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现实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文学出发探讨此论题。
19世纪之前的文学跟从现实,重如实记录,由此积累的许多文学样式在20世纪之后,各
种现代思潮又促使加上对传奇小说、基督教隐喻传统及童话与神话的再认识,促使作家
开始在现实主义层上将现实予以象征性的改变。
首先,博尔赫斯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一极,虽然他的经历丰富多彩,但在文学中,他总倾
向于幻想中的世界,那个专属他的充满离奇所在。可以说,他笔下的世界都是非现实
的。
像博尔赫斯一样,有意识、有系统的将现实予以曲解,从而造就另一类时空是现代派作
家惯用手法。大凡名家名作,一般取材于乡野里巷,因为这里保留着人类原始的一切本
能活动,包含了文学中所要探讨的一切母题,或者其他子母题都可通过适当延伸而达到
的母题,有的干脆避开现实,躲到历史尘埃中(《祖先三步曲》),这些主题的描述更
让人想到神话,而神话又往往是多解的。
卡夫卡在见到那座已废弃的城堡时的情景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可以去想象当时的光线,
那太阳,吹过他身体的风,蜿蜒而上的小路以及他当时所处的具体位置,因为所有这些
因素都会成为他将《城堡》写成那样的催化剂/诱因。这种感受不妨通过黑泽明的电影
来体验。。之所以要探讨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说明在作家作品与现实状况之间有一种近
乎神秘的契合,作家可以通过感受触发作品时所处的环境来构建自己作品的整个意境。
可以说,在面对现实时,现代派作家会自觉不自觉的去幻化这个现实。我们可以看到从
他们的眼中流露出不同于一般人的欣悦的目光,似乎在他们眼里正呈现着另一个景象,
一个常人难以见到的景象。从这一点来说,现代派以降的作家较之以往的更具诗人气
质。
通过象征作家可以用较少的笔墨来说明以现实主义手法用很多笔墨才可以说明的问题。
前提是作家对人物内在性格和品质与外在表现把握的更为精准,这种把握不注重去猜测
他是做什么的,而更在乎他的内在心理。现实主义作家也许会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去介绍
他的主人公,或者是作品发生的背景,而现代派作家很可能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
甚至根本不去描述这些,而是用作品所营造的意境让读者去感同身受。现实主义作家需
要脚踏实地的去接触、研究现实,字斟句酌地修改以使作品更接近现实,而现代派作家
却在开篇就明确告诉读者:这个故事发生在另一个与我们所处现实有些联系的时空。典
型的例子就是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流派。
当然,相对于现代派之前的那些流派而言,现代派艺术也该艺术欣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我们不仅要了解作品本身(有时即便这一点也很难让一般人企及),在作品之外的
更为本质的艺术创造者所倾心的幻化过的时空更是我们应该去认识与感受的。现代派都
是极端追求个性的,一个人就可能是一个流派。但也不能把他们想象成非人间的产物,
他们同我们一样,要吃喝拉撒,有喜怒哀乐。像贝多芬与凡.高一样,他们是伟大的,
同时也是深具信仰的,对整个社会也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但若因此也将他们视为传说中
的人物,那么他们的存在就等于虚无了。
要知道,每个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这是作为人的权利。

1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