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及答谢辞(转)
提交者 : 黑心杀手 于 PAOWANG.COM 北京时间 2005-10-12 18:03:42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及答谢辞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刷新 ]

--------------------------------------------------------------------------------
意大利《太阳报》:汉语绝不是单单用来翻译洋文的符号
日本:《朝日新闻》日本目前依然是远东世界的一个肿瘤
《法兰西共和报》: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美国:《华盛顿邮报》:只有生存主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
德国《明镜周刊》:我作为东方人的生存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瑞典文学院 道特•伯克曼)

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来自遥远美丽的东方中国的汉语作家阎海东先生获得,他的最终获奖很富有戏剧性,因为与他同时提名的几位其他国度的作家都著述颇丰,并且已经在国际文坛获得了决定性的声誉,而阎海东先生在其国内文坛尚且不为人所知,而且著述甚少,正面评价他的论述更是寥寥无几,这一点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使瑞典文学院的几位评委颇感为难,好在最终,他们根据作品本身做出了自己大胆的判断,决定将这一重要奖项颁发给这位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汉语作家。
阎海东1976年12月先生出生于中国西部一个偏僻的小镇,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里依然十分落后,刚刚从文化革命所造成的全国性动乱中解脱出来的人民生活依然十分困苦,尽管经历了毛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大部分农村事实上依然保持着原始的农业生存方式,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这个小镇却本质上与外界交流极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的冲击尚未开始,阎就是在这样一个干旱、贫瘠而宁静的乡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并且在其父亲所在的学校开始接受教育。阎在学校时代并不是一个好的学生,他甚至有些厌学。因此,更多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跟小镇上同龄的孩子一起游玩中长大。毫无疑问,阎的少年时代,亲眼见证了转型期中国落后乡村人民的生活、苦难、贫穷以及他们身上的各种品质。
阎的大学教育也豪不起眼,他在十九岁是到故乡所在的省城一所高等师范性学校读书,那是一所培养教师的中国西部的学校。大学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但是乡村文明和都市文明的脱节和冲突所显示出的焦虑已经在他身上显示出来了,就是在这时候,阎开始了其文学创作。并且一直将这种良好的创作习惯保持了下来。
大学毕业,阎在其省城的一所专科学校从教,但是两年之后他离开了那所学校,并且同年来到了中国的首都北京。
阎早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从那些现在看来并不成熟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年轻人对周围世界和自身两种文化剧烈冲突所产生的后果。阎有一首在大学时代发表的小诗中,非常有意思地写到“父亲,我是否可以在您的屋檐下借宿”,有着相同经历的人对这一感受是认同的,接受现代文明就意味着对家园的完全放弃,从此开始一种没有归宿的漂泊生活。这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命运之一。
大概三年之后,阎开始了小说的习作,并且自费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婊子镜》,阎在这本诗集的后记中称自己的这段时光为愤青时代,大约他那时候是激进的,对左派主张抱有热情。阎的诗歌创作还在继续,但是公开发表的很少,他认为自己应该将诗歌写给自己来看,大约这一时期的文学环境让他颇感为难。
不仅仅是诗歌创作极少发表,小说也是同样的,并且阎的创作非常缓慢,大约八年时间里,他只写出了《我们的葵花》、《青黄》以及《白色河流》和《我是谁》。《我们的葵花》记录了中国后文革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的命运极其选择,是一部自传色彩的作品,这部作品带有残酷和混乱的气质,作品主人公的命运令人同情以至于落泪。《青黄》讲述了一群特殊的城市移民,他们通过中国的高等教育而有机会生存在相对优越的城市。这些作品都明显地可以看到作者受到加缪的存在主义的影响。从《白色河流》到《我是谁》,阎的思想转向东方的古典主义,开始了对西方模式的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热情批判和对农业生态的强烈缅怀,从而更为深刻全面地关注着人类的整体命运,这种思考需要建立在对人类现有文明和全部生存经验的洞察之上,在这一点上,阎的作品显然达到了令我们敬佩的高度。阎的作品翻译极其困难,这是因为他后来重要的作品完全转向了纯粹意义上的本土母语写作,完全摆脱了西方殖民语言困境,自觉回到了自由浪漫美妙而博大精深的的汉语。
因为阎海东先生的作品深刻全面地关注着人类现有的整体命运,并且在洞察了全部现代文明困境之后努力坚持着其善良的东方古典的和平主义理想,并且使人类重要的语言之一——汉语重显光彩,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阎海东先生。
远道而来的尊贵的客人,请您向前一步,从我们的高贵的国王手中接受这一殊荣吧。


