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人:以勇气和理性烛照未来

来源: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苏永通 发自厦门  [2007-12-26 20:42:55]

本报记者 翁洹/图

喧嚣渐入沉寂,厦门重回平静。

街边:茶馆、餐厅、大排档和酒吧。广告灯箱交相闪烁。鼓浪屿上升起灯火。短裙女孩,拖鞋男人,钢琴曲,功夫茶。
这是厦门,海风吹拂中安逸的厦门。
半年来,这个海滨城市,不期然地成为一场风暴的中心。这座城市的市民面对一个投资上百亿元的PX项目,温和的性格里爆发出巨大能量,当地政府官员从堵到疏,最终作出合理的决策——经过由公众参与的程序,决定项目迁建。
半年来的激情与理性归于平淡。厦门人赵玉芬在电话中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如果确认迁址,这归功于厦门市民。”
厦门人连岳准备回到他习惯的慵懒生活。已经拒绝一切跟PX有关的采访活动。“现在不需要我说话了。”
另一个厦门人李义强也回到了喝酒、打牌、唱K、吃大排档的平常生活。他曾是一个激烈的项目反对者。
他们不孤单,无数厦门市民和他们在一起。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市民,有的是20年内从外地迁入的“新厦门人”,有的是刚在厦门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他们原本素不相识,但在PX风波中,他们为了自己和这座城市的利益,聚集到了一起。
令人不能忘记的还有厦门市的政府官员。他们中大多数也是土生土长的厦门市民。半年来,他们从激烈的反弹走向妥协与谈判,和市民们共同成长。人们会记得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子鹭,记得他说过的那句耳熟能详的话:“我反对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样的句子从一位政府领导者的口中说出,多少令人耳目一新。
12月13日和14日,厦门市召开市民座谈会。九成发言代表反对PX项目上马,官方承认,“反对复建、建议迁建的人士占绝大多数”。福建省一位主要领导说,“这么多群众反对,所以我们应该慎重考虑。”
厦门人不认为自己做了惊天动地之事。但或许,如果足够幸运,他们的行动,会帮助中国敲开现代公民社会的大门。

“维护我们自己的利益”

鲜为人知的是,在中科院院士赵玉芬介入调查之前,厦门海沧的居民对于PX项目的维权行动已经进行了大半年,但毫无成效。
2006年5月10日午夜零点,老孟一家人被刺鼻的酸臭味呛醒。这个海沧区未来海岸小区业主成为维权行动最早的参与者。他找了110,找到当地环保局,结论是,“这个酸味跟厨房煮东西的醋味没什么不同。”他上网发帖一看:许多邻居也有类似遭遇。
业主们摸到翔鹭工厂门口,一股酸味扑鼻,“没错,就是这个味!”再路过一片大工地,牌子上写着“PX项目指挥部”,工程车卷起滚滚黄尘。
2006年6月11日,在小区的一个亭子里,十几个业主决心组成“厦门611环保志愿者联盟”,阻止尚未兴建的PX项目上马。
打市长热线,找环保局,部门相互推诿,上访信有去无回。业主们想想新办法,“拉横幅,征集业主签名吧”。小区里的一位退休老干部替他们指点迷津:“如果仅仅是关系海沧居民的利益,PX恐难下马。”
虽然他们高举了“保护厦门城市发展”的崇高口号。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本地最大的台资企业和政府的决策。
赵玉芬院士出场了。2007年3月,这位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联合105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业主们的希望重新被点燃。“有人来救我们了!”之前,他们的呼声,公众几乎一无所知。
值得一提的是,在赵玉芬的提案上,台盟中央副主席、福建省副省长汪毅夫也签了名。他也是厦门人,祖籍台湾。

理性,再理性

院士和教授们运用他们的资源,将业主们的抗争和PX项目的问题传至庙堂深处。他们和后来的连岳、李义强一起,将和平、理性的抗议贯穿整个抗议过程。“两会”后,赵玉芬的政协一号提案未获得相关部门的满意解释,此后索要PX项目环评也未果。但外地媒体开始报道赵玉芬的提案,然后陆续有全国性媒体来到厦门,采写深度报道。
52岁的袁东星是留美博士,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她小个子,性格温和,一口闽南口音的普通话。一次她和赵玉芬接受采访,碰上厦大的学生要在校园里搞关于PX项目危害的展示,上门求助。袁东星温言:“如果官员来骂,你们走就好了,不要顶嘴。”
她和赵玉芬,以专业的科学研究,将PX项目的危害公之于众,为市民们的利益诉求赋予强烈的理性色彩。
网络将厦门人的抗议和媒体的报道传布到四面八方。本地最大的小鱼社区,网民们开始热议PX。这个论坛有超过8万注册网民。居住在鼓浪屿上的时评家连岳,在几家报纸开有专栏,擅长给痴男怨女们解决情感烦恼。他住在鼓浪屿上租来的小楼里,这里“有老婆,有无敌海景,还有自由”。但PX工地距离这个国家级风景区只有7公里,可以望见海沧的烟囱和储油罐。
他要“尽一个媒体人的本分”。3月29日,他写了《厦门人民这么办!》,告诉市民“你不要怕”,“你不会被抓的”,“不需要你有太勇敢的举动,只要你让你身边的人都知道这件事以后,厦门之死你就没有责任了”。
5月29日,小鱼社区以系统升级为名暂时关闭,上书:“爱小鱼爱厦门”。
6月1日和2日,上千厦门市民缠上黄丝带,上街散步。人群过处,没有留下垃圾,没有公物损毁。
汪民说,他们很默契地相互制约,一个共识是,不管怎样,决不能起冲突。“我们只是要表达自己正当的诉求。”
“我们希望能让政府听到百姓反对的声音,而不希望诉求变质。”他说。

