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来不是爱说话的人,但寡言少语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呆滞。我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本王佐良先生编的《并非舞文弄墨--英国散文名篇新选》,其中有一篇文章,不知道出自哪位大家,里面有段精妙言论,记忆犹深:“大多数时候,头脑越简单的人话越多,也说得越快,而思想深刻而丰富的人反而时常显得木讷,就像一个人自然能迅速穿过一个空洞的大厅,当大厅挤满人的时候就不是那么方便过去了”。大概意思如此,无法精确复原了。
1986年三联书店首度推出的文化生活译丛系列一度是我的至爱,包括《聚书的乐趣》、《不是我而是风》、《笑的历史》、《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一间自己的屋子》、《两种文化》。我和这套书相遇于1995年,当时它尚在陆续推出中,而那些已出版的我几乎都买一本了。可惜,这些年来几番搬迁,有部分不知散落何处,有时候,对身外物的轻薄程度,自己都感到略略内疚和惊讶。
语言的流利和思维的单薄成正比,这么个观点像块厚实的馒头,一下子难以下咽,总得就着热豆浆慢慢吃,细细嚼,嚼出了味道,也吸收了营养。当我联系上生活里一些具体的人和事,也包括我个人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句话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反映了真实。
我确不喜说话,尤其公众发言,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写字,写字赋予人充分的时间去完成那个自我怀疑、自我推翻、然后自我建立的过程或者将这个过程多次重复演绎的过程。
说到底,还是镜子说的贴切:较真。总觉得人得为言论负责,因此,慎之又慎。世上有的是那种像孔雀的人,语言是他/她的羽毛,亮出来只不过是表现,而背后的丑陋是不管不顾的。
二、这两天看《纽约琐纪》,据说是陈丹青最堪读之作。之前的《多余的素材》等在朋友的推荐下翻了两页,嫌它不清爽,也就放下了。《纽约琐纪》是一种妥协,理由:一、他是许多人称许的陈丹青;二、这是本关于纽约,关于美术馆的书。书买回来,在家放了好一阵子,此期间又看到别处好评,终于将它扔进我的大包里,每天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作伴。上班偷看老马,下班闲看老陈。
其实,这老陈一点不老。1982年刚到纽约时,和我一样在美术馆里和名作拍照合影的那张相片,还是个双目炯然五官清秀的小伙子,二十年过去了,能老到哪里去?不过,脾气越来越坏却是有目共睹的,不用去看他的博客和书和追踪他的八卦新闻,只需看一眼他的照片。双眼外鼓,额有青筋,神情严峻,一副不好惹的样子。
《纽约琐纪》是没什么脾气的。头一章文字只觉索然,将就着读下去,却渐渐活泼了,甚至读出味道来,常有妙语连珠之感。无关文字,而是语言的魅力,而这语言的魅力来自经历阅历和思想。
有云,中有不足,必形之于外。如要卖弄文字之技巧,必是学识见识之不足所导致,反之亦然。
三、又看了一部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地下》。这个国籍复杂多变的前南斯拉夫导演善于以荒诞不经的手法去反映他的国家几十年来的命途多舛。在他的电影里,坎坷的国土上往往住着对一切满不在乎的南斯拉夫人。我曾说,他的风格是醉醺醺的,充满着狂欢作乐的调子,好像生活时时刻刻都是在嘉年华会里。《地下》将他特有的幽默讽刺风格发挥到极致。也许,它有点过于冗长,时间线拖的太长,情节不合理,结尾也牵强,但导演保证让你在电影的前半部笑得前合后仰,不顾仪态。
因为正在读老马的书,看这部《地下》时不由地联想到两者的相似性。确实,如果文学界非要和电影界来次配对,那么,能和库斯图里卡一样荒诞不经而又热衷于讽刺社会现实的,可能就是马尔克斯了。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1/2008
小曼 wrote:小曼真是个好孩子,读书认真、做人认真、说话认真,估计做咨客也认真。碰上我这样不认真的同学,你得担待担待。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1/2008
哈哈,连说废话也认真。想象一下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里插一个这么认真的主儿。
你老人家就别毁我形象了,真是你说的那样的人,我就不会如此迷恋荒诞的东西。:))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1/2008
看到“日记本”字样就不太敢打开。感觉就跟偷看人家秘密似的。:-) - posted on 02/01/2008
小曼 wrote:
语言的流利和思维的单薄成正比,这么个观点像块厚实的馒头,一下子难以下咽,总得就着热豆浆慢慢吃,细细嚼,嚼出了味道,也吸收了营养。当我联系上生活里一些具体的人和事,也包括我个人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句话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反映了真实。
语言应该帮助思维吧?
