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看了法国电影"Betty Blue 37度2",一共有两张碟片. 看了第一张后, 我
就不想看,转去看另一本奥黛丽.赫本演的电影"偷龙换凤".这本法国电影不能
算是艺术片,也不是商业片.不感人. 今天读到有关该书<<37度2>>作者
的访谈,作者对这本改编的电影不满,我很同情.

小说也是有一种作家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尤其是写现实,还与风俗和地方文化
以及其中生活着的一大群人相关.用语言,黑字白纸,所创造出来的,是象用
火把在黑暗的洞穴去探索.用电影这种视觉艺术的方式,则要有出色的演员,
冷静的导演,或许还可能表现.真是要显隐有度.

一流的东西总是很少.只因大家都容易沉入情节之中.

晋人潘岳写着:"翰动若飞,纸落如云."

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都讲究意境和格调.但是,前些时看一个旅美的中国画画
家发表谈论,说:"为什么中国的美院都设有西洋画专业,国外的艺术学校多
数没有设立中国水墨画的专业呢?原因在于中国画很主观."所以,他用水墨
来画西洋画,画风景很写实,用他的话说:"我只画我看见的".他美其名曰
中国画的创新.我想,他大概也是生逢其时,才能如此理直气壮.

我不由叹息.什么都要改革,才能与时俱进吗?我只有在奥运会上才能看见一
百多个国家.这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艺术和文化.都要这么改
,改成什么样子呢?

秦始皇当年灭了六国后,就要灭六国的文字,着装,和货币,统一用秦国的.
这一种淹没,连这六国的祖先和文化精华一并儿湮灭,令后人想都想不起来.
如何残酷和愚昧啊.我想,秦始皇心中必定有极深的恐惧,才如此因噎废食.
荆柯刺秦的故事一直为后人记颂,我想,不在于其情节,或许是因为后人在试
图缅怀当时燕赵之国特有的却要湮灭了的侠义精神吧,还有那首歌:

风箫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沧海桑田,不由我再次叹息.

on Wed, 200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