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拍托,辐射交友

方壶斋

北京周末俱乐部当年成立的时候, 提出的口号是帮助大龄知识青年“相识,相知,相爱”。说白了, 这就是交友,拍托,恋爱。一般认为拍托就是谈恋爱。我不这样认为。 拍托一词,来自英文的party。 Party 若只有两个人, 一定没劲透了。 所以拍托的意思不应该是谈恋爱,而是交到朋友以后为了巩固朋友关系而进行的群体活动,比如大家出去下馆子,或者登山, 或者开爬梯。在这个意义上, 拍托跟交友的意思没有太大的区别,两者都是属于人际关系的中级阶段, 而且是人际关系最普遍的形式。大家在一起玩,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两个人步入爱河,那就是一种特殊现象。

如果我这样解释有道理,那么男同志跟女同志交往的时候,就可以一个男的拍托几个女的,一个女的排托几个男的,几个男的拍托几个女的。如果当事人有从自己拍托的对象中选择谈恋爱的对象的意思,那拍托的阶段就是筛选的阶段。 如果当事人没有进一步的打算, 那拍托就是拍托。

长期以来,人们脑子里有个误区, 我叫它线性拍托误区,那就是认为异性拍托只能排着队来。一个拍不成再去拍第二个,第二个拍砸了再去拍第三个,以此类推。这个误区的产生,不是在男女自然认识的场合,而是在介绍男女朋友的时候。这个在过去尤其明显。 张三今天给李四介绍了一个女朋友。明天王五找到李四,说:“哎老李,我看你一个人怪可怜的。我嫂子的妹妹的同学的邻居听说挺不错的。我给你介绍吧?” 李四听了赶紧着把手一摆,说:“ 免了。昨儿个张三给我
介绍了一个,我同意先接触着。等我这不行了再找你。”王五一听不高兴了,心里想这小子真不知好歹,我得激激他,就说:“人家大姑娘可等不了你啊。有好几个介绍人排着队呢!”就这么着,李四也还是不敢同时接触两个,怕张三骂他脚踩两只船。就是女方知道了也一定说他没诚意。

现在呢,大家较比着开明点了。就是介绍对象,也说先友后婚之类的话, 意思是友得好了再去转关系,变成恋爱,然后结婚。如果关系转不成, 大家还是朋友。 这颇有点“买卖不成仁义在”的意思。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介绍对象这种事情,开辟的总是一个灰色区域。以现在的开明程度来说, 介绍人 (尤其是非专业的)那里是很高姿态的:我就是牵个线,成不成在你们,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也。可是在被介绍人那里,想法就不一定了。大凡希望别人给自己介绍对象的人,锁定的目标就是找到一个结婚对象, 而不是泛泛交一个异性朋友。从心理期待上来说,我如果在知道了对方的基本情况以后同意接触,那一定是我对对方的客观条件比较满意, 希望对方的主观条件也能让我满意, 如果这样, 我就希望这个人能够成为我的囊中之物。这时候, 我当然不希望有别的人跟我竞争,所以,我不希望他/她还在接触第二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如果被介绍人都抱着这种思想,那所谓的谈不成恋爱还可以做朋友的话就是一句空话。

这种线性拍托误区的后果就是社会上对于反复拍托的人有不好的看法,认为他们挑剔,耽误事;而当事人自己也有“差不多就行了”的想法。因为在线性拍托模式里,谁都耗不起青春。许多匆忙之婚就这么结成,也就常常出现“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感叹。

现在的婚恋市场上,人们认识到了线性拍托的局限,采取了三分钟约会的方式提高单位时间里异性接触的效率。这种方式,其实还是没有摆脱线性拍托的巢臼。三分钟见面以后会怎样呢? 如果我在三分钟约会上打了五个人的勾,而这五个人里有三个打了我的勾,是不是我就可以跟这三位同时接触呢?新闻报道里没有说。我看大概可能是主持人把这个结果作废,让我跟这三个人再来一轮,直到我只打一个人的勾为止。

择偶本身是生物界择优淘劣以巩固自己基因优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光不我待,青春难常驻,因此理想的择偶方式应该不是线性的,而是辐射的和网状的,因为这两者的效率高。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有发展。”线性拍托没有可比性,当事人很容易变得目光狭窄,错铸爱巢。等到比自己更优秀的异性出现并且表示爱慕的时候,往往会心神不定,以至于移情别恋,或者至少思想上犯点自由主义。

所以,从择偶效率上来说,应该提倡广种薄收。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当然,这不适合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

20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