答谢辞(阎海东):

尊敬的瑞典国王陛下、女士们、先生们:

昨天,我刚从遥远的祖国到达美丽的斯德哥尔摩,下飞机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我看到了夕阳中的这座欧洲北方的城市,真是美丽极了。这是一个友好文明的国家。我本来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可还是很激动。不用说,我受到 友好善良的瑞典人民的热情接待。当我们在已经定好的宾馆略做安顿,就接到了尊贵的瑞典国王的晚宴邀请,这一切另我如此感动,从而更加由衷地喜爱这个友好的国家和人民。晚宴由尊贵的国王陛下和气度非凡的王后陪同,在坐的还有美丽的公主和贵国的文化大臣。我们的交谈非常友好,我们甚至谈到了古老中国的易经和道教,当然,很惭愧地说,我对这些博大的文化遗产是一知半解的,可是我还是就我所知道的做了热情的回答,并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感到骄傲。
今天,在这里,我接受了由伟大的诺贝尔先生创建的诺贝尔奖,说老实话,我心里还是忐忑不安,因为今年同时提名的优秀的同行都是令我刮目相看的,比如拉美的伟大小说家略萨以及加拿大的优秀女作家阿芙伍德,他们无疑都比我要优秀,但是瑞典文学院决定将这一重大荣誉给于向我这样一个华语作家,我想是有道理的,用我们中国的话说,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作为一个受到教育的人,我在童年的时候就知道了美丽的瑞典和伟大的化学家诺贝尔先生,作为一位世界名人和伟大的科学家,他一直是世界上有志青年的优秀榜样,同伽利略、爱迪生等人一样,他永远是人类灿烂文化星空中需要仰望的明星。后来的事实证明,诺贝尔先生不仅给瑞典和世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生前设立的诺贝尔奖也证明他是一个具有高度远见的人,诺贝尔奖目前成为对人类文化以及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正面因素,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中国人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永远缅怀他。
我必须坦诚地说,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获得这样一个极有分量的奖项,所以,当接到瑞典学院的电话通知时,我还以为是在过愚人节呢(笑声),真的,我以为是我在瑞典的哪位朋友在开我的玩笑。当时我和我的一个朋友在酒吧里,当我知道许、确实不是玩笑的时候,我脸色苍白,脑袋上渗出了汗。朋友吃惊地问我怎么了,我说没什么,一件好事情。我当时没有告诉他我获得了诺贝尔奖,因为我还是不太相信这是真的。
现在我我已经获得了这个奖。并且看到了眼前的奖章和证书,我敢说说我的感受了,当然我非常激动,不过冷静下来,我还是感到了深深的忧虑,因为我知道这个奖对我意味这什么,意味着我将永远不能放弃文学,不管我为此经历了多大的痛苦,意味着我将永远不能放弃对人类正义、良知和自由理想的追求,这个奖就意味着我对人类的庄严承诺,自然,这个承诺不是轻松的。
今天,大家看到,我是一个人来的,因为我没有妻子,我还没有结婚,我知道没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女性伴侣与我一同分享这份喜悦多少有些遗憾,可是我已经来不及结婚了。(笑声)。
尊敬的国王陛下、女士们、先生们,一切尽在不言中,我真诚地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的友好和盛情,希望你们有时间到中国来做客,我代表中国热情地欢迎你们。
再一次感谢!
(本演讲全文用汉语。)



获奖演说:从来没有枪声震落字幕上的汉语

(阎海东)

