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古事记》,日本的安万侣著,周作人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这是止庵编的周作人译著《苦雨斋译丛》的第二辑里的头一本儿,从这本书的总序和跋里知道,这实际上是1963年的那本《古事记》的简体字再版。

目前我知道的《古事记》中译本好像只有这么一本儿,在这本书的跋里还提到了1990年12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还出了重译本古事记,说是周作人在1965年初重译而成的。我百度了一下,周作人在1966年81岁的时候被红卫兵虐待,1967年5月6日逝世,临终前说他的一生平平不足为道,只有晚年的翻译让他满意,不知道是否指的就是这个重译本。

我记得我是在大学时候从甘肃省图书馆买的这本书,当时觉得要看日本文学作品,这本书就不能不看。后来觉得只要看日本出产的文化产品,就不能不看《古事记》,否则肯定会有误解。嗯,随着我对日本文学的中译本看得越多越多,加上日本的电影、动画片看得越来越多,就越觉得看《古事记》是燃眉的事情。可是呢,我直到现在才看,我的想法总是要把盘子里最好吃的葡萄留到最后再吃。可现在等不到最后啦,《古事记》本来就应是最初的么。

几年前我看荻野真的漫画《孔雀王》,里面描述了日本的佛教、天津神、国津神等等故事,并放在大的宗教框架——后高野的密宗和藏传佛教——里一锅粥似的全部演绎出来了,还涉及到了其他传说,德川幕府的那段故事,同时还阐述了佛教与日本神道教之间的关系等等,故事很好看,思想很深刻。从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也就印在脑子了,有“天手力男”、“大国主命“、”天照大神“、”月读“、“伊藏诺尊“、”伊藏册尊“还有“素盏鸣尊”等等各种日本古老的神。后来我知道这是萨满教的一个特征,多神论。从那之后在看日本的作品,我心里就有数多了,知道作者是抱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进行叙述的了,也知道日本的读者会用什么感情来阅读了。这“有数”至少撑了有五年吧,那都是些近现代的作品,比较容易理解的,我下一步想看江户及更早的作品了,这时候仅仅用《孔雀王》貌似就不纯了,所以拿出了这本《古事记》仔细看。

由于有《孔雀王》的铺垫,这回看《古事记》基本是在处处兴奋的状态下看完的,很多事情很多人我明明知道我根本不知道,但仍旧像是遇到了故人。要说日本的软实力输出的确很让我佩服啊!

除了《古事记》还有一些日本的“物语”也是要看的,奈良、飞鸟、战国、江户等等时代的历史传说演义,知道得越多,对日本文学就理解得越到位。日本的神话与生活和政治联系得很紧密,生活中的琐碎物件,某个人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神话色彩了,没有什么十分宏大庄严的场面,就像周作人说的“天真、纤细、优美“,它不追求振聋发聩如雷贯耳,只求余韵长久。在本书里周作人写的“引言”以及注释里给出了《日本书纪》和《古事记》的对比,同样都是记载古代故事,《日本书纪》是按照汉体写的,《古事记》则是日本味儿的叙述,两种风格的对比一目了然。

周作人在翻译《古事记》时没有改变原文的句式,只是把某些音训的词换成了汉语的词了,如此的翻译反而能看出日文的原貌,味道也比较正宗,就是不太懂日文的我们在读日文时的那种感觉,在了解了那些假名都是什么意思之后,那种感觉就明朗化了。能够看出周作人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是很吃力的,虽然只是把汉字音训的词换成了汉语的词,他参考了不少日本学者对《古事记》的理解,很多地方众说不一,周作人选择本居宣长的解释版本,他认为本居的大部分解释比较靠谱一些。

《古事记》这本书很薄,加上周作人的注释才180多页。不过我觉得却特别厚,里面几乎所有的内容都被后人反复发挥了,而且从现当代的日本文学艺术作品里看,仍然被发挥着。因为我接触日本的文化产品较多了,所以会觉得这本儿书很厚吧。我看完了一遍之后,感到有些地方还没搞明白,就紧接着又看了第二遍,不过我觉得得看个四五遍才能把握住这本薄书的味道,才能理解这些故事里的种种隐喻。

