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风琴作品音乐会
  
   阿姚
  
   2005.09.17
  
   一早就知道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建成以后就安装了一部国内最大的管风琴。所以当我知道这次在东艺有管风琴音乐会后更是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管风琴一直以来就是我最喜欢的乐器,像巴赫的管风琴作品录音集我就收了4套,而布克斯胡德、斯维林克、帕海贝尔等人的管风琴作品也都是我一向喜欢的,特别喜欢管风琴演奏赋格曲那千变万化的效果。所以我一直期望能够现场聆听管风琴演奏的音乐会,在北京的时候去中山音乐堂听了几场音乐会只能看看管风琴却无缘得以聆听,这次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管风琴首次启用的音乐会怎么能错过。
  
   东方艺术中心的造型是国内最有特色的建筑了,比起国家大剧院和杭州大剧院那圆球和半圆球的造型,东方艺术中心花瓣造型显得特别有艺术性,进了艺术中心后发现内部的装饰材料那可真是奢华啊,似乎目前国内造的剧院、音乐厅、艺术中心之类的建筑是一个比一个奢华富丽,比起欧美富国的同类建筑来说丝毫不落后啊,只是希望在这些动辄数十亿的文化形象工程更多属于为艺术服务而不是作为标志性建筑。
  
   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的内部结构看起来很舒服,乐池在中间,观众席分好多区,除了正对乐池的主观众区外还有乐池两侧和背后都有不少的观众席位,而管风琴则在最后方了,中间的观众席还可以在演出大型合唱作品的时候还可以站下合唱队,真是巧妙的设计,不过这样设计的构造颇有模仿柏林爱乐音乐厅的味道。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中的管风琴共有6000多根音管,5层键盘,整个乐器高达三层楼,宽20米,深5米多,重约20余吨,据称耗资2000多万,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部管风琴了,如此投资希望不至于一年才用一次的浪费了。期待听到这架管风琴发出的音乐才是这架管风琴最大的价值体现了。
  
   担任这次东艺管风琴首演的是德国青年管风琴家托斯腾·梅德(Thorsten Maeder),首演曲目是巴赫(J.S.Bach)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BWV565),这部管风琴最经典的作品作为这架管风琴首演曲目也确实最为恰当的了,梅德和他的翻谱员走上管风琴落座后,音乐声片刻就响起了。当第一组音符想起的时候,清丽的音乐在音乐厅整个空间中回荡,那可真是人间最美妙的音符了,当低音轰鸣的时候,那份震撼岂能用浅显的文字所能表达,在托卡塔片断我能感受到的就是激动。而当赋格曲开始精妙无比的变幻之后,那已经不是用激动所能表达的了,我整个人都已经随着音乐被完全沉醉在其中了。梅德的演奏非常的纯熟,没有太多值得挑剔的地方,他的演奏属于传统保守一路,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和变化,不过当我听完这段以后又觉得似乎缺少了些味道,这种味道也许是他的表演不够有想象力,就是显得有点直愣愣的感觉。因为跟我在录音里经常听的瓦尔哈比起来他少了些虔诚祥和,比起阿兰他少了些通透细致,比起赫福德少了些活力色彩,比起库普曼的精妙无比来说更是显得死板了。从演奏家的角度来说我只能说这是个不过不失的表演。但是从我在管风琴发出的音乐所得到的体验来说,我会说这是我听过的音乐会中最让我终身难忘的体验,那种在音乐厅中飘荡的清丽和震撼内心的激荡可是从未有过的,这种震撼我想将会陪伴一生的记忆。
  
   当晚音乐会第二首作品是阿尔比诺尼(Albinoni)的g小调管风琴和弦乐队《柔板》(Adagio in g minor for Organ and Strings),这部作品管风琴用的是跟风琴大小的小管风琴,当弦乐低音群拨出轻柔的节奏型后,管风琴演奏出静谧的氛围,那种感觉真是让人放松,小提琴组演奏出整齐弥漫的旋律的时候那感觉真是舒服,这部作品乐队和管风琴独奏配合得还算不错了,音色也算比较协调,东方艺术中心的声学效果在我听过北京、上海和杭州的几个音乐厅中算是最好的,我留意了一下音乐厅结构就是一个喇叭状的扩音器,乐队上方和两侧还有有机玻璃的声反射板,对于这个音乐厅的高音来说我相当满意,不过在前面的巴赫托卡塔作品低音部分听出来显得有些浑浊,不过不算很过分的浑。我坐的作为是音乐厅里最好的位置了,所以基本上能够给这个音乐厅的声学效果有个感观的评判。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在这场音乐会的表现也算不错了,只是弦乐高音的音色还欠缺了些亮泽,有那么一点点暗涩。在弦乐齐奏的时候能够让人感觉到弥漫逼人的杀伤力,但是如果能够更美些就好了。乐队小提琴首席的小提琴独奏发挥得不够好,发音有些不稳定并且情绪表现得不够动人。还好这部作品的管风琴表现得相当出色,没有太多的抢白,只是默默的给乐队以支持,这种感觉在巴赫的不少管风琴演奏的圣咏里能够体会得到,安宁静谧。
  
