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工作问题,在中国大陆人大、政协“两会”上再成热点话题。《日本新华侨报》近日刊文指出,迅猛崛起的中国对留学人员的吸引力正在不断扩大,大陆人才需求也处于旺盛时期,“海归”内涵在悄然升级。

文章引述一组数字说,截至2006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经达到27.5万人,这其中有4.2万人是2006 年回国的。透过这组数字,不难看出海外留学人员回归者已经占出国者的四分之一多,而这其中又有六分之一是在2006年回归的。

文章指出,显然,回归的势头在骤然增长,这说明正在迅猛崛起的中国对留学人员的吸引力正在不断扩大,大陆人才需求也处于旺盛时期。

文章引述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现任中国致公党主席、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近日的表述说:“从海外人才的成长经历,一般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学习阶段。其次是工作阶段。第三则为创业阶段,希望通过创业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这里所说的创业是指创造的一部分,包括创办企业、开拓学术交流领域和推动社会事业。处在创业阶段的这类人才,大都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熟悉国际规则,并有管理经验,更重要的使得他们有通过创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需求和报效国家的愿望,是中国目前急需引进的人才。”

文章表示,认真解读这段话语,可以缕析出这样的问题点:

首先,国家对留学生“学成归国”的内涵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初以来的相当时间里,无论公费生还是私费生,只要取得毕业文凭,就是“学成”,而后回国内,便成为“学成归国”,就可以获得工作职位。现在,伴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的观念也在变化。国家已经认识到,不仅需要外国的书本知识,更需要外国的实践知识。在这种理念下,“学成”的“质量”有了提升,不仅仅只指文凭,也包含实际经验的“含金量”。

其次,国家政策倾斜,更加鼓励“优秀的、有用的人才”。据透露,中国教育部最近出台了鼓励留学人员回国的相关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文件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这里“优秀”两字格外注目。那些具有“良好留学履历、国外工作经验、国际专业眼光”的学子有望成为重点引进的“海归”。强调“工作经验或成就”,一方面可以鉴别“留学”与“游学”的成色,一方面能在外国取得职位并取得一定成绩,也是检验“海归”的是否真正“学有所成”重要依据之一。在海外取得相当成就的“海归”、非中共人士万钢、陈竺出任政府内阁,本身就是明证。

文章表示,明白了这两点,不仅对“海归”成为“海待”的问题可以释然,更可以知道毕业以后如何做才能够成为将来国家需求的“海归”。目前日本“就职冰河期”悄然融化,许多中国留学生毕业以后出现进入日本公司就职或自己开办公司的创业热潮,也应视为“海归”的一种先期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