有云,中有不足,必形之于外。如要卖弄文字之技巧,必是学识见识之不足所导致,反之亦然。
同意,文字和学识可以不成比例。
(看了人家的日记,本来应该主动闭嘴,结果还留言一番,我就等待上道德法庭接受人民唾弃了:) - posted on 02/01/2008
小曼 wrote:
有云,中有不足,必形之于外。如要卖弄文字之技巧,必是学识见识之不足所导致,反之亦然。
对这句话有不同看法。
卖弄文字之技巧,本身就是学问。20世纪之后的现代主义文学,无非就是卖弄各种文字技巧,同样一件事,换着法儿来说。谁换的办法新,谁牛B。大家都看了百年孤独,那本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卖弄文字技巧。因为技巧本身就是艺术。
我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想卖弄技巧,但是无巧可卖,我非常希望咖啡友们都多多卖弄技巧。:)
- posted on 02/01/2008
qinggang wrote:
对这句话有不同看法。小曼 wrote:
有云,中有不足,必形之于外。如要卖弄文字之技巧,必是学识见识之不足所导致,反之亦然。
卖弄文字之技巧,本身就是学问。20世纪之后的现代主义文学,无非就是卖弄各种文字技巧,同样一件事,换着法儿来说。谁换的办法新,谁牛B。大家都看了百年孤独,那本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卖弄文字技巧。因为技巧本身就是艺术。
我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想卖弄技巧,但是无巧可卖,我非常希望咖啡友们都多多卖弄技巧。:)
大多数的技巧是只有作者本人以及有经验的编辑才知道的,嗯,绝大多数的技巧。只是极少数技巧是读者能够识别的,大多也是九年义务教育里让大家都清楚的知道和熟练的掌握的。说技巧本身就是艺术我觉得有道理。但若说想卖弄技巧,我感觉也到底没什么可卖的,读者想看的是有趣、好看的文章,他们并不关心其中技巧含量如何大如何高级,只怕你卖了观众却不来买。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1/2008
哈,我也非常喜欢Kusturica的荒诞,抱抱小曼。上回推荐给guanzhong他不喜欢 :(
- posted on 02/01/2008
xiaoman wrote:咳咳,小曼的光辉形象岂是我这七斤半老头能毁得了?红花还得绿叶扶,咨客还得小二衬,白雪公主不也有七个小矮人么。*_^
哈哈,连说废话也认真。想象一下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里插一个这么认真的主儿。
你老人家就别毁我形象了,真是你说的那样的人,我就不会如此迷恋荒诞的东西。:))
说点正事,本老头春节在家上不了网,估计比较闲,正好搞个电影普及教育。能不能麻烦推荐十部特有趣,特棒,不看后悔终生,看了也后悔终生的片子。电影对我基本上还是块处女地。三个条件:不要太文艺的,怕理解不了。二、能找得到的,最好附带下载地址,我可下好了放我电脑里。三、这是最低要求:必须有中文,字幕也行。拜托。先谢。 - posted on 02/01/2008
八爷和班长多虑了。只有上了锁,放在抽屉底的日记本是不能看的。:)
不是还曾经有过《安妮日记》、《狂人日记》等日记的出版吗?
