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拒绝华裔富商捐款背后

    美国华裔商人徐诺曼向希拉里提供的巨额捐款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美政坛的政治献金风波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曹卫国发自洛杉矶 他有美国民主党“十大募款金主”称号,但却在一夕之间变成“在逃的犯罪嫌疑人”,昔日从他手中接过大把美钞的人如今都唯恐避之不及,华裔商人徐诺曼(Norman Hsu)就是这场风暴的主角。

  尽管目前美国共和党和媒体对徐诺曼的质疑还只限于他“负案在逃”的身份和筹款手段是否合法,但人们仍不免担心,此案的进一步扩大和当事人的华裔背景可能影响今后美国华人对选举政治的参与。

    募款高手竟是“在逃嫌犯”

  徐诺曼一直被认为是在纽约从事服装贸易的富商。而8月29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却披露称,他曾是15年前加州一起投资诈骗案的被告,在案件宣判前失踪,并因此遭到法庭通缉,该案件至今仍未结案。

  据报道,香港出生的徐诺曼1991年在加州受到诈骗指控,被控假借做乳胶手套生意为名诈骗十多名投资人共100万美元。当时徐诺曼曾对法庭认罪并面临三年刑期,但却在1992年底法庭对他进行宣判之前失踪,为此法庭向他发出了逮捕令。几年后,已经加入美国籍的徐诺曼出现在纽约,并从2003年起为民主党候选人捐款,很快因为捐款范围之广和数额之多而受到民主党人的欢迎。

  据资料显示,在“逃犯”身份曝光之前,徐诺曼已成为民主党各级选举的重要筹款人,他本人共向民主党人直接捐款超过60万美元,同时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民主党人筹集了数额可观的政治献金。其中包括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有力竞争者希拉里·克林顿,徐诺曼向她直接捐款2.3万美元,另为她筹集捐款超过 10万美元。

    民主党人纷纷退出捐款

  被媒体披露“逃犯”身份后,徐诺曼发表声明说,他本以为涉及自己在15年前的破产案的法律问题已经解决,对于依然有效的逮捕令感到吃惊,并表示自己不是要有意伤害他所支持的候选人,同时表示将暂时停止从事政治捐款和募款活动。

  与此同时,美国各地接受过他捐款的民主党人唯恐避之不及,纷纷退出捐款。而其中态度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希拉里。8月30日在回应媒体有关徐诺曼案的提问时,希拉里对这位筹款人过去的刑事问题表示吃惊,并说她的竞选团队已经把他的捐款转给慈善机构。

  8月31日,徐诺曼向加州法院自首并被法官下令关押,随后在交付200万美元的保释金后获得假释,等候法庭传讯。徐随后发表声明说,在经过与法官及检察官的协商后,1992年的那起案件即将得到解决,支付的保释金可以作为赔偿金支付给当年诈骗案的受害者。

  加州副总检察长罗纳德·斯梅塔纳当日表示,检方将会要求法官仍然判处徐诺曼入狱服刑一段时间。

    媒体对徐诺曼背景穷追不舍

  其实,徐诺曼最初进入媒体视线还不是因为他的“在逃背景”。

  就在徐诺曼自首的同一天,美国司法部宣布开始调查徐诺曼所从事的政治筹款活动是否违法。美国选举法规定捐款人不能假借他人名义向候选人提供政治捐款,而《华尔街日报》不久前在报道中暗示,徐诺曼可能假他人名义向民主党候选人捐款,从而违反选举法。

  该报称,住在旧金山附近一个姓鲍的华裔家庭从2005年起向民主党捐款22.5万美元,其中为希拉里的竞选活动捐款5.5万美元,由于鲍姓家庭的男主人是邮递员,女主人是家庭主妇,一家6口人住在一处不起眼的四居室的平房中,该报记者据此怀疑鲍家无力支付巨额的政治捐款,而与这家人关系密切的徐诺曼可能是幕后的资金提供者。

  尽管徐诺曼和鲍家的律师之后辩称鲍家有能力和权利去慷慨捐赠。然而《华尔街日报》对这个普通华裔家庭的“成见”还是导致了美国媒体对徐诺曼背景穷追不舍。外界只知道他在纽约拥有几家服装厂,曾在加州居住数年,1996年回到美国后在硅谷投资发了大财。后有媒体爆料说,他一直在纽约过着低调而奢华的生活。有好事者找到他在纽约曼哈顿曾经住过的高级住宅大厦,称里面“完全是光滑的大理石地板,黄金色的装饰,还有大型华丽水晶吊灯”。《洛杉矶时报》随后披露徐诺曼竟是一名在案的“逃犯”。

    华社沦为党争牺牲品

  尽管徐诺曼的身世背景显得扑朔迷离,但可以肯定的是,近期丑闻不断的共和党人正在利用徐诺曼的政治捐款事件向民主党发起攻击。

  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研究部近日向新闻界散发了一份汇集了媒体有关这一事件报道的文件,提醒媒体关注希拉里的竞选经费与“逃犯”筹款人的关系,并与当年克林顿涉及的“亚裔政治献金案”联系起来。许多民主党支持者怀疑,此次徐诺曼政治捐款案的闹大不排除背后有共和党人在借助媒体推波助澜。

  总部在纽约的亚美法律保护和教育基金会执行主任冯美琪认为,共和党仅仅凭当事人都是亚裔这一点,就把尚未有定论的徐诺曼捐款案与克林顿献金案联系到一起,这显然是在进行不当暗示,有抹黑整个亚裔族群之嫌疑。加州民主党华裔副主席王兆华则称,徐诺曼的政治捐款及筹款活动是否违法尚有待美国司法当局调查,不管结果如何,该事件提醒美国华人参与竞选政治时需谨慎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