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關於民族主義的正確論述
http://www.zhongguosixiang.com/thread-14500-1-1.html
作者: 華一 【网络转载】

联系方式: 南国暖阳:http://3843377.blog.hexun.com/30193819_d.html
本帖最后由 華一 于 2009-5-12 16:46 编辑


孫文關於民族主義的正確論述

作者:華一



在中国大陆,当人们谈及这个主义、那个思想之时,我们很难听到有人谈及三民主义。特别是1949年以来的这几十年中,三民主义理论被打入冷宫,从此于时代变迁中几近失传,绝少有人提及。而今,当人们再度走入三民主义思想宝库,则有恍若隔世之感。于是有人便说:“三民主义过时了”。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加强,三民主义便跟随国、亲、新三党登陆,又得宜于互联网兴起,国父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再度复活,重光华夏,为我中华民族回归又一瑰宝,实在是民族之幸,国家之幸,人民之幸。

然而,三民主义思想博大精深,所涉及的知识面犹为广泛。因此,要真正把握住三民主义精髓,学会对三民主义原理的运用,达到精于学而长于行,还需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为使大家对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理论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我们以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作为切入点,来探讨一下“民族主义”理论的精要之所在,从而真正地认识三民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和卓尔不凡。

我们知道,自国父孙中山先生创立三民主义学说以来,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理论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过程中,曾显示出无比的正确性和实效性,首开先河地、极大地指导了我国自国民革命以来的民族解放运动。但是,随着国民革命运动在日寇和G产暴力革命双重打击下,终因历史变迁的诡谲,而失于正当的传播和发扬。在几十年的埋没下,人民对于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解,便随之丢失。在大陆的反宣传中,一般地传播出这样一种狭隘的观点,即随着外族侵略和压迫的消失,民族独立问题己经解决,民族主义思想也就“过时”了,对当今中国的民族问题就不再具有指导意义了。这种论调的流行,极大地歪曲了民族主义思想的统范意义,极大地毒害了人们对三民主义的信仰,同时,对三民主义理论的完整性,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其居心显然是叵测而恶毒的。

那么,作为三民主义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的民族主义,究竞有没有“过时”呢?民族主义理论对我们当今社会的民族问题又有哪些指导意义呢?民族主义理论究竞包含了哪些重要理念呢?下面我们就此来分析一下,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精要所在,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实质。

首先,民族主义理论提出了“国族主义”这个概念。所谓国族主义,是区别于宗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

国族主义其实际的含义,是指一个国家的各族人民繁衍生息于同一疆域的同一国家,从而因其宗祖国之认同,长期共存,互为依存,共同守护其生息之地。这就好比一个村落里生活着几个不同姓氏的家族,尽管血统不同,或风俗习惯迥异,但却共同认同同一生息之地。所以,国族主义是有疆域界定之意义的。一但失却这个疆域界定,民族之消亡的可能性极大。例如犹太人,若不是重建了以色列国,则难以不被世界其他民族同化而致于最终消亡的命运(当然,犹太人以其自己强大的宗教力量,维系了本民族的特性,但以色列国的建立,无疑对犹太种族的延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许多美洲印弟安部族的消亡,则正因为失国所致。宗族虽有巨大的血缘纽带相连,终因固定疆域难以界定,一但出现变迁,便易消于无形。狭隘民族主义则不能容纳他族的存在,往往与他民族、种族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与斗争,从而损毁自我,也是难以长久(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要着重分析)。试问:无论哪一种所谓的民族主义,一但失却了国之界定,这样的民族主义还有意义吗?

其二、国族主义是抵御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最好武器。

有了国家,有了认同这个国家的各族人民,便有了抵御外来压迫的动力和力量源泉。当然,也有了向外扩张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也俱有上述能力。然而,由于世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发展己突破了民族为单元的狭隘民族主义的观念和限制,即便英伦三岛,也溶入了多个民族的存在。所以,国族主义是多民族共存的民族主义。这里讲到的“共存”的概念很重要。假如不是如此,而是这个国家内的各民族之间不断地斗争,这个国家便会因此而走向衰亡。蒙元王朝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强大国家,但没能很好解决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而是施行民族压迫政策,终于导致政权的倾覆和国家的分裂。这是国家“政治力”的直接后果,由这个民族压迫政策而建立起来的专制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能平衡各民族、各社会阶层和广大人民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终于在朱元璋领导的汉民族的解放斗争中,倾刻倒覆了大元的统治,致使国家分崩离析(下面我们还会谈到)。

其三、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不仅是民族解放与独立问题,更加强调其民族的平等与自由。

