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听音乐

笙 龄

很少参加音乐活动的鲁迅先生,1933年5月20日下午,却去大光明电影院听了次音乐会。这场以介绍中国音乐作品的演奏会,名为“中国音乐盛会之夜”,正式演出日期是1933年5月21日晚,由上海工部局乐队主办。节目共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大同乐会演出,有大型民乐合奏“国民大乐”和琵琶演奏家卫仲乐的独奏《十面埋伏》。大同乐会是当时国内最有代表性的民乐团体,卫仲乐其时初露头角,是位新生代的民乐家,后一部分是工部局乐队演奏旅沪俄国作曲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的中国音乐作品,梅百器指挥。阿氏虽然上一年才来上海,但他是在中国北方一带创作中国音乐,沪上音乐文化界人士对之都已熟知。而这次由技艺上乘的工部局乐队演奏他的作品,意裔的梅百器执棒,机会更为难得。当然还有这座重新修建后的大光明电影院,大家也是乐意去的。这场演出是中国民乐首次在“大光明”演出,音乐界人士很为关注,对音乐在行或不在行的文化人都颇有兴致。

  诸多因素,吸引了如潮观众,而其中最难得的无异是鲁迅的光临。不过这次鲁迅听音乐会还有些特殊情况。音乐会于5月21日晚上举办,而他是20日下午去聆听的。原来鲁迅听的是正式演出前的排演,欣赏的是“彩排”。而且他只听了后一部分阿甫夏洛穆夫的作品演奏。

  那么,鲁迅欣赏阿氏作品后有什么感想呢?有。他在日记中留下了听后感:“后二种皆不见佳。”
  鲁迅听的阿氏作品有三:交响诗《北平之印象》、独唱曲《晴雯逝世歌》和中国舞剧《琴心波光》的音乐。这三部是阿氏早期在中国所作的不同体裁风格的乐曲。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北平之印象》,即《北平胡同》。此曲作于1923年,是他寓居北平时的作品。他用管弦乐来表现古都风情和市井生活。曲中把胡同里的叫卖声等素材化为音乐语言,有些听众觉得颇有地方气息。作者本人也很爱此曲,他来沪后任百代唱片公司指挥时曾把它制成唱片。第二首《晴雯逝世歌》,即《晴雯绝命辞》,那天演唱者是宋经芳女士。第二首舞剧《琴心波光》音乐创作排演都得到过沪上音乐戏剧界人士的合作,他的志同道合的音乐知友沈知白提供了素材,梅兰芳曾任导演。

  再看看人家对这场音乐会的评介。傅雷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工部局中国音乐会”说到中国音乐与戏剧的前途》的文章,指的就是5月21日这场音乐会。文章认为它“为中国未来的音乐与戏剧辟出一条大路”。对舞剧《琴心波光》,有的人赞赏阿氏在乐曲中增加了和声和多声部。

  那么,我们对鲁迅对这场音乐会所写的与众不同的评语又作何理解?鲁迅作为一般的听众,见仁见智,直抒感受,本来就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至于别的文化人,为本文提到的傅雷先生,他与阿氏是熟识的,而且也支持阿氏对中国音乐改革的探索,因此以这次演出发表了正面的意见,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

网上找傅雷说中国音乐与戏剧前途的全篇,未果,倒是找到鲁迅听音
乐。

果然他们听的是同一场音乐会。

“工部局中国音乐会”。

傅雷全篇得敲。我这里有一本书叫《傅雷谈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