在今天给我的这段演讲时间里,我想谈谈汉语。我一直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我这样认为当然是有深刻民族情感在里头,没有一个民族的人不认为他们的母语是最好的语言,但是我这样的认识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样一个单一的原因。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民族,他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是后来随着这些民族的衰亡和资本主义殖民者的毁灭,这些民族优美的本土语言也就渐渐变得非常不重要,甚至消失了,拉美地区的人民很早就开始使用殖民者的语言西班牙语,这是一件残忍的事情。独立的文化生态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气质和内涵,我认为汉语是非常适合艺术创造和诗意表达的之一,这当然是汉民族长期在农业田园生活中诗意地栖居的结果。东方的思维和创造是形象的、整体的和混沌的,尽管也有理性认识世界的方法,但是东方人认识世界主要靠感悟,这是一种非常神秘微妙的难以说清楚的情况,符号崇拜是每个民族早期的文化心理之一,在这一点上,汉语民族毫不例外,中国的古典典籍里目前仍然有许多难解的神秘的内容。
形象的、整体的、混沌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使中国久远年代的人民创造出了非常智慧和美妙的诗章,这些语言艺术的精妙,不懂得汉语的人是难以领悟的,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刻在甲骨文上,后来刻在石头、竹简和青铜上,在没有汉字以前,中国人是没有热情和精力将没有价值的文字刻在上述物体上面的,汉语的表达非常简洁,跟这些都有关系,当纸发明之后,书写变得容易起来了,但是中国人已经养成了简约表达的习惯,事实上中国的造纸和印刷术都是遥遥领先的发明,但是中国人从来没有因此制造出过多的文字垃圾和传播垃圾信息。
在中国古代久远的年代里,文章的体例难以辨认,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很早就习惯于使用非常富有音乐性的表达方式,比如对偶、压韵等等。经典的《诗经》是最早的民间语言艺术创作的最好见证,它的人民性和艺术性都成为中国历代文艺创作者的艺术标尺,辉煌的先秦时代给中国留下了诸如《老子》、《庄子》、《论语》、《孟子》、《韩非子》这样一些至尽没人能够望其项背的天才之作,这些著作都是融文学、哲学于一体的浑然的诗篇,其中汉语的想象理至今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我注意到在近代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的老子和庄子感兴趣,欧洲的海德格尔提出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实际上是中国最古老的宇宙观和生存观。中国人非常善于使自己的生存充满诗意,这大概跟我们很早就开始了农业文明有关系,《诗经》里有许多表达这样的生活的诗歌句子,比如“关关雎鸠在,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等,举不胜举,农业的劳动是跟随时令的,非常注重自然界的变化,所以,在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中,他们的劳作和节气时令和自然现象的关系非常密切,长期的田园生活使人民非常熟悉和热爱他们视野中的自然。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生存观是有着深刻的现实理由的,这种理由最终影响了我们的古代人民的心身,造成他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自然的陶醉、咏叹和追问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主题,后来,在神秘主义影响下,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中出现了对仙界生活的想象。在中国的经典传说和浪漫故事中,仙女一般会嫁给两种人,一种是老实本分,品行端正的农民,比如《天仙配》里的织女就嫁给了一个叫董永的放牛人,牛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很密切;另一种就是嫁给穷书生,因为故事是他们写的。从这些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很重要的两种人群。
中国的文字创造是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的,后来的会意也在文字的创造中成为重要的思维方式,所以中国的文字书写本身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发展得十分完备,书法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可以反映出创作者的全面气质。汉字的写法很多,大体可以分为真、草、隶、篆。当每个汉字组合起来的时候,中国的古人就很注意他们的结合所造成的音乐性,在语言的音乐性上,汉语是非常独特的,能够做到句子节奏上的完全对应和声调的抑扬顿挫,所以中国古代的诗歌重要的发表和表演以及欣赏方式就是吟哦,可以想象这种方式是非常美妙的,也正是这种完全的对偶,造成了中国独有的楹联。汉语诗歌非常发达,诗歌的语言和行文方式甚至深远地影响到散文的创作,中国古代散文中的“骈文”就在语言方式上和诗歌非常接近,在《诗经》中,大都是四个字的句子,这个西方人很难感觉到,而在《楚辞》里,就发展成七字或者八个字,或者六个字,在汉代,作为诗歌的汉赋总是写得很长,当然,在这之前也有很长的诗篇,比如屈原的《离骚》,但是这种非常芜杂的表达方式后来的诗人很多都放弃了。在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很多关于文学艺术创作的理论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有自己的一套非常完备的文艺观,建安时代的作家和诗人已经开始非常重视对文学的本体研究,但是中国的文学批评方式很独特,讲究“品味”,他们多用非常形象的词语来评价和界定作品或一个作家的创作。
在官方文人创作的同时,中国的 劳动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自己的创作,《诗经》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记录,在汉代,《乐府诗》里收集了大量民间的创作,客观地反映了他们创作的趣味、风格和成就。乐府诗比官方文人的创作更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家,比如在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就发起了新乐府运动,可惜的是这个运动没有贯彻好,与白居易一起发起运动的有一个诗人叫元稹,他有两句诗非常著名,也非常美妙,后来的情人们之间都经常用,我介绍给大家,诗句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代被公认为是中国诗歌文学的顶峰,这也是事实,因为在唐代,诗人们的创作已经达到了语言和气质上的玲珑剔透,风骨非常明显,唐朝的大诗人显示出了一种非常蓬勃的气象和无比博大的智慧,他们的诗歌都非常简单,但是传达的思想一点都不简单比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里翁,独钓寒江雪”。王维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即使是现实主义诗人,在借助自然表达内心情感世界的时候都技高一筹,比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在诗人们的创作中,自觉的对语言音乐性、形象性和色彩感都是现在的创作者难以企及的,比如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就敢这样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汉语艺术在唐代的成就是令人感慨的。
