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峰·

危如累卵——忻口大战前的山西战场形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开始。

北平和天津失陷之后,华北日军沿津埔、平汉和平绥三路向华北地区进攻。华北日军以”一个月内占领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为目标,分几路精锐部队向山西推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上将仓促率军应战,8月初,阎上将奉命急调晋绥军入援河北,在南口驰援第13军汤恩伯部和日军大战,南口失守后,退回山西。8月底,急令手下爱将61军军长李服膺将军率部在天镇和阳高一线阻敌,然后企图调集重兵至大同一线布置大同会战。但未等阎锡山上将把兵力调到大同,李服膺将军的61军7个团就失守了塞外重镇要塞阳高和天镇。更为严重的是另一路精锐日军从河北蔚县入晋,包抄晋绥军。情况危急,阎锡山上将放弃大同会战计划,急令晋绥军撤退到内长城平型关一线,以8万兵力和日军阪桓第5师团与关东军察合尔兵团在内长城平型关一线血战10多日,歼灭日军上万人。但在9月28日,北路日军攻破内长城雁北茹越口,断平型关晋绥军守军后路,9月30日,阎锡山上将不得不下令晋绥军各部撤退,以图在忻口一线收集部队,组织忻口会战。这时平汉路之敌也正向山西娘子关方向逼进,几路日军气势汹汹,锋芒毕露指向山西。

为什么日军在开战之初就对山西战场这样重视呢?这要从山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重要军事地位说起。

山西处于华北平原的西侧,位于中国的中部,按现在时下东西南北的概念,属于不东不西。全省图形呈平行四边形。因位于太行山之西,故名山西,从西周到春秋的8百多年里为晋地,故省名简称为晋。又因西面以黄河和陕西为界,因而历史上也又叫河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要地,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发源地。传说中国上古三贤中的尧舜,都城分别为山西的临汾和永济。今日中国现存辽金以前千年以上的古建筑物,晋省就占有70%以上。人们有歌谣说:

要看中国的”外国”,到港澳台湾;
要看中国的将来,去深圳上海;
要看中国的今天,去北京;
要看中国的过去2千年,到西安;
要看5千年中国,到山西。

西厢记评话中的主人公张生张君瑞在山西晋南永济县普救寺旁的黄河边上唱道:

九曲风涛何处险?
正是此地偏;
带齐梁,
分秦晋,
隘幽燕。

山西南面有中条山,以黄河和河南省为界。北面是巍巍恒山,内外长城依山而建,以为北面屏障,东面是太行山,西面有吕梁山。全省境内群山和大河怀抱其中的是肥沃的太原盆地和晋南平原,四面关山控制,古有36关、72口,合108关口之说,自古素有”表里河山”的称誉。

说到这里,在我们详细交代山西的军事地理位置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山西”表里河山”的文化和历史传统,这样可能对了解本文的忻口会战及其背景会有帮助。山西”表里河山”的文化,概括起来,就是自成体系不走极端修养生息爱土守家。追溯起来,山西的这种文化传统渊远流长,早在周朝初年,周成王把其弟弟叔虞封到这里为唐国,后来唐叔虞之子改名为晋国。这也就是后来山西被称为晋,而李渊父子从晋阳立国而称为唐朝的由来。话说唐叔虞就封之后,才发现一河之隔的河东和河对面的情形大不相同,子民既不全是周朝臣民,也不全是商朝遗民,而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北面而来的各族人民,他们并不在乎是周朝还是商朝的礼节,而是世世代代在这里休养生息,唐叔虞及其以后晋国的国君也就因势利导,既在表面上服从周天子的领导,在实际上又尊重各族的习惯,令其自行其事。再加上山西的自然地理环境,这样就形成了山西””表里河山”,自成体系的传统。这一点,从晋侯墓的出土,就可以看出区别来。晋侯墓虽然在大的方面按照周朝礼制,但具体细节却完全自成体系,和其他中原诸侯完全尊从周朝礼制的情形完全不同,说起实事求是,把理论指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甚至抱着泥块或石头过河等,在山西早已经不是新鲜事情了。