   音乐会第三部作品是普朗克的为管风琴、弦乐、打击乐器而作的g小调协奏曲(The Concerto in g minor for Organ,String and Percussion),这是一部色彩亮丽、威力惊人的作品,既有现代派的风格,又属于新古典乐派的色彩。演奏这部作品的时候又换了架管风琴。这架管风琴比前面的小管风琴大了一倍,但是当时发出的音压太惊人了,我到现在还没明白这么小体积的管风琴怎么能发出这么惊人的音量的,我自己观察了管风琴背部下面有条粗壮的线,不知道这根线是属于把管风琴跟剧院音响系统链接利用音响放大发出巨大声响的还是这根线是控制音乐厅大管风琴的控制线路,总之我不信是这个管风琴发出的声音。这部作品因为作品本身色彩非常亮丽,所以演出效果很容易吸引人。遗憾的是在乐章一个很短的中止后稀稀拉拉有不少听众开始鼓掌了,这个主要是大家对作品的不熟悉。我还是要提醒对作品不熟悉情况下大家尽量看独奏家和指挥的动作,一般来说作品如果结束了独奏家和指挥的动作会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因为此刻的鼓掌非但显现不了自己的热情还会被人看不起或者反感。这部作品的时候可以听出来乐队和管风琴音色不够协调了,管风琴的音色足够丰富和夸张,但是弦乐显得太轻太没有力量,听的时候总觉得闷着的感觉,倒是打击乐器跟管风琴能够拼得一分亮彩。在柔板乐章还能够协调统一氛围,但是在华丽部分音量和音色都相差太大了。也许对于录音来说在后期上处理过了,而现场来说乐队和管风琴本来就不容易平衡好。在第六乐章部分我看管风琴家梅德的动作可真有趣,双手双脚都在不停的动,特别是双脚踩脚键盘的时候那个动作煞是好看,管风琴果然是难以演奏的乐器,被称为乐器之王可真不是含糊的,一个人演奏的时候还得一心几用。

下半场是整部圣桑(Saint-Saens)的c小调第三(管风琴)交响曲(No.3Symphony in c minor)。这部浪漫派的作品在国外演出的机会还不少,可是在中国可是前所未有的,毕竟中国的管风琴不像国外那么多,这次也是拜东方艺术中心管风琴所赐才得以让我们有机会在国内听到现场版的圣桑第三交响曲。演奏这部作品乐队的编制也颇大,还有管风琴和钢琴(四手联弹)。所以对于指挥家来说要控制协调好颇不容易,所以演出的时候也有感觉各声部问题不断,在第一乐章的时候刚开始弦乐组倒没什么问题,可是单簧管演奏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单簧管音准出了问题而且还不够连贯。不知道是乐队排练得不够充分还是指挥对这部作品没有足够的控制力。照说张国勇博士的指挥我也听了不少,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的演出我也听了不少,有很失败的也有很成功的,就这场音乐会而言实际上上海歌剧院乐团的表现已经算不错了,张国勇的指挥动作在这部圣桑第三交响曲里也非常有看头,个人对国内中生代的指挥里张国勇的印象一直非常好,他的指挥才能和管理才能都是同一代指挥中的翘楚了,不但勇于拓展曲目,而且每次演出都非常认真投入。不过圣桑这部作品的难度也的确有不少,所以乐队的表现也就不能太过于苛求了。这部交响曲所用的管风琴也是前面演奏普朗克所用的中型管风琴,在作品前面部分管风琴的分量不重,只是提供一些和弦支持,更多的是弦乐组表现的机会,在表现冥想的部分乐队总是欠缺足够的美感。在诙谐曲风格的前部分音乐动力十足,但是当管风琴奏出庄严的圣咏主题的时候,整个乐队伴随着管风琴一齐奏出的时候,那种气氛真是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美中不足的是上海歌剧院乐团的铜管总是不敢往狠里吹,总是那么缺一口气接不上来的感觉,在这点上面真是羡慕俄罗斯乐团的铜管,他们总能够凶猛咆哮。这场音乐会铜管不但缺一口气还一个劲放炮,不知道为什么不从俄罗斯多引进外援来弥补我们国内乐团的软肋。这部作品在最后部分可真是热闹非凡啊,不但管风琴轰鸣、乐队齐奏、四手联弹的钢琴点缀、打击乐器助威,在音乐上赋格与卡农处理的循环主题和优美的旋律交织成辉煌的高潮只能用慑人心魄来形容,在那种场合那种气氛中,人的情感总是会冲破理性而任意沉溺乃至疯狂,很多时候我不太理解流行歌迷在听他们的偶像音乐会的时候动辄昏厥的场面,不过在这一场音乐会中我却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激动不已的状态了,难怪在音乐会后的两三个小时内我一个人在上海人民广场瞎荡的时候还是情绪激动不已。不用说演出结束的时候观众的反应有多热烈了,那一刻没有人会吝啬自己的掌声,管风琴家和指挥张国勇看得出也被观众的热情所感染了,事实上应该说是音乐本身感染了所有的人。
  
   这次音乐会的选曲应该说是非常能够表现管风琴本身以及管风琴与乐队的效果的,不但有最著名的管风琴独奏曲巴赫的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也有极优美的阿尔比诺尼的柔板,还有对于表现管风琴与乐队结合的协奏曲与交响曲各一部。我们不知道国内还有多少的机会可以听到管风琴的音乐会,在国外因为很多教堂都有大大小小各种规格的管风琴,所以可以有很多机会现场聆听管风琴的音乐会,而中国目前有管风琴的音乐厅本来就极少,北京中山音乐堂的管风琴一年还用不上一次,杭州大剧院音乐厅也准备安装管风琴、还有广州星海音乐厅。可是我们不知道这些价格昂贵的管风琴一年能有几次机会去给乐迷们提供美妙感人的音乐,真的希望剧院、音乐厅的管理方能够把管风琴当作一件真正的乐器去面对,而不是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去面对。那样我们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欣赏音乐。
  
  (文章首发于音乐艺术网 www.museart.cn/b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