中国的叙事文学高度发达则要晚得多,我想这跟传媒技术的发展是有干系的,在宋代,众所周知,有个叫毕升的人发明了活字印刷,在此之前,中国的书籍是雕版印刷的,宋代就开始出现大量篇幅较长的叙事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反映普通民众的日常经验,并且满足他们对故事的好奇心理,但是这些文学成交却从某个方面促成了元代戏曲的成就,戏曲语言已经摆脱了文人创作的某些恶习,可以看作是那个年代的群众语言的忠实记录。即使在最辉煌的叙事文学时代,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依然很少,大多以来长期声口相传的民间创作,比如《三国演义》、《水浒》和《西游记》,而老百姓阅读这些文学作品的心态可以用明代的一个诗人杨慎的词来概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中国人的对历史是很达观的,并且对田园和山林和迷恋,这一种自在生存的心绪在近代社会已经完全消失了,我个人觉得非常遗憾。中国的或者说古代东方的文化是温和的、诗意自在的农业文化,总体上对过于猛烈的暴力的东西很排斥,古代中国的文化充分展示了人类最为和平、宁静、达观、温和柔软的一面。
也许有的朋友觉得我过于美化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世界,的确,那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历史阶段,但是尽管封建的中央很严重,有的时候对文人也管束了严,但是,大多时候,和平的生活使这种官方和民间的关系很松弛,他们之间并没有像现代工业社会这样密切。现代工业社会是对人进行集中和控制的,因为人过于集中就容易团结起来,形成力量,因此官方需要控制。
整个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认为在这一点上资本主义是非常罪恶的。由商人阶层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家建立在人的极度私欲和贪婪的基础之上,并且充分调动了人类全部的丑恶野心,资本主义将人类地球变成了一个监狱,里面关押着无数的无辜的劳工和苦犯役。这个世界并不美妙。当然,我得承认在后来的资本主义时代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的经济观和一些先进的科技文明。但是这些东西总体来说很难说是利大于弊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我认为世界的关系就是殖民关系和买卖关系,其罪恶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在今天也并不乐观。
中国社会在十九世纪末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资本世界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从而给东方世界植入了一个经久不灭的毒瘤。资本世界的野心家们开着坚船利炮在世界的海洋上游荡,以强盗的姿态出现在人类另一群体面前,非常遗憾的是,很久以来,西方人以这一点为自豪,西方的工业文明将人类在人性方面推回到丛林时代,关于这一点,西方的学者后来探讨得论多,资本世界所提供的全部价值观就如打开了一个密封已久的魔窟。时至今日,我们看到,资本的价值观将人的一切都纳入了买卖和消费之中。
西方世界对东方的绝对影响发生在短短的近代社会,一个古老的文明体系在一夜之间开始瓦解。中国人和前资本时代的欧洲人一样,不能够诗意地栖居了,这时候,暴力的斗争成为生活的主体。国家的衰微和民族生存的孱弱使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将这一切都归罪于古代文化。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是不是完全有道理。因为语言和社会生活不可分割而独立存在,因为汉语过于优先于艺术创造,以至于某种程度上陷于机巧和把玩,引起这些激进者的极大反感。
文人知识分子的命运在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是首先丧失家园的一些人,他们总体上处于漂泊或依附于变乱纷杂的各种政治势力以求生存。美国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关于殖民地国家知识分子的看法我是赞同的,他认为这些知识分子必然地、不得不成为政治的知识分子,在这一点上,鲁迅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鲁迅的一生都在进行斗争,而他选择斗争是一个殖民地国家正义知识分子的必然,鲁迅在他们的优秀小说《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对那一代知识分子做了深刻的解析。而他的《阿Q正传》则是最好的历史寓言。中国现代社会对自身命运的选择极为艰难和不易,独立于古代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的另一种出路是否存在?在这个问题上,进步杰出的中国人都做过努力,而毛泽东在这方面的思考是成熟了,他早期借助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希望能走一条完全独立的中国人的道路,这种理想最终发展为极端的文化大革命,至尽,对待毛主义仍然是中国人的难题。对文化大革命抱怨最多的是权利阶层和知识分子。但实际上,文革的的负面后果并没有比任何一次近现代战争的严重,但是,它所产生的思想和精神上的重大意义却是难以估量的,目前依然很难判断它对中华民族的积极意义。
处于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的汉语文学同样是令人难以回顾的,新文化运动基本否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尽管后来这些激进的倡导者恢复了理性,但是后果已经产生,中国现代文学的汉语变得非常复杂,甚至汉语已经非常难以摆脱翻译语言的影响,这一点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依然如此,中国作家对母语的感受理渐渐变得非常迟钝,虽然毛泽东倡导了以人民群众生活和语言为基础的文艺创作,但是把持了主流创作权利的知识分子作家仍然难以恢复对本土语言的生动感觉。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汉语语言萎缩的是文艺创造力和思想的萎缩,中国现代以及当代的诗歌在这一点上表现尤其突出,新诗从创作开始,就表现出对西方现代诗歌的一种殖民地心理的自卑感,在此心理之上的是追捧、模仿和习得之后的沾沾自喜。
文学在整个后工业时代面临着众所周知的挑战,而工业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全球影响使汉语目前仍然处于殖民包围之中,在所有斗争的十九至二十世纪,汉语在枪声中度过,在枪声中转型,但是事实表明,从来没有枪声震落字幕上的汉语,做为世界四分之一的人的共同语言,汉语的使用使汉语完全有可能摆脱其在殖民者面前的萎缩和自卑,汉语作家如果不能回到汉语的自觉,则永远无法摆脱起在思维、心理上的殖民地奴隶式的自我否定,担当人类精神创造则更谈不上。
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汉语民族更应该意识到汉语自觉的重要性,所有的后工业时代的汉语精神文化产品,从各个方面来讲,都应该在高科技所提供的空间里以新的方式闪烁。
今天,我刚获得了这个奖,但是我的发言似乎听起来有与西语世界对抗的意思,而所有有识之士则明白,这种对抗没有和解,其积极的结果却是造成四分之一人口的精神解放和人格独立,并挖掘精神和智慧潜力为我们的世界独立创造新的文化和文明的前提,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来说,它的意义是无比重大的。
谢谢,我的演讲完了。








