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初版后不久,即有朋友借我此书,那段时间心思都放在游山玩水上了,除了能看完报纸上的豆腐块短章,根本没有信心阅读一部50余万字的大书。几年一晃儿就过去了,关于《狼图腾》的各种评论层出不穷,此起彼伏,就算你闭上眼睛都不行,最炫眼球的是这本书海外版权卖得厉害。我还真奇怪,老外向来不太买中国文人的帐,《狼图腾》混个一枝独秀,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
这次我一翻书,几乎再就没放下,连续几天下班回家就一个事儿,看《狼图腾》。

《狼图腾》写狼的事儿,这个关于自然与动物的主题是首先吸引我的。主人公知青陈阵到内蒙古大草原插队,做羊倌,很快就对蒙古草原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掏狼窝,养了一只小狼,研究这只小狼,三十年后,陈阵在北京回忆那段往事,写出了《狼图腾》。
在阅读《狼图腾》之前,对狼的文化认识确实局限在凶狠和残暴上,汉民族文化对狼的形容基本都是负面的,作者姜戎通过《狼图腾》,给来了个彻彻底底的拨乱反正。姜戎的拨乱反正,我心服口服,因为他是完全从生态角度考虑问题的。人养羊,狼吃羊,于是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出发来看,人和狼就不共戴天。随着陈阵对草原蒙古人的了解,他逐渐地发现蒙古民族和汉民族对待狼的态度完全相反,在蒙古人那里,狼是他们的图腾。草原上有了狼,蒙古马才跑得快;有了狼,草原鼠的猖獗繁殖才得到控制;有了狼,成千上万的黄羊才不至于彻底毁坏草原,而一旦没了狼,草原便会陷入死一般的沉寂。蒙古人同样实行天葬,他们的遗体不是喂给鹰,而是喂给狼,狼吃了人尸,人就会跟随着狼升上腾格里(天)。姜戎给了读者一个蒙古人原始游牧的自然生态图景,在蒙古人的世界里,草原上的每一种生物都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天人合一,完美和谐。等到汉人成批地涌入蒙古草原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还原蒙古人和狼之间的生活方式,仅仅是姜戎小说的第一层表达,而通过对狼性的研究以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对比,进而找出汉文化积贫积弱的病灶,才是作者的真实目的。在姜戎看来,汉民族文化是羊性十足。羊性什么样的?一头狼钻进羊群,羊们都惊恐万分,紧紧地聚集在一起,狼挤在中间任意撕咬羊群,羊们都看着。狼性又是什么样的?狡猾,智慧,一旦选准了目标,集群攻击,不择手段,不惜牺牲生命,绝对不会做懦夫。
姜戎看准了温和敦厚的儒家文化羊性十足,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屡遭游牧民族侵略的历史,到了近代,又成了外国狼的盘中大餐。抗日战争,中国人光伪军就造了几百万,可是在狼文化里,哪里找得到伪军?匈奴和蒙古都崇拜狼图腾,阿提拉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成吉思汗更是拥有四海的大汗,西方人闻之色变。两下比照,姜戎给中国文化开出的药方便是强化狼性,弱化羊性,非此不足以救中国。

在列强的竞争之下,谈狼性是有道理的,不过姜戎把狼性发挥到了全球化时代的工业竞争以及太空竞争。如果从纯粹的现实主义角度考虑问题,中国再怎么狼性都不过分,世界列国间的竞争目前就是无序的,谁发达谁就能好日子,谁软弱谁就遭迫害,就好比各国都鼓足了劲儿地消费资源,没有人真正去关心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以及太平洋小岛国的即将消失。可是如果从理想主义的角度考虑问题,太狼性了是不是不好?当前全球各国之间没有硝烟的经济大战已经令地球不堪重负,大家都越发地狼性下去,终究还会是两败俱伤,没有赢家。我个人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者,狼性是要的,但是不能太过分,我对太空研究没有任何兴趣,也不抱任何好感,人类把地球糟蹋完了,居然又想方设法地祸害外星球,这样的狼性我们都还要坚持的话,人类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我多么希望各国都停止对外太空的探索,可惜这不过是小人物痴语般的一厢情愿。

《狼图腾》吸引我,还在于小说本身的原生态。陈进不过就是作者姜戎的化身而已,姜戎亲自体验过蒙古草原的野性生活,每一篇每一段都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和现场感,具有令人不得不相信的说服力。《狼图腾》的写法非常传统,和当代任何一位小说家作比较,姜戎的小说都不具备任何形式美方面的艺术创新,不过姜戎也赢在了这一点上,小说就是好好地去说事,一反小说界受学院派影响所带来的从书本到书本的、从想象到想象的高度贫血症,姜戎让我们又想起了那句老话,生活之树常青。
狼群围猎黄羊后又遭遇猎人围猎的宏伟场景,狼群围猎马群的残酷场景,蚊群围攻羊群的惨痛场景等等,《狼图腾》中那些人类文明进程中可能不会再重现的史诗化描绘,一旦过目,再永难忘记。陈进养的草原狼死于寒冬的最后一刻,万分惨烈,还是看得我动容落泪。狼宁可死去,也不会接受人类无休止的屈辱。“不自由,毋宁死”,这就是草原狼最终是要告诉人类的道理。
20世纪90年代末,姜戎再次踏上蒙古额仑草原,蒙古狼已经完全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由于过度放牧,草原严重沙化,现代化的铁蹄不但消灭了狼,也消灭了成吉思汗曾经纵横驰骋的蒙古大草原。

2008/6/27。

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