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ely Planet《四川和重庆》导读
fuge @ 2010-12-09 16:05


1.赋格。
  481页,我在那里。“1992年7月,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赋格决定利用暑假时间到尼泊尔、西藏旅行。出发前,他借到一本Lonely Planet《尼泊尔》分册带在路上参考,那是他第一次接触Lonely Planet指南。此后十几年里,他始终在路上旅行。身为不可救药的漫游癖患者,他偏爱热带岛屿、窄轨火车和混乱喧闹的港口城市;作为一个文字癖患者,他的随笔文集《上海不插电》和游记《无酒精旅行》里处处可见一个独行者的足迹。为了本书的调查和写作,他在一年内三次前往四川和重庆,所写材料散见于书中各章节。”

2.本土作家。
  撰写这本书的“历史”部分的是在成都生活的重庆人冉云飞。卓越网可以看到开头几页:
http://www.amazon.cn/gp/reader/B004EHZB7W/ref=sib_dp_pt#reader-link 不过,更好看的还在后面,大历史里有小历史,比如53页讲到客家人18~19世纪入川种植红薯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比如提到1958年《四川日报》上一篇题目叫做《用炒回锅肉的办法炼铁》的文章来佐证四川“三年大饥荒”时间超过三年的观点。“四川在这三年大饥荒中饿死了1250万人。时任宣传部长明朗的回忆、学者曹树基和杨继绳的研究、1962年《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兼机关党委书记萧风的调查,结果都与这数字相仿。这是个令人惊骇的数字,远远排在河南、安徽、甘肃之前,成为全国之冠。”

3.当下。
  57页讲到了重庆2007年的“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和成都2009年市民自焚抗拒暴力拆迁事件,另一位在成都生活的重庆作者范晓在82~83页讲到四川和重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年水电开发带来的破坏。很多地方涉及2008年5·12川震,146~147页更用跨页篇幅探讨地震的方方面面,包括对NGO的介绍和讨论去灾区旅游是否道德的问题,也给读者一些参与灾区重建的推荐。虽然这只是一本旅行指南,我们希望它在“旅行”的范畴内多承载一些东西。

4.主流/边缘。
  70页的小文章《T-Pop》是作者尼佬实地考察康藏本土流行音乐现状后写的,这篇文字告诉我们韩红和《青藏高原》以外的一些事情。北京和拉萨,拉萨和康区,康区和成都,谁主流谁边缘,文化在哪里、被谁制造以及在哪里、被谁消费,很有趣。

5.实话实说。
  85页“饮食”部分不是一味赞美川菜的美味,也警醒读者“地沟油”的可怕:“不少餐厅的很多所谓‘炒菜’,其实主料在炒之前油炸过,这样可以节省烹饪时间并增加所谓更香的口感。如此广泛地用油,便给了不法商人可乘之机,从变质食品提炼而来的‘地沟油’就此产生,且使用比例绝不算少。成都官方的调查显示,这个城市有10家非常知名的火锅店使用地沟油,这足以说明地沟油已经成了火锅业者的一个潜规则。是否要铤而走险继续品尝这个“美味”,全看你了。说实在的,我们无法给你指出什么火锅店可能使用好油,因为最贵的那一家也用坏油。唯一的建议大概是——不点多油的菜。”

6.潮点。
  总不能老是让那些闷气的、老一套的“景点”霸占旅行指南的篇幅,本书着力把近几年受旅行者关注但还没来得及登上旅行书的一些好地方推到前台。比如郫县的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聚落、犍为县的蒸汽小火车。当代艺术,民间收藏,工业文明遗产,这些较“新”的旅游点应该进入旅行书的视野。

7.当地人的声音。
  不只是写作者在发声,也请当地人发声,对他们的家乡(或第二故乡)评头论足。比如120页宁二(鸣谢!)写的成都人老陈语录事迹,再比如240页谌娉婷(鸣谢!)采访的重庆“棒棒军”:
  问:为什么只有重庆有棒棒军这个职业?以后会消失吗?
  答:重庆是个山城,路势不平整,很多地方车子都去不了,所以做很多事情都需要棒棒来做。肯定不会……

8.当地人的选择。
  126页成都著名“苍蝇馆子”推荐名单,是作者姜珊调查后写的行家之选,易晓春(鸣谢!)亦有贡献。

9.地图。
  八十几幅地图,绘制每一幅都很费工夫(特别鸣谢:制图师李小棠)。比如170页嘉阳小火车线路图,我老人家在铁路沿线实地采集的数据已经得来不易,再经制图师之手变成现在这张不到半个巴掌大的地图,更是不容易。据我所知,无论北京、成都的地图出版社还是铁路部门的正式出版物上都没有这条铁路的线路图。

10.态度。
  188页,作者银翘写的“高价门票,你对风景做了什么”,也是我还有很多人想说的。中国旅游景点门票价格之高而且越来越高,确实到了病态、变态、叫人发指的程度。“动辄150、200元的高昂门票是凭什么制定出来的?……中国景点的门票究竟有没有上限?很多旅行者认为,公共土地上的美丽风景不应该越来越变成少数人的特权,门票价格也不该完全交由市场决定。”

  “看点”当然不止这些,暂且就说这么多了。Lonely Planet指南不是坐在电脑前拼拼凑凑能写出来的,三位主要作者银翘、姜珊、尼佬在四川和重庆工作了很多天,做记录、画地图、赶班车、住旅馆,不当行动派就做不出这本将近五百页的书。

  继续鸣谢:
  谢丁——P445有关三峡“红绿灯”的小文章,抱歉被删短了;
  傅寒——提供了N多很棒的信息、线索,还帮忙做了两个“当地人的声音”采访;
  Tin——身体力行,又走又写又画,P121~122的“成都步行游览图”;
  蔡为和唐郑亮——“当地人的声音”和P395的《吃江鱼,请三思》;
  王恺——P146~147及P230有关地震和公益的文字;
  吉波——P205有关尕海的文字;
  石光华——P125的小文章《天堂的厨房是成都》(注:石老师的《我的川菜生活》一书也值得买来看看)。
  …………

  中国发展太快了,书出来的时候可能有的信息已经过时,门票涨价,餐馆倒闭,旅店被拆掉,对这些,读者会体谅的。但愿变化不太离谱就好。读的时候,若能发现一些让你会心的东西,就更好。

  五十几块钱,网购八折,两三杯咖啡的钱,买去吧,同学们!别找我要赠书。挑出错误、毛病可以告诉我,一两年后做更新版时会改进。

====

赋格又出新书了,贺喜一番!这本好象太厚了一些,记得以前一本云南,好象他也是
主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