--------------------------------------------------------------------------------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及答谢辞(转)- <16808 byte(s)> 黑心杀手 2005-10-12 18:03:42 (813)
这是谁这么无聊啊,整了这么长一个东东- <0 byte(s)> 尼古拉耶娃 2005-10-13 17:23:45 (11)
hen hao !- <0 byte(s)> 先张 2005-10-13 15:10:08 (8)
很有个性,我喜欢- <46 byte(s)> 狠没心 2005-10-12 19:43:08 (289)
这是中国足球的胜利- <99 byte(s)> 许许 2005-10-12 18:44:29 (357)
还有半小时才能颁布呢- <158 byte(s)> 大头绿豆 2005-10-12 18:29:12 (397)
更正- <14 byte(s)> 大头绿豆 2005-10-12 18:45:59 (293)
独家内部消息- <12 byte(s)> 黑心杀手 2005-10-12 18:37:12 (420)
大兄弟- <20 byte(s)> 大头绿豆 2005-10-13 14:20:33 (43)


回复主题 :

您的笔名: 鉴别密码:
*首次在泡网论坛发表高见,请先在这里进行笔名注册
有关笔名注册的任何问题,请给webmaster留言

Email地址:

主题名称:









选项:
链接 URL:

链接名称:

图象 URL:



--------------------------------------------------------------------------------
Copyright,Paowang.Com,All Rights Reserved.


























传送中,请稍候 ...
Data transmission in progress, please hold 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