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欧洲绘画史》,德斯佩泽尔与福斯卡著,路曦等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书里没有给出此书在英国出版的年代,不过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从拜占廷到毕加索”,从内容看,成书时毕加索还没死,我估计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因为此书中说到的最晚近的作品是二十世纪50年代的作品。这本书和《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的写法完全不同,完全是干货,评论很简练,即使是到了最后的总结和展望,作者貌似也不想多说什么,它属于纯粹的历史学研究,非常客观。大概体例是除了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外,每一百年成一个章节,第一章说的是从考古发现到十四世纪,第六章和第七章都说的是十九世纪,第八章说的是二十世纪的绘画,每一章都按照欧洲不同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流这样大概的框架写的。
  通篇完全是画家和他们作品的罗列,间或说一两句当时和现在的评价,不管是画得好的还是画得不好的,一视同仁,而且评价很保守,从权威著作上的摘引或者用其他画家的评语,除了一些作者有明确反对当下评价的地方外,毫无作者自己的发挥,于是,通过这个对比也就显得作者自己拿出来的话是通过慎重考虑的,是有分量的,可以打动人的。嗯,这种写法很高明,而且也很好的体现出了作者的鉴赏修养和严肃精神。不过也因此使这本书内容非常繁琐,让人读起来吃力,尽管所有的画家和画派都给出了来龙去脉以及比较清晰的风格描述。
  这本书后面有很多附图,但没有几张画是文章里提到的。文章里说到哪幅画怎么怎么好,附图里没有,说到哪幅画不怎么地了,附图里倒是出现了;文章里说到的画家,附图里大部分没有,没说到的画家,附图里差不多占了十分之一。而且附图中画的顺序并不是严格按照文章中提到画家的顺序编排的,如果要参考画来看这本书的正文,就需要时常的翻来翻去。很奇怪作者为什么会这么编,好像添加附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跟读者找别扭的。同时书中说到的所有的名画都给出了收藏者或者收藏组织或者教堂的名称,不厌其烦,我毫不怀疑写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一定看到过那些画的真迹,而且他们貌似是在鼓动或者诱惑读者自己去周游世界,到巴黎或者罗马自己去亲眼看看。这种书让我看了别扭至极,从文字里只能约略感到这幅画挺不错,值得细看看,但也就仅止于文字,短小的十几个字,然后就是下一幅画或者下一个作家了。这本书里给出文字最多的好像是达·芬奇,给了他约三百字。哎,虽然看完了,我多少有些收获,而且也对欣赏绘画作品隐约摸到了一些门道,但回想起来,这肯定不是一个愉快的阅读经历。
  此书最后一章说到了现代绘画的发展,分了几个派别,并说明每个派别之间的关系,大多是我熟悉的,但不明就里的,这一章给我点明了不少地方。关于印象派绘画,我打算紧接下来还是看看《印象派画史》可能会了解得更多一些吧。最后作者预测了绘画发展可能的两个潮流,“一种是回到印象派,另一种则受装饰趣味的诱惑。”这倒是对欣赏现当代绘画艺术有些指导的。嗯,不过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现在,又出了不少美术理论,美术派别,我差不多是外行,面对咄咄逼人的美术家说教我一般都低头认罪。
  其实从这本书里的二十世纪美术史中已经能够看出来,一幅画中理论的部分已经是渐渐的大于给人看到的直观的部分了,现在的美术作品往往要附上一大堆美术家们在作品之外的说明才能让观众充分的体验到他的创作感情。也就是说,文学与美术越来越不可分了,不像古代的画,不用说三道四,你也能够看出“其然”来,现在除了一些象征主义或者后现代的作品外,如果没有导读,你能从那些画里看出什么来呢?如果一个美术家画完了一幅画,没留下只言片语,就暴死了,那他要不就是给世界留下了一个供人们瞎猜解闷儿的谜语,要不就是除了片刻的感官刺激外(或许连感官刺激都没有)什么都没留下来。人们在社会环境的迫使下疲惫无奈的创新创新创新,任何一个风格、题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发展就被奢侈浪费掉了,在虚空的基础上加速膨胀,薄弱的艺术导致艺术家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双重薄弱。问题是谁也不敢不创新,就连学院派的朋友们都要在毕业论文里表现创新,创新到自己恶心痛苦也不得个止。
  前几天一个高中生来我家做客,说他准备参加一次某某杯的科技论文比赛,他想搞一个化学题目。我问他这个比赛有什么要求么?他说就是要求创新,有创意。我问他你对化学了解多少?他说了一些高中的那些明显误人子弟的虚假的浅薄的逗你玩儿的小知识。我都替他着急,就这个还想创新?毫无基础的瞎胡闹么。如果是搞美术也还就算了,大不了就是画了一幅过几年自己看了也脸红害臊的小画儿,说不定还能得到某个“艺术鉴赏家”的美评而一夜成名;可这是搞化学,对化学屁也不懂就去蛮干创新,中毒了怎么办?爆炸了怎么办?科学实践不是拿来开玩笑的。
  当蕴含在古代艺术品中的那种艺术家的“性格、特点”被现代艺术家当作商品来追求的时候,人们仅仅去追求“性格、特点”这种孤零零干巴巴的可怜的东西,放弃了所有的本领和知识,挑起肉钩子去出卖自己的本能,而这势必会导致作品灵魂的重复和单调,虽然形式还貌似仍然不断丰富着。我看过不少次现代艺术展了,除了零星的有些小痛痒,大多是没什么意思,觉得作者下功夫不到家,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去扯淡。他们穷,穷得很活该;他们富,是一个概率问题,不是艺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