何为平等、自由?国父孙中山先生在谈到三民主义之意义时强调:“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体会到,平等、自由原则,是贯穿整个三民主义理论中的精髓。我们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理论支柱,是为了撑起一座自由、平等、均富之大厦而建立起来的。因此,民族主义不能在脱离了这个根本的前提之下,割裂为国家主义或单纯的民族问题。我们在这里之所以这么说,这是因为民族解放也好,民族独立也好,其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解决民族平等、自由的问题。民族解放是基于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的斗争;民族独立是基于被压迫民族被剥夺政治经、济权力,争取自决权力的斗争。我们在此仍以蒙元为例:在元朝统治下,虽建立了一个貌似强大的东方帝国,但其落后的统治方式和社会制度,使其各被压迫民族(特别是汉族)的生存权力和社会地位受到严重的压制,人民对这个政权产生极度的不满,对这个由武力、暴制建立的国家极不认同。由于社会政治力造成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导致国家动乱,从而致使蒙元政权的消亡,国家也便分疆裂土,从此大元国家倒覆,明朝取而代之。可见,平等、自由原则在三民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性。因此,社会政治力的公平、公正,也是民族主义所要达到的目的。

其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社会制度认同以及宗教、文化习俗认同,是民族主义的宗旨。

如果我们在谈到民族主义之时,仅仅把它理解为民族解放或民族独立,而不去好好理解所谓解放、独立的根本,便是要达到“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社会制度认同”的目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问题要分作四个方面来看。

(一)、国家认同。大家想想,我们的民族独立、解放,不就是要建立一个我们大家认同的、自主的、平等的国家吗?如果大家流血牺牲建立起一个异已的、不平等的、不自由的国家,这个国家不被各族人民所认同,那么,动乱便会如影随形,无休无止。东西德国人民虽各自建国,西德人民认同自己的西德国,东德人民却不认同自已的东德国,最后是东德人民抛弃了自已不认同的国家,投奔西德,从而建立了东西德国人民共同认同的新国家。假如你认为这是特例,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前苏联便是活例,反证了人民不认同苏联,从而导政前苏联的解体。这便是民族主义的国家认同之意义。

(二)、各民族间的相互认同,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东西德统一过程中,民族认同同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前苏联却恰恰走向反面,显示出民族认同的反作用的一面。这一正一反两个活例,不能说明问题吗?国父孙中山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例举了一个清朝时期的“哥老会”的例子,用以证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理念。这个例子,讲的是明朝遗族的汉民族反抗统治者女真族的斗争。是因女贞族灭了大明朝建立了大清,从而造成了民族矛盾的尖锐对立。其实,大清朝统治下,人民当时的生活水平也并不比明末差,而许多方面较之明末好了很多。但为何“哥老会”还要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呢?这便是民族矛盾造成的不认同啊!即便是本民族内,有时也会有不认同出现,由于地域政治、宗教、风俗等的割裂,也会造成巨大矛盾,甚至导致战争。比如当今的阿拉伯诸国便有此状态;再比如台湾海峡两岸。

(三)、社会制度的认同。在民族矛盾的诸多因素中,社会制度的认同(即国父讲到的“政治力”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是造成民族矛盾或国家动乱的主要动因。这个问题又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来谈:

(1)、“政治力”(社会制度)是造成各民族之间矛盾的主要动因之一。这里我们仍以蒙元为例,更能清楚这个“政治力”对民族主义的影响。我们看到,大元朝的统治下,在全国推行民族等级制度,蒙元为最高等级,占据统治地位,汉族为最低等级,受压迫最深。其他民族各为阶级。这样一来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到后来地位低下的民族在不堪压迫之时,奋然揭竿而起,从而推翻了蒙元统治。所以说,“政治力”(社会制度)是造成各民族之间矛盾的主要动因之一。

