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ebnet.net/gudian/conductor/pp27.htm

  鲁道夫·肯培专集



CD 1

勃拉姆斯:悲剧序曲(1)

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2)

CD 2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3)

沃尔夫:意大利小夜曲(4)

拉威尔:《达夫尼与克洛埃》第二组曲(5)

约翰·施特劳斯:轻盈的气质(快速波尔卡)(6)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1)、慕尼黑爱乐乐团(2、4、5)、皇家爱乐乐团(3)、维也纳爱乐乐团(6)

指挥:鲁道夫·肯培

录音地点:柏林格鲁内瓦尔德教堂(1)、慕尼黑赫尔库勒斯大厅(2、4、5)、布拉格斯美塔纳大厅(3)、维也纳音乐协会大厅(6)

录音时间:1960年1月19日至23日(1)、1972年11月25日(2)、1974年5月22日(3)、1971年6月17日(4)、1974年12月10日(5)、1960年12月21日至22日(6)。(2、4、5)是录音室录音,(3)是现场演奏录音。(2、4、5)的录音是首次发行。

编号:EMI CLASSICS IMG ARTISTS 5 75950 2

鲁道夫·肯培在英国是一位极受欢迎的人物,在那儿,他不仅两次被授予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指挥权,并且还被皇家爱乐乐团选为比切姆的接班人(这一选择受到比切姆本人的认可)。然而有一些神秘的是,在肯培指挥生涯的尾声,他却转向指挥BBC交响乐团。在欧洲大陆,肯培从一系列指挥歌剧的职位起步,进而荣任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和慕尼黑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并经常作为客席指挥与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合作。他也曾指挥过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但我觉得美国听众仍然主要是从唱片中了解他的。

我得说我唯一曾参加过的一场由肯培指挥的音乐会并未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在学生时代买的一些由他指挥的唱片也未能给我什么感悟,因此我对他的名声有那么一丝怀疑。另一点疑问是,尽管皇家爱乐乐团喜欢这位指挥,并且在他的棒下表现不错(就像本唱片中的这个录音),但他的确不能算是一个管弦乐队大师。在他领导期间,皇家爱乐可以说是在伦敦四大交响乐团中最不为人重视的(这种局面直到多拉蒂接手后才有所改观);而苏黎世和慕尼黑的乐团也并未因他而越升至世界级乐团(不过在这套唱片中,后者演奏的3个曲目是无懈可击的)。

在撰写这一系列唱片中范·拜农那一辑的评论时,我曾指出编集者应有责任提供这样的证明,就是他们选择的录音材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伟大指挥家”。就范·拜农而言,我觉得他们并未能做出这样的证明。但在这套唱片里,我很高兴地说,这一证明是极其明显的。

“执著”是一个经常用来描述肯培的词语,但有时这个词也能被用作音乐演释上有气无力、结构松散的委婉语。然而请听一下本唱片开篇的《悲剧序曲》一开始那具有戏剧性的威力——毫无有气无力之感,并且其后的对比性材料也被处理得带有一种优雅的柔和。此外,尽管肯培对这部作品的处理相比其他指挥家更加强调一种对比的效果,但整个结构保持得相当稳固。

如果说勃拉姆斯作品的演绎是巧妙的,那这里布鲁克纳的这部交响曲则被处理得更为出色。这是一个思路清晰的演奏版本,它基于宽广的速度和透明的织体(乐团的音色始终充满着清澈透明的美感)。虽未有明显的亮点,但这也使得整部作品能够以只有很少的指挥家才能达到的自然的境界展现出来。每个新的乐段似乎都像是从寂静中开始,在寂静中结束。除了谐谑曲开始处有些摇摆不定外,整个乐团的演奏都是无懈可击的,因此这个版本完全能与克伦姆佩雷尔、伯姆和卡拉扬的示范级版本相媲美。

演奏和录音同样出色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则更具争议,因为它的慢乐章被拖到了17分28秒之长(克伦姆佩雷尔1955年的版本只用了14分43秒)。除了一些热情迸发的高潮外,整个演奏是相当柔和、流畅的,而并非是强劲、有力的。再一次地,清晰的织体和一些细节极其丰富的乐句处理使人们能欣赏到一些非同寻常的场景。在一些瞬间肯培为我们带来的全新的理解,这样一部为人熟知的作品的演绎中有多少是像这样具有创新的呢?但我不想让人们觉得这一演奏只是一些精妙瞬间的集合,实际上由于肯培指挥风格的流畅感,所有这些瞬间都衔接得很完美。我并非是要摒弃我的收藏中所有更传统、更为铿锵强劲的版本,但这个“英雄”交响曲的录音对那些还有时间“走走瞧瞧”的听客们则绝对是值得珍藏的。

《意大利小夜曲》又是一个相当完美的演绎。相同的作品还出现在这一系列唱片中博尔特的那一辑中,在那里正是该曲的演奏我给了一些保留意见,认为过分紧迫。然而非常奇怪,尽管肯培指挥该曲时的基本速度比博尔特更快,但由于肯培在过渡的段落里施以了一些灵活性,使整首曲子的总演奏时间反倒比博尔特长了近1分钟。这里,没有丝毫的匆忙之感,一切都充满了精致、轻松而温情的魅力。我觉得我从来没有像这样津津有味地听过这首曲子。

本唱片中收录的拉威尔作品的录音使人意识到肯培的保留曲目不仅仅局限于那些他最常被要求录制的德奥古典作曲家的作品。相不相信,肯培在其职业生涯中指挥的最多的歌剧竟是《卡门》?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也知道他还是一个演绎威尔第歌剧的专家。在肯培去世时,DECCA公司已和他签约请他录制肖斯塔科维奇的所有15部交响曲,假如他并未那么早过世,他会成为前苏联以外的第一个录制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的指挥家(伯纳德·海丁克后来获得了这一荣誉)。1962年,肯培在布拉德福音乐节上指挥了戴留斯的作品,并且他对这位作曲家作品的处理获得了广泛的称赞。我认为从这套唱片收录的这一拉威尔作品的录音就可推断他应该是一位很好的戴留斯音乐的演释者,因为这个《达夫尼与克洛埃》第二组曲的录音充满了令人舒畅的轻松和温暖的特质,“日出”一段不紧不慢地展现开,尽管也许缺乏许多法国音乐应具有张力。而“群舞”一段则真正揭示出肯培在他认为需要的时候也会展示出活力和能量。

我曾在别的地方批评过这一系列的唱片特爱塞一些轻量级的作品来补白,因为这些作品无法展现那些指挥家的真正实力。然而,当你发现唱片中有那么一首将典雅和精致的气质融合在幽默和欢快中的施特劳斯波尔卡时——就像这套唱片——那就是另一码事儿了,因为这正有助于为我们完成这一肯培的音乐肖像。

总之,这一专辑似乎可以算是这一系列唱片中的亮点之一了。如果你对肯培的指挥风格不甚了解,或者你对他崇高的地位有所怀疑,那这里所展现的这些音乐明证是无可争议的,并且很有可能会让你想去进一步地了解这位指挥家。而如果你已经是该指挥家坚定的崇拜者,那这套唱片里也有一些首次发行的重要录音在等着你。

克里斯多弗·豪威尔/朱墨青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