提到于坚。

作者:古月寒衫 回复日期:2005-7-6 13:43:40 

  没人提钱钟书吗?语感登峰造极。

作者:仰瞻 回复日期:2005-7-6 15:49:55 

  插进来说一句哈。
  语感的重要性,似乎在写文字的最初阶段是更重要,尤其是文思不那么高明(姑且用此一词)的时候,语感更能增加文章的文艺性。
  至于将来到了炉火纯青的时候(语到用时方恨少,是什么到炉火纯青,就可有很多东西可说),语感也就自然而然会到一个层次。
  所以,SMILE兄的点评,我是很喜欢的,因为现在的自己正在这样的阶段。
  请继续请继续~~
  

作者:薄味 回复日期:2005-7-6 16:16:59 

   总算见到有人在讨论这个最基本的东西了.

作者:守望古典 回复日期:2005-7-6 17:47:39 

   一直很喜欢于坚的一句话:“象上帝一样思考,象市民一样生活”。前两年读了他一本散文集,发现他的散文也不错。

作者:伊万的夜晚 回复日期:2005-7-7 19:29:20 

  窃以为,一人兄的语感接近恐怖。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7-9 1:10:21 

  
  八、 有时踢球
  
  ——他叼着纸烟,包起伤口,忽忽的喘粗气。我把叔公的刀放在匾里拍照片,竹匾里全是水迹,反射阳光,一时间霞光万道,仿佛成了某种宝器。叔公忽然说他要照张像,于是搬了凳子,正襟危坐在晒场上,神情很肃穆。
  
  以上摘自有时踢球写的《叔公的刀》。
  
  有时踢球的短句写得挺好。写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果敢克制的男人,老了,不用长句是很自然的想法。“叼着纸烟,包起伤口,忽忽的喘粗气。”“他说,老了,杀不动猪了。”“他说,好了,死了也有照片留下了。”——写到叔公的时候,多是不超过五六个字的短句,呼吸一顿挫,线条立刻硬朗起来。这个却不怎么短:“我把叔公的刀放在匾里拍照片,竹匾里全是水迹,反射阳光,一时间霞光万道,仿佛成了某种宝器。”那是从小孩子的眼睛里看去,也许叔公不是男人,是某种神了吧。这句话也不算完美,长短句比例是搭得可以,但是顺序似乎有问题。这样是不是稍好一些:“我把叔公的刀放在匾里拍照片,竹匾里全是水迹,阳光射下来,一时间霞光万道,仿佛成了某种宝器。”——“反射”和“一时间”节奏不对啊。我总觉得有时踢球的语感还行,可总还缺一口气似的,光论语感,让人达不到心爱的地步。可惜了这小伙子,聪明倒是聪明。
  
  
  ——去地铁站的铁轨边,每天都有三四个人蹲在那,有男有女,最大的大概有四十来岁。每当有人推着自行车走来,他们就三步并做两步迎上去问,老板,扛车子吧。年轻的女人和中年男人就矜持的把车把往他们手上一放,跟在他们身后走过铁路。
  
  这段摘自他的《城市笔记》。要是我写吧,最后一句,怎么都不会出来一个“就”。这个字一加就显得拖沓了,还让人注意到原应隐藏得好好的叙述者。一个“就”,让整个句子死于排异。
  

作者:甘任远 回复日期:2005-7-9 3:46:56 

  请继续.

作者:湖人附近 回复日期:2005-7-9 4:38:39 

  这段好

作者:斯梅尔马蹄 回复日期:2005-7-9 9:55:20 

  
  九、 谢宗玉
  
  谢宗玉不是书话的人,我以前没听说过。昨天一人兄在35公里的帖子里头提到这个人,让我以为这个人和35公里有什么渊源,或者更高明些——于是,我连忙找了一篇他的文章来读,就是下面这篇《豌豆》。
  
  ——然后就是雪天。大雪把一坡豌豆压在身下,一坡大雪就被映衬得绿莹莹的,一坡大雪也突然伤心起来,似乎在无辜地哭。
  
  (这句子让我难受极了。喜欢用“就”,“也”这种冗余的连接词的,多半是低手吧。而且这句话的气息根本连不上,不过是说“一坡大雪”和“一坡豌豆”两样东西,居然能说的如此颠三倒四,主语虽都是“大雪”,连接词却用客观的“就被”,“也突然”,真是无辜死了。读到最后一句“似乎在无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