政府顺应民意

环评终于启动,并有了具体的时间表。但紧张的气氛中涌动着种种暗流。厦门人在等待,在观望。
复建的传言撩人,“几乎一个月一个版本。”市民阿美说。网友们合力粉碎各种传言,并关注翔鹭在人才市场招聘的一举一动。老孟基本每个月去看一次工地。
连岳变得突出而敏感。他陆续接到一些神秘电话,请他注意安全。而连岳持续发力,除了继续写博客发评论,他还委托专业人士翻译有关PX的专业问题。他以辛辣的时评成为这场抗议的意见领袖。
期待的转折在12月5日到来。厦门市政府以高姿态正式发布环评报告简本,并启动公众参与程序。
政府和市民们在缓慢地重建互信。老孟是海沧业主代表,但他没有报名参与座谈会。结果天天关照他的派出所跑过来做工作:“这次政府可是真心的,你一定要参加!”
网民们的声音得到官员的重视。小鱼社区里有人抱怨政府发布报告太仓促,且发言时间太短。主持座谈会的朱子鹭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坦言,官员们压力甚大,政府对参会代表名单如何产生,发言顺序如何安排,均经过谨慎设计,以消除外界质疑。
参与座谈会的市民陈小姐半年来一直在做准备,她利用自己的专业,演算PX项目对厦门的利害。“哪有翔鹭说的能创造那么多价值?”连岳则发表《厦门人民这么办2》,呼吁市民应该有所行动。他自己的示范是,以连岳的笔名继续写博客发评论,以“钟晓勇”的真名亲自上阵。
座谈会抽签前,有网民大呼:“希望能在名单上看到‘钟晓勇’这个伟大的名字!”抽签结果,连岳成为了第一组第24号替补,网民发起联动,将机会让与连岳。
12月12日晚,座谈会召开在即,NGO绿十字邀请厦大化学教授王光国为参会代表提供专业咨询。王光国以学者和长辈的身份告诉大家:“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要为反对而反对。”
沉默多时的厦大教授袁东星,临时获邀参会,赢得全场掌声:“我们的头顶上是大学教授的头衔,但之下是我们的良心。”
政府从堵到疏,到最后和市民面对面,在谈判和妥协理性迁建PX项目。朱子鹭坦承,“政府和市民在一起成长。”

多赢的结果

PX项目将迁建漳州。勇气、克制与智慧使这场抗议走向多赢的结果。
有关统计表明,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数是在近20年里移居厦门的。二百多万人口中,“新厦门人”已经占多数。老孟从1992年到厦门工作,“半生积蓄+半生债务”,才换来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汪民认为,这些落户厦门的外地人学历较高,有较强的公共意识。他们和老厦门人一起,通过合法理性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利益。
“我们就是冲着它的温馨而来,并打算在这儿过下半辈子呢。这儿必须要好,否则只有离开。”市民李岩说,这座城市的市民性格已趋于多元化,“厦门是个移民城市,我们有点像‘游牧民族’,有进攻性”。
在这场运动中,新技术为民意的组织贡献了力量。网络和手机短信将信息广为传布,将素不相识的市民凝聚到一起,民意的力量由此不可阻挡。“民意需要组织。”汪民坦承。这正是一个公民社会的起点。
半年来,厦门市民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心路历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使自己和城市利益得到了尊重。
半年来,厦门政府官员在谈判和妥协中深切体会了城市利益和百姓利益休戚相关,“执政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发生在厦门人身上的这一切昭示人们:在转型期的中国,所有利益的扩张都应该受到制约;在利益调整中,抗争的勇气无疑是值得赞赏的,而适时的克制和妥协的智慧更值得赞赏,而由此产生的民主议事和决策制度将是最了不起的成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厦门人的这些努力,将穿越2007年的中国,烛照未来。

====

厦门这件事整体很好,是民权的一举!咱当年也是在网上呼应,在咖
啡转贴了的。

http://www.mayacafe.com/forum/topic1sp.php3?tkey=118002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