(2) “政治力”(社会制度)是造成国家动乱的主要动因之一。我们知道,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的民族主义运动所要达到的目的,除反抗外来侵略以外,另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要打倒封建专制社会,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反抗外族侵略和压迫于当时是一紧迫任务,而狭隘民族主义者只能一只眼地看到民族独立解放的眼前得失,看不见另一种压迫阻碍社会进步,伤害国计民生,致使国衰民弱,民族矛盾激化,外族乘虚而入,这便是社会制度不公引发。大清之末,便是如此。究其根本原因,却恰恰是后者造成。清末虽有光绪帝百日维新之改制,却没能根本触动封建专制的基础,变法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发生。这便是政治力(社会制度)对民族主义之渗透。而这时的民族主义所涵盖的范畴,大大超越了这个民族或那个民族的狭小范围,而是全民族对国家和社会制度认同的范畴了。虽然在此之前,大清朝为使本民族(女真)溶入到各民族中去,经历朝历代的努力,极大地化解了与各民族(特别是汉族)之间的矛盾,但终因专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致使全民族(包括底层的女贞族人)集体的反抗。这时的民族主义,便是孙中山先生谈到的“国族主义”了,是整个中华民族解放自己,拯救自己的救亡主义了,也是推翻旧制,建立共和,发奋图强之主义了。而国家(即政权)在这场民族主义的运动中,走向了全民族的反面。这个民族主义的直接目的,比起狭隘的民族主义之超越,已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了。孙中山先生在谈到之于民族兴亡的几大因素时指出:“一种是政治力,一种是经济力。这两种力关係于民族兴亡,比较天然力还要大”。可见,建立一种各民族人民共同认同的社会制度(即“政治力”),是何等的重要。

(3)、宗教、文化、习俗认同。这一个问题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各民族体认和同化于一种宗教、文化和习俗;一是各民族各自保有自己的宗教、文化、和习俗,但互相尊重和地位平等。前一种为比较理想和易于使社会保持稳态,而后一种则需社会公正来使之衡态。那么,这样说来,是不是可以为了达到前一种之“稳态”,用政治力(包括战争)来消灭后一种的难度极大的“衡态”呢?不可,因为三民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和一切社会不公的,而当你试图用政治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之时,便己经是在破坏其“衡态”的同时,也破坏着自身的 “稳态”。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国,便有这样的宗教危机。而无论从历史上或当今世界,都可以找出许多实例来证实。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原则,是解决宗教、文化习俗问题的唯一办法。而要达到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原则的建立,还必须有一个良制的社会的建立,道德的建立等。这也是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中,最为重要的理念和原则立场,是不能把它割裂了去的。

总结:

本文说到这里,我想,我们关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的认识,基本可以作如下概述了: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是之于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国族主义;是之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宗教、文化、道德、风俗认同的国族主义;是之于民族平等、自由、衡态(即和谐)之公民社会之良制的国族主义。这样一个民族主义,是我中华民族求得独立、平等、自由、发展和崛起的大国族主义。而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则与之对应地成为三民主义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那些持有“民族主义过时”论者,不是因为还不懂得三民主义的精神实质,便是有意要割裂三民主义理论,以达到最终否定三民主义的目的。而另外有人横加指责国族主义是“大汉族主义”,我想这种人在国民革命时期便有,而当时这种人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来与民主的国民革命运动缠斗的卫道士一类。而今人如是说,却又是为何?是根本不懂得民族主义理论而人云亦云?那么尚可原谅。倘若不是,其立场终令人生疑。还有的人更是如此荒唐,把“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国家主义”、“民主道路”等等的概念,一会儿混为一谈,一会儿又拆离开来,一会儿杂揉到一起,一会儿又对立起来,越捣越烂,越搅越浑,越炒越糊,到了最后连自己也弄不明白自己在做饼还是在做粥?!而那些显然包藏祸心的即得利者,正在制造这样一种混乱,用以歪曲、拆解、否定和埋没三民主义的光辉理论,以达到推行他们那种功利主义的、垄断专制的目的。

三民主义“过时”了吗?我们的民族独立实现以后,我们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宗教、文化、道德、风俗认同”达到了吗?我们建成了“民族平等、自由、衡态(即和谐)之公民社会之良制”了吗?我们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主共和完成了吗?当我们面对台海问题束手无策之时,当西藏高原响起令人惊悚的枪声之时,当西北疆隐隐东突份子魅影浮动之时,当大中华民族百废待兴、在世界进步大潮的巨大冲击下还在踟躇徘徊、面临抉择之时,难道我们还要在摸索中去探知黑夜还有多长?还不挚起我们手边的这盏明灯,把我们的民族引向光明?!而这盏不灭的明灯,正是我们丢失了多年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政啊!是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耗其毕生精力,为我们中华儿女存留下来的一件宝贵的民族瑰宝啊!在此国父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之际,我谨以此文,表达我之崇敬和忠信之心――献于国父孙中山先生曾经为之呕肝沥胆,鞠躬尽瘁之地――中国!以示对国父之效法,对祖国之热爱,对人民之赤诚!但我之拙陋和微薄,却常使我羞愧不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华一

中华民国九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西元2006.11.14)
2006.11.15再次修正

原文载自《黃花崗雜誌》第二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