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传奇人物的另一面,不过李斯的电影只是以事论事

在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现过这样的情节,一方面是陈述马拉多纳在绿茵场上勇往直前的英姿,而另一方面也描述了马拉多纳的个人生活、他的毒品经历以及他的司法纠缠。这就是马拉多纳两个不同的生活。

马拉多纳在影片中面向媒体强调公众与私人世界的不同不应被世人所忘却。不过导演马克•李斯解释他拍摄他这部影片的原因:这是部描述阿根廷冠军传奇一生的“人文”纪录片,他那传奇的足球生涯最终被其挥霍的人生,特别因毒品的原因而笼罩着。

在1986年阿根廷对阵英格兰的比赛中,马拉多纳利用手球击穿对方守门员的十指关,既然如此,为何影片还要将片名定位《马拉多纳,上帝之手》(在影片的宣传海报上,片名使用西班牙语,在Dios一词中,字母“i”和“o”被马拉多纳的球衣号码10号所代替)呢?为什么将一体育事件(尽管该事件曾引发政治冲突)作为片名,而在影片中却更多地讲述球场以外的事件呢?或许是因为马拉多纳是继“球王”贝利之后,唯一一个被全世人所热爱球员。

这或许是李斯影片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限制:尽可能地减少电视镜头,将马拉多纳的世纪热情通过竞技画面进行传播,而影片的大部分这描述了其球场以外发生的事情。影片通过传统电影纪录片的形式拍摄。

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马拉多纳因吸食可卡因在2000入院治疗的镜头(这个事件一直陪伴着他的一生。昨天他又因同样的原因入院)。

随后导演通过蒙太奇的手段开始讲述马拉多纳在阿根廷威拉菲欧里托的童年生活。其中,导演还穿插了一段马拉多纳深夜跌入深井的片段,以表现马拉多纳自我摧残的心理特性隐患。

随后影片展现了他因个人球技出众,年仅16岁的他就到意甲踢球,随后在巴塞罗那和纳波勒斯踢球的球员经历。在影片中,可卡因一直都陪伴着马拉多纳,不过导演尽量避免深入这个话题。

尽管如此,影片没有回避马拉多纳的堕落生活、召妓经历、与克劳迪亚的“婚姻”危机(马拉多纳与克劳迪亚是在其子女达尔玛和詹尼纳出生后,在1989年才结婚的)。除了某些“不太愉快”的司法纠缠外,以上的生活片段基本上都没有过多地影响马拉多纳。

影片的主题来自马拉多纳过分的自我主义。他曾经以“我是马拉多纳,我可以做所有我想做的事”的话来为自己的行动做辩解。

影片中,导演和编剧(影片由马努埃•瓦尔蒂瓦、赛莎尔•维达尔和马努埃•里奥斯制作而成)将马拉多纳的每一个选择,甚至是那些自我摧残的选择以及其后果尽可能蒂展现出。

明显可以看出,导演李斯对影片的某些评论(如与希娜格拉的关系、与黑手党的交往、他经纪人的正式身份、他的婚外恋和毒品)表现得较为谨慎。尽管整部影片的拍摄视角类似从一个官僚主义的眼光而非导演的眼光,影片中大大小小的片段、悲剧和婚外恋更注重其目录而非其分析和意见。最终逐渐地消除了主角马拉多纳身上的神秘色彩。

或许针对马拉多纳的阴谋论并非是凭空猜忌。有消息称之所以马拉多纳会在纳波勒斯染上毒瘾,完全是因为他在1990年的世界杯上率领阿根廷战胜意大利所导致的。而他在1994美国世界杯上的禁赛是因为有些人希望他“从球场上消失”。

尽管如此,影片并没有过多的在阴谋论上做过多的描述。或许这样做的话,将会颠倒事实,并将影片改变成一部类似百科全书式的影片而非一部忠实人物的影片。

这样的结局就连扮演马拉多纳的马克•雷欧纳迪也会倍感束缚。在避免了“重塑”马拉多纳在球场上的英姿,这名意大利裔澳大利亚演员花更多的时间深度揣摩马拉多纳的心理(以及外形),使得在影片的某些片段中,成功演绎了马拉多纳灵魂中的愤怒、天真和自负。

不过导演李斯在影片中过多地使用了叙述手法,比如主角过多的喜欢克劳迪亚的外形美、将球捅进球门或者他在困境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