另外,班长,你说“语言应该帮助思维吧”,我假设你并没有离开我那句话的语境(否则,就没法讨论了,也不想讨论了,因为我本来的意思并非要否定语言对思维的帮助),我就和你说一个好笑的新闻吧,登在昨日南都上。
话说这个春晚已经在密锣紧鼓的彩排中了,彩排过程中,某名嘴在对台词的时候,将早已烂熟于心的“此时的北国雪花飘飘,南方,春意盎然”张口就来,结果,是台下一片哗然.....要知道,现在全国各地,尤其湖南出现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雪灾。
这滑稽可笑的事被署名为散人(我怀疑是五岳散人)的作者写成一篇颇刻薄的评论文章并发布在南都上,标题是“有的主持人怎么满嘴吐化石”。
你看,有时候,语言的流利和思维的单薄还真是成正比哦。
- posted on 02/01/2008
青冈,我在写日记,某些说话,也许是刻意的放在那里,或许是有所指的,从来不指望它当一把尺,放之四海皆准,从来都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就像你说女人上了年纪就可恶一个道理,自然不是每个女人上了年纪都可恶。
我想,只要不是与科学有关的,作为一篇纯散文,可以充满主观,文学本身也充满主观,最主观的文学形式就是诗歌了。竟有可笑的人拿着科学的武器,什么逻辑来讨伐文学范畴的文章和观点,我都懒得搭理。
在那条线上说的时髦昏话,我看就应该是那些搞人文的,尤其是文学的人该干的事情,如何把昏话说得更时髦,更与众不同。至于真理,留给那些整天与科学打交道的人去操心吧。
青冈,你也别扯那么远了,什么玩文字的西洋的这个派那个派,就是我们自己老祖宗的诗歌就最追求文字技巧了,难道《红楼梦》的文字技巧不是炉火纯青之至吗,不看个三五遍都摸不到其门......
但我的这篇日记不是要讨论这个的,请原谅我的疏懒,因为写在博客上,个人的一些感悟,既不是经国之大业,也不是不朽的盛事,你们就多多包涵,或者多多理解吧。
这种文字,其实需要对作者有一定了解,才不至于误会。
但既然造成误会,要个个解释也太累,到此为止。 - posted on 02/01/2008
哇,浮生,你太棒了!嘿嘿,我们是同志了,电影上的同志,拥抱一个。:))
古典的吩咐,遵命。
我秉持老少咸宜和轻松有趣两大原则,为你选了以下这些电影:
《七月》(《in july》德国电影,导演Fatih Akin)
《香料共和国》(《Un toque de Canela》(英文名:A touch of spice)土耳其)
《影舞者》(《shadows in the sun》意大利的小镇风情让人无限向往)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 》你应该看过吧?如果没有,一定得看)
《中央车站》(《The Centre Station》巴西电影,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好看的电影,温馨动人)
《两根大烟枪》(《Lock,Stock,And Two Smoking Barrels》英国电影,超搞笑,我一听英国佬的英语就想笑,不过,这部电影有暴力成分,最好别和孩子一起看,对了,sting还在里面客串呢,太酷了)
《Bon Voyage》(法国电影,导演很有来头,忘记名字了,背景是二战的,但一点不压抑,我看过最有趣的,最少废话的法国电影了)
对了,要向你力荐我最喜欢的一部艺术电影:《两生花》(《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作)!不太有趣,也有点晦涩,但绝对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偏偏是自己最爱的电影不敢写评论,怕写得不够好。
暂时想到这些,其他请班长和浮生补充吧。:)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1/2008
小曼 wrote:
青冈,你也别扯那么远了,什么玩文字的西洋的这个派那个派,就是我们自己老祖宗的诗歌就最追求文字技巧了,难道《红楼梦》的文字技巧不是炉火纯青之至吗,不看个三五遍都摸不到其门......
嗯,此言我心有戚戚焉。 - posted on 02/01/2008
我喜欢你写的这篇! more :)
我刚刚看了你说的这个电影, 记得那段关于落日的吗?
zt from my blog: 晚上看一个非常浪漫的电影-Shadows in the Sun
当两个男人面对美丽的意大利黄昏, Parish 要求年青的 Jeremy 描述落日的景色,他喃喃的说: "The sun dropped..."
老男人也许凝聚了生命的更多的感受: "The sun set slowly, igniting the sky in fiery shades of red and orange. In the distance, dark clouds rolled over the horizon, riding the summer winds. Soon, day would give way to night, and with it would come the silence that washed over everything."