表里河山的山西,不仅作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动乱和灾难中,能够幸免于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重生作出了贡献。就中国历史来说,但凡大的灾难性的主意,一般都出自中央朝廷,不是皇帝本人,就是亲信近臣中枢掌权之人,这样往往执行最力的地方也就灾难越重,而”表里河山”的山西则往往受害较轻。综观中国历史,大的农民起事和暴动未在山西发生,就和这有很大关系。今日人们流传”要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谚语,说的就是,元末明初,天下大乱大灾,各省人口急剧减少,只有山西相对平安人口稠密,因而在明朝初年,朝廷下令从山西移民各省,移民们离开山西时,都经过大槐树下设立的移民机构办理手续,久而久之,人们别的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大槐树了。即使是在近代,当年土改山西相较其它省份要为平和,死人少一些,而1960年的公社化灾难,该省的挨饿也比其它省份的情形要好一些,究其原因也得益于山西的这种文化传统。当然这种传统也有其负面作用,比如后来在田成平张宝顺于幼军等主政晋省期间,就发生过黑砖窑的情形,此是后话。

“表里河山”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另一个特点是乡土观念极重,守家守财守土,晋省人喜欢存钱的习惯,大概也渊源于此。而辛亥革命后漫长的中国战乱岁月里,阎锡山能够独守晋省,也和此文化传统不无关系。现在面对日军大举入侵,北方诸省之长官中,包扩东北的张学良,张作相,辽宁的臧式毅,热河的汤玉麟,察合尔的刘汝明,平津的宋哲元,河北的于学中,归绥的傅作义,山东的韩复榘,甚至南方和日军接战的沪淞的张治中,南京的唐生智等,其中不乏英勇抗战者,但只有阎锡山和傅作义能在8年期间里坚持固守所辖区不离开本土与日军周旋,而这两位都是晋省人,可能也不完全是偶然。阎锡山也是整个8年期间从始至终一直坚持在前线的唯一之一级上将。

说到山西,我们还要说一下山西的红高梁,因为在忻口会战中对掩护抗战将士起了很大作用。山西的黄土和气候,尤其是忻州地区,很适合高梁生长。高梁在粮食当中,大概是属于最难吃的一种粗粮了,我长大以后,会想念塞北的其它食品,比如莜面豆面之类的,甚至玉米面,但唯独不想高梁面,因为给我难吃的印象太深了。那么为什么还会在这一带世代大量种植呢,主要原因是高梁的其它用处。高梁不好吃,但却高产量,更重要的是特别好的优质马料,古时长城内外鏖兵不断,对高梁的需求也就很自然的了。高梁还是上等的酿酒造醋的原料,当地的汾酒和老陈醋,就是用优质高梁酿造而成,誉满全国。而山西虽然历史悠久,但对炒菜却不十分讲究,因而在全国的菜系中也没有山西菜系这一说。讲究一点以过油肉最为有名,通常居家则以大烩菜为食,而面食品则种类繁多,可以做出上百种花样来。不过山西的烩菜,并不亚于其他地方的山珍海味,味道绝佳,营养丰富,若以山西陈醋调味更是让人垂涎欲滴,没齿难忘。人们流传有谚语云:”阎锡山的兵,缴枪不缴醋葫芦”。阎锡山本人也不喜欢大肥大肉的山珍海味,一身都喜欢吃五台县的家乡烩菜,人说他最喜欢的食品是:

“河边的馍馍大兴的黄糕,
山药蛋烩菜里把豆腐烧;
莜面壳壳麦转转,
拌汤里加个鸡蛋蛋。”

当地人种高梁也发展到炉火纯青的技艺,在所有锄地的技术中,以锄高梁的技艺为最高,人称”五下点”,具体来说,就是高梁不象其它庄稼比如玉米谷子等要用手间苗,而是在锄地时用”五下点”的办法把锄地和间苗两道工序一步完成,锄地人必须有极高的技艺和耐心才能做到”五下点”。在旧日期间,农民们就通过会不会用”五下点”锄高梁来考察农民的手艺。高梁的高度和玉米差不多,都比人还高,而且高梁地比玉米更密,在战争年代是有名的青纱帐,忻口战役中对掩护中国将士们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佳酿汾酒,也成为战斗期间将士们最喜爱的嘉奖品。

