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哲人李小龙



(刘燕燕)推荐


烟波浩淼的美国西雅图西海岸,静静地安息着中国一代武术大师李小龙。红褐色的墓碑上方,镌刻着李小龙心爱的哲学格言: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下方是李小龙虔诚崇拜者的一句话:你的精神,永远引领我们追求人性的解放。

  李小龙的格言,是真正超常规的智者格言。是把握了终极真理后的从“相对到绝对”。是对自己的最终界定和无畏挑战。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自己——假令他想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首先面临的就是对自我的深刻了解。既要理解一般人性的普遍规律,又要明了自我的特殊气质天性。他其中最难的是对本我的认识——对自己能力限度的认识。

李小龙之能成为一代武学宗师,主要取决他不仅看到并承认客观环境对人的限制,又彻悟到自身能力与这种制约的终极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主客能量的转换。

常人的模式是,尽可能变有法为无法,变有限为无限(这必导致急功近利与投机邪恶),以便在短暂的人生中,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生物本能的最大满足——却不是人的内在本性的最大丰赡。李小龙的高明在于,他看出造物主“反者道之动”的造物诡计和逆动法则,尽可能先将个体自我的人性潜能充分发展,然后再与外界发生联系,进行“公正交换”。在向世界展现与奉献的同时,获得有关人性方面的最大丰足和福乐。

真实的李小龙能够走进者不多,对他们来说彼此的精神是不可抗拒地融合着。出于按奈不住的分享意愿,现将下面文章顺便摘录发布,让朋友们认识一个被忽视的哲人及他的有关思想。



任何伟大思想家的思想都与“翻译者”的观点有所出入,李小龙的武学思想也是这样。作为一个从搏击格斗中产生的哲学家,他的武学思想很少被“翻译者”所领会,甚至连其中的基本意义也很少有人体会得到。波士顿查里斯·E·图托出版公司出版《李小龙系列丛书》的目的即在于再现李小龙的创造性思想,给读者再现李小龙的真实思想,让他与读者“直接交流”,而不是断章取义或靠二手的翻译或重新收集整理。为此,我们认为《击打思想文摘》中的七卷,也许是最能阐述李小龙武学思想的精华和不朽的系列书卷。它包括八大部分、共有72篇文章和815句格言。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李小龙哲学思想的首次正式体现。

此书的标题取自李小龙的一句名言。他在读了克里希那穆提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自由》一书后,在读后感中谈到了“击打思想”。李小龙的哲学思想后来发展到“没什么要教给他人”的境界,他提倡:“每个人必须寻求真理,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这一主题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中。

李小龙最常见的教导方式是格言,说的都是个人的感想,表达自己对武学和生命的感悟,他的格言大大胜过了复杂的西方哲学思想,使读者一目了然。

在读李小龙的格言时,人们会感受到他的思维就如同音乐一样跳跃顿挫。读他的“击打思想”可以让人屏息,给我们带来一股清新空气,将过去的基本原理和认识论的沉重一扫而空。由于这些格言都是有感而发,内容并不深奥,正如李小龙在一句格言中所说的那样: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的动作可以停止,思想却永无止境……
李国豪曾说,他父亲的思想是不想成为另一头圣牛(不可批评的人或思想)——他想这会杀死许多圣牛。一些哲学院的学生和研究人员也曾对我说从某一方面看,李小龙的思想似始于弗里德里·尼采。尽管两者的关系还有待于研究,但两人的思想的确有惊人相似。尊重事实就是不带任何种族、文化、社会、性别或其他立场的偏见看待问题,因而许多伟人都从客观事实出发对事物进行评价,除了李小龙好以格言方式表达外,两人都反对创建“系统”(派别),在这一点他们非常一致。李小龙不创建体系有很大的哲学上的原因。

在纯哲学领域,体系的划分必须有假设或物质前提,不能含混。一些大思想家,如尼采指出:“从推理中他得出一个假设,并因此推论出体系,但他却不能来自他假设的体系内部,他不能想当然地“自我证明”,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武断的,应属于他假定的事物。”这也是与李小龙的观点一致,他阐述的甚至更详细,他说:“我以前讲过,事实的样式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你的事实与我的事实不同,首先开始时你认为这是事实,但后来你又发现了另一个事实,从而否定了前一个事实——但你离真相就更近了,也许我们发现更多的非事实时,我们就更接近事实。”考夫曼在解说尼采的观点时指出:信仰他的体系的最终真理的思想家无疑作了预先假定并比尼采本人愚蠢,因为他仅从一个确定的点来思考的,尼采认为这最道德败坏……没有一个体系可以展现全部真理,我们的使命就是要从全方位进行思考,不局限于任何体系中。

这与李小龙所说非常类似:不要把自己局限于一个方面,事物有许多面,但每个人不必把自己束缚于一个层面上,我们必须亲自去体会……一直处于学习的过程中。因而,“形式”(或体系)是束缚人的,你不能囿于其中,因为你是不断成长的。他想超越西方哲学对生活的高度局限和教条化倾向,该格言是李小龙抛弃教条主义,探索生命真义的工具。

李小龙不断向他本人和许多社会上假定的专家发出质疑——而不是直接揭露传统定位的不当之处。给读者一个确切的答案不是李小龙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他要用这些疑问让读者不得不面对自己、审视和反思。这才是李小龙所要告诉人们的。正如其本人所说:“在对比中新事物不断成长”。

李小龙坚定不移地相信哪怕是他还未知的答案和他曾否定过的东西。换言之,李小龙对生命的探索就是不断否定,李小龙的思想和答案只有当人们验证后才能体会到他的价值,这也是李小龙教育方法的成功之处,进入探索和质疑的过程,心中不存偏见,从实际出发不断修正自己——也就是“没有路找路”。李小龙认为,即使一种“法”最适于别人,也不意味着一定适与自己,有时它只能让你远离真理,不求甚解。

李小龙的教育主题就是“统一”、“和谐”。李小龙的学生都明白,他的功夫仅是他向人们表达精神的工具,正如李小龙自己所说:“这里没有太多如何防卫或进攻的内容,而是要让你学会如何表达自己……”,他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明白“功夫是表达人身体的艺术”,仅是一种表现工具,从功夫中人们可以学到更深的道理。李小龙使人们了解到功夫的真相。

最后,李小龙告戒人们:“不要把这本书奉为真理”。

“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联系的过程。必须打破与事实隔离的壳去寻找真相,寻找真相就是要直接与事实联系。因此,我既不盲从你,也不改变你,所以不要认定‘这就是这’,‘那就是那’。如果你从现在起开始亲自研究每一件事,我会更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