小曼 wrote:
《影舞者》(《shadows in the sun》意大利的小镇风情让人无限向往)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1/2008
lucy,那一段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当时看得很感动,觉得作为一个作家,真的应该有一颗虔诚的心去对待文字。
谢谢lucy的分享! - posted on 02/01/2008
不得不承认盗版果然比正版好看:)) 从小曼的单子中,光依照片名,我想看《放牛班的春天》《中央车站》。也想起一部八十年代的老片子,功勋导演梁赞诺夫的《两个人的车站》,当时看了非常好,古尔琴科可以当中年古典的梦中情人。
如果要我从好莱坞的垃圾桶中推荐,估计很少有合你口味的。那种不看就一定后悔死的大概没有,后悔得半夜醒来的话,不妨看《Gladiator角斗士》的情节,看《King Kong金刚》的效果,新近的一部《Little Children》,又是描写全体现代人的心理挣扎,和《Magnolia 木棉花》很类似,如果不怕过年的好心情受污染,体内也有足够的受虐免疫力,可以试试。
其实你真要有时间,不妨把李安的全套找来看,除了父亲三部曲,他的每一部题材都迥然不同,帮助拓宽眼界。
- posted on 02/02/2008
小曼 wrote:
哇,浮生,你太棒了!嘿嘿,我们是同志了,电影上的同志,拥抱一个。:))
古典的吩咐,遵命。
我秉持老少咸宜和轻松有趣两大原则,为你选了以下这些电影:
《七月》(德国电影,导演Fatih Akin)
《香料共和国》(土耳其)
《影舞者》(《shadows in the sun》意大利的小镇风情让人无限向往)
《放牛班的春天》(你应该看过吧?如果没有,一定得看)
《中央车站》(巴西电影,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好看的电影,温馨动人)
《两根大烟枪》(英国电影,超搞笑,我一听英国佬的英语就想笑,不过,这部电影有暴力成分,最好别和孩子一起看,对了,sting还在里面客串呢,太酷了)
《Bon Voyage》(法国电影,导演很有来头,忘记名字了,背景是二战的,但一点不压抑,我看过最有趣的,最少废话的法国电影了)
对了,要向你力荐我最喜欢的一部艺术电影:《两生花》(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作)!不太有趣,也有点晦涩,但绝对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偏偏是自己最爱的电影不敢写评论,怕写得不够好。
暂时想到这些,其他请班长和浮生补充吧。:)
小曼, 能把电影的英文名都补上吗? 想去找来看.
"PIANO" 电影我推荐给古典. 不知大陆有中文版没?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2/2008
谢谢各位推荐,我全都没有看过!
可问题是我到哪儿找这些好碟呢?
小曼,我得把你当菩萨,普度一下我吧~,我这下载很麻烦,我的手提内存也不够了。如果你那里有现成的DVD的话,能不能借一些给我?也不用太多,最多不要超过8部,我的小祖宗饶不了我,所以多了消化不了。我保证不会老虎借猪。春节后定当双手捧还,顺带去给你们三个拜个年。给我E~。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2/2008
sure,英文名我已补上,另外,《钢琴家》是讲二战那个吗?我很喜欢。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2/2008
古典,借给你看当然没问题,不过,最根本办法是要找到珠海卖非主流电影盗版片的地方,这类地方一般不在外面摆摊。
深圳有几处这样的地方,都是隐藏在商业写字楼里,没有人引领是找不到的。
- posted on 02/02/2008
xiaoman wrote:
sure,英文名我已补上,另外,《钢琴家》是讲二战那个吗?我很喜欢。
小曼, 不是叫钢琴家. " THE PIANO" . 我会上网找点资料. 93年的获奖作品.