从军事地理位置来说,如果翻开地图,从晋北走西口的名关口右玉县”杀虎口”数起的话,现在按地名也仍然可以数出许多来,比如外长城上由西向东右玉杀虎口、万里长城北方锁钥大同镇得胜口、宏赐口、拒羌口、拒门口、助马口、煤峪口、川口、阳高县鹁鸽峪铁裹门、米薪关、守口、水磨口、天镇县瓦窑口、镇口、内长城上由西向东偏关县偏头关、宁武县宁武关、屯关、娄烦关、阳方口、茹越口、山阴县雁门关、繁寺平型关、团城口,代县峨口,灵邱下关、马头关、应县北楼口、小石口、浑源乱岭关、大寨头关、大小凌云口、西河口、岔口、磁峪口,广灵小关、唐山口、晋东和河北交界由北向南数的话有五台县龙泉关、松岩口、滹沱河御枣口、盂县东木口、交口、岔口、平定县娘子关、苇泽关、六岭关、九龙关、独自口、石门口、长生口、和顺马岭关、辽县(现左权县)峻极关、黎城东阳关、壶关县壶关、南面和河南省交界从东向西又有晋城大口、柳树口、桓曲横岭关、永济潼关、港口、西面从三省交界处回头向北数则有蒲州蒲关、河津禹门口、大峪口、吉县壶口、下峪口、蒲县薛关、永和永合关、延水关、黑龙关(陕西境内)、沁河交口、石口、湫水河绩(口旁)口、北川河峪口、兴县罗峪口、黑峪口、界河口、裴家川口、岚县河口、保德东关,还有内地古交河口和岔口、忻州忻口、霍州南关、昌源河南关等等。

若控制其晋北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关以及平型关、茹越口、忻口,晋东娘子关和井陘,晋南潼关、晋西壶口等关口,便可倚境内沃野千里之地利,进可攻,退可守。出晋北可击塞外大漠,出晋东可扼河北平汉,从晋南出潼关可直下关中四川,从晋西可克大西北5省后方。春秋时晋国依晋阳而称霸中原诸侯。秦国灭赵后,据有山西而统一全国;唐高祖李渊以晋阳为基而夺取天下,唐朝中期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据河东出平汉而平定”安史之乱”;明末时,李自成入山西克平阳太原,战宁武降大同,直逼北京,而清朝八旗兵入侵明朝方向则是由北向南,占山西出潼关直下西南。

正因为山西这样的重要军事地理位置,日军才对其特别重视,如果不占领山西,对平汉路上的日军主力就会构成极大的威胁,而且日军越深入,威胁越大。是故,日军在开战之后就几路大军直下山西。实际上,这一战略部署已经蓄谋已久,日军入侵山西的主将第5师团长阪桓征四郎中将在战前的1936年就以旅游访问为名徒步行程千里深入到山西考查地形,这次率军进军的路线,就是沿着他1936年入晋的方向。日军认识到了山西是北方5省2市的重要军事枢纽作用,也是整个中国战局之最关键的一环。

中国方面,延安的毛润之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9月17日的电报中,就指出了山西北岳恒山山脉扼控华北几省的重要中枢地位,他英明地预见到日军和晋绥部队在山西必有一场决战,并料到虽然最终阎锡山不能取胜,但却会给第18集团军带来极好的发展机会,”把握得当”不仅对现在立足,对将来也会具有重大意义。以后的事实印证了毛之策略的英明和远见。

而对日军的这一大举用兵山西的意图,身在山西的阎锡山在开始时并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他想调兵北上大同和关东军察哈尔兵团作战的时候,差点被阪桓从河北蔚县入晋抄了后路。晋绥军退到内长城平型关一线和日军作战相持了10多天,被日军攻破。两路日军合兵一处向内地进犯,山西战场情况危机,十万火急,华北大战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