天皇与神是什么关系呢?我看第二遍主要是为了理出一个脉络来。这脉络要说又太复杂了,简单的说是伊藏诺尊和伊藏册尊造日本八大洲,生诸岛,伊藏诺尊洗左眼生天照大神,洗右眼生月读,洗鼻子生素盏鸣尊,素盏鸣尊的后几代里有一个大国主命驱除其他后代后占领日本,素盏鸣尊的姐姐天照大神派尾羽张神和建御雷神下来平定日本国津神,大国主命让位,天照大神派迩迩艺命下界治理日本,迩迩艺命生火远理命,火远理命生天津日高日子波限建鹈葺草葺不合命,这一大堆字儿命生了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嗯,在看《孔雀王》里提到了天津神打败了国津神,从这里看天津神和国津神都是伊藏诺尊洗脸洗下来黄泉之垢,天照大神代表天津神,素盏鸣尊代表国津神。不过,从其他一些日本小说里看,貌似天津神指的是佛教通过宗教战争传到日本后以大日如来、摩利支天、不动明王等等诸神,国津神则指的是《古事记》里提到的诸神。我感觉《古事记》的记载更可信一些,虽然都是神话传说,但《古事记》是根儿,是它首先提出来天津和国津之别的。

在看与日本侵华史有关的一些资料的时候,比如说《东史郎日记》,当时我在读后感里说我感觉日本人都在把自己当作孩子,孩子是怎么样儿,他们就会去怎么样,只有天皇是一家的家长。现在看《古事记》发现我的这个想法是有错误的,天皇也是孩子般的,日本人的祖先都是孩子般的,从《古事记》一开始描写诸多神的诞生开始,就是孩子气。孩子气的歌谣,孩子气的战斗,孩子气的婚配,孩子气的政治。或许是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上,这种老气横秋且庄严国土的状态,来看日本的传说,就会感到有孩子气吧。

从日本史里能够看出来日本那边儿也是战乱不断的,不过顶多是曹操的手段,挟天子以令诸侯,天皇始终没倒。再看中国历史,换朝代就是换天子。“天神”在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里只被当成一种借口了,皇帝不能叫做天子,顶多说是被天神眷顾的人,就像《西游记》里对唐太宗的描述那样。中国从一开始禅让的时候,就已经不再信天了,总体来说是唯物的,是务实的。至于中国的诸多神其本身也是人,神治最终的实践是人治。日本的天皇明说了就是天神的后代,而且还有《古事记》为证,所以政教合一,一直是神治,虽然实际上是人治,《古事记》里记载皇子皇孙争权夺势的故事不少。我感觉这是造成中日两国虽然自古有文化交流,但人民性格、思维方式上有巨大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吧。上次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儿《中国远古史》,可惜没买,其实我也很想看看中国古代的根儿是什么样子的,不过当时觉得没必要,因为这么多次朝代更替异族入侵,即使找到了根儿,也不再是现在的中国人的根儿了,不如看《中国民族迁移史》更有用些。

看一些宗教经典比较有利于理解世界上很多文化现象,比如说看《古兰经》后再看阿拉伯的著作,看《圣经》之后再看欧美的著作,看四书五经能够理解很多中国的故事,看《我的奋斗》能够理解纳粹,看《古事记》也是为了理解日本。不过貌似光看《圣经》也不能解决什么事儿,像维罗尼卡、裹尸布什么的很多,我也不知道其语出何典。

还有就是《古事记》是日本第一本儿书,当时还没有日本字,这让我这个很久前就不是文盲的人反而有了遐想:在一个历史悠久的但没有文字的国度,他们说话和倾听的时候,人们头脑里不会显出相应的字形,甚至没有字音的概念,因为没有文字,语法很难定形,方言就跟外语一样,从发音到语法都不一样,即使有统一个规定也需要传播和流传啊,这时候会有多少讹误发生呢?比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还要不可理喻,先秦的中国虽然方言林立吧,但终归有较统一的文字,有文字就方便统一语法。就算没有文字的时候,中国还有八卦,总归思考是有本可依的,而日本当时的交流和思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倒真是匪夷所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