The Piano is a 1993 Academy Award-winning film about a mute pianist and her daughter, set during the mid-19th century in a rainy, muddy frontier New Zealand backwater. The film was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Jane Campion, and stars Holly Hunter, Harvey Keitel, Sam Neill and Anna Paquin. It features a score for the piano by Michael Nyman that became a bestselling soundtrack album. Hunter played her own piano pieces for the film, and also served as teacher for Paquin, earning herself three different screen credits. The film was an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by Australian producer Jan Chapman with the French company Ciby 2000.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3/2008
xiaoman wrote:多谢小曼,小曼是个好同学,下次这里选三好学生的时候我投你一票。我对珠海不熟,周末一回家基本不出门。不过我先问问珠海朋友看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地方,找到了就不用麻烦你了。我也想收集一些经典片子。如果找不到下次我可到深圳去买一些回来。^_^
古典,借给你看当然没问题,不过,最根本办法是要找到珠海卖非主流电影盗版片的地方,这类地方一般不在外面摆摊。
深圳有几处这样的地方,都是隐藏在商业写字楼里,没有人引领是找不到的。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3/2008
嗯,不客气,你要是上来深圳,想借碟就和青冈或者老A拿我手机号码,发短信吧。
另外,SURE,钢琴这部电影很多年前看过,喜欢的,虽然有点压抑。谢谢分享。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3/2008
xiaoman wrote:深圳的几处? 太好了, 能分享么? 我知道点深圳卖漂亮衣服的地方, 愿意分享.
古典,借给你看当然没问题,不过,最根本办法是要找到珠海卖非主流电影盗版片的地方,这类地方一般不在外面摆摊。
深圳有几处这样的地方,都是隐藏在商业写字楼里,没有人引领是找不到的。
- posted on 02/03/2008
xiaoman wrote:
你看,有时候,语言的流利和思维的单薄还真是成正比哦。
普林斯顿的中国通Perry Link写了一本《北京夜话》,其中有关于现代汉语异化的讨论,说的比较入骨。小曼举的例子,正是讲官话不经过大脑思考的结果,这里敲几句:
The official language is used in exercising bereautic functions or holding formal meetings, as well as in newspaper and radio reports. It consists of standard phrases, slogans, and ideas that one uses not to express one's own thoughts or intentions, but through judicious manipulation to advance one's interest or defend oneself…… Even though people find this reduction of life distastful, they must resort to it in official contexts in order to cope with life.
Any general sense of indignation at the cynical use of language has long since eroded away. Chinese society as a whole has come to accept the language game for what it is and to recognize that no individual can be blamed for playing it. But the widespread use of official language, coupled with the continuing assumption that it ought to relate to a vital ideology even though it does not, raise important problems of Chinese "identity".
A full study of the official language game in China would necessarily be complex, nuanced, and lengthy and would have to account for the viewpoints of both regime and populace, as well a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ver several decades. No such study exists in any language, although Michael Schoenhals has opened the field, at least on the topic of regime’s manipulation of language.
上面第二段的结论有些过时,如今中文互联网上肆虐的民间语言,正好与这个官话反其道而行之。象王晓峰一伙的文字,都是经过大脑的,但对于语言又太过蹂躏了,不容易抬上桌面。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4/2008
del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4/2008
谢小曼! 已经一字不漏地记下了. 这左转右转的好神秘, 你还说要删除, 更透着鬼头鬼脑.
"被拍成记录片的排骨的那家", 是说还有间卖碟的小铺叫"排骨"? 我真落后, 都不知道有这么有来头的, 名字很先锋的地儿卖着先锋的刺激的碟:))
再谢!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4/2008
不客气啦。
对了,建议你穿的随便点,他们对陌生面孔有点戒备,你就说朋友介绍来的。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6/2017
Reply 小曼刚刚随手点开这篇,看到有关语言和思维、文字技巧和思想深度的部分,有些意思。。。这类说法早已有之,但似乎并无“科学定论”——联想到中西不同语境成长下的普通人现场发言和写作能力的巨大差异,又更有意思。
“中不足必形于外”——这听上去是对的,但反之亦然吗?好像没有必然的逻辑性。 - RE: [日记本]爱上自言自语posted on 02/07/2017
Reply #28 cerulean是。最好的文章,中气足,也有外形。后人说陶渊明的诗不雕饰,好像在拉家常,但是你要是去把他的字改改看,就会发现每个字都恰到好处。看那些唱歌的节目,最好的歌手,其实技巧很高,但是技巧藏在一股中气下面,你感觉不到。中气不足的,大家就只看见一堆技巧。
Please paste HTML code and press Enter.
(c) 2010 Maya Chilam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