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typryde·

复活节过后的四月里约还是热得和狂欢节的盛夏二月一样。终于等到了去“马拉卡纳”(Maracana)大球场的机会。马拉卡纳几乎每周都有几场甲级队的赛事,象巴西电视上每天的八点肥皂剧一样天经地义。我对足球的态度可以让爱足球的人气死,就是这么个去万人大球场“马拉卡纳”看宝刀未老的罗马里奥的机会我都象应景的北美游客,只图个新鲜。

因为气候的关系,马拉卡纳的球赛多在下午或晚上举行。这次的球是罗马里奥所在的“弗洛米南西(Fluminense)”队和一个不知名的小队,本次赛事的黑马在弗洛米南西的主场,里约热内卢的比赛。马拉卡纳建于1950年的世界杯,虽然那次世界杯巴西最终败给了乌拉圭让老辈巴西人饮恨至今,但从那以后马拉卡纳无疑变成了球员和球迷心中的圣地。因为是弗洛米南西的主场,还没有入场就看到球场周围街上到处红绿相间的球衣和旗帜——弗洛米南西的球迷们扛着塑料大喇叭,巴西超市常见的球迷用具,沙捶,标语牌,染成红绿色的各式假发……松散但有序地排队进入球场。我注意到还有很多守候在场外手提收音机或袖珍电视的球迷,一打听原来是没买到或买不起票的为了解进不了场的馋的寻常行动。爱足球到这个份上,难怪拿五次世界冠军。

这场球赛在星期天的下午所以场内座无虚席,各方球迷分坐在场子的两边。这可不是双方球迷们“敬而远之”,而是为了安全起见买票时就以各自支持的球队固定了方位。连“啦啦队”的座位都在票房分好可见对足球的专业和狂热程度。离开场还有几分钟,马拉卡纳已经象沸腾的蒸锅。不知谁起的头人们开始呼喊口号,多是“XXX队尝尝罗马里奥的脚!,“XX前锋,胆小鬼!”其他的不雅文字这里略过,球迷是相通的不说您也知道。好象光喊口号还不过瘾,有人起头叫道“把你的衣服脱下来!”,于是全场的男人都把T-SHIRT脱下来在头顶绕圈挥舞,您可以想象上万人一起挥舞T-SHIRT的壮观和北韩的团体操差不多,不同的是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发自内心。就在我对这样的浩荡场面惊奇不已时场子里忽然响起了有节奏的鼓掌声,不同于日本球迷的“拍拍手,吃果果”,卡里沃卡(Carioca,特指出生在里约市的人)的鼓掌节奏更象桑巴大道的鼓队,热情可以穿透你的心灵仿佛非洲大草原的狩猎部落一样魔力四射。马拉卡纳随着鼓掌的节奏共振,一股一股的力量从你的脚下穿透迸发出不可思议的激情,我这才看到人们鼓掌的原因-声名远镇的罗马里奥出场了!罗马里奥外号“小个子”,因他个头不高而得名。可是就是这个“小个子”的魅力在94年的世界杯让我家朋友2岁的小孙子在地球的另一端用中文说出他的名字。如今的罗马里奥已到了退休年纪,跑不动了可是脚法还是让那些小辈一辈子汗颜。征战南北声名远扬的罗马里奥选择弗洛米南西队作为他退休前的健身中心不是为钱,实在是舍不得他心爱的足球。现在站在场子中心的罗马里奥向球迷抬了抬手,这个手势让欢呼的人群几乎把马拉卡纳的地板跺穿。没有见过红海洋的我心随着马拉卡纳而振动,这气氛不象是看足球倒象是古罗马的斗兽场,罗马里奥就象那威名远扬的角斗士。回想见过的很多明星,谁要是不能让人群摇晃马拉卡纳那名气可能还是差点儿。

比赛象球迷预料中的一样以弗洛米南西3:0取胜结束。3个球都是不负众望的罗马里奥助攻3次让队友进的球。每一次进球人们拥抱欢呼,又跳又叫,相识不相识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那喜悦劲儿只能用幸福来形容。站在我前面的一个十四五岁的大男孩在进球时转身和我击掌庆贺,足球的魅力让害羞的东方人也不觉得“突兀”了。

散场后人人都喜气洋洋,不时有人叫道“冠军,冠军”,尽管这场球离弗洛米南西夺冠还差得远,但弗洛米南西在星期日的胜利是足够保证周一办公室的和谐气氛的。

足球是巴西人的生活方式,很难简单用个“爱”字来形容。一个典型的里约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男孩可能出生时就被母亲用有球队队徽的毛巾包裹再穿上婴儿尺寸的球队袜子短裤,大些可以踢球了下午一定是在海边的球队少年班度过,那些少年班也有“球探”不时来访当然白人孩子进职业队在里约属凤毛麟角。同伴邻居间也常有球赛再加上父辈的影响,男孩成人时就是这样的场景:大清早手提印着本队队徽的公事包,用系在本队队徽钥匙扣上的钥匙锁门开车,刚坐下连邮件都还没收就和同事侃周日的球赛。对方是同一个队的那感情好,要是死对头可能就有一番论战。没赶上看球的同事第一件要问的事就是比赛,有时连路过的领导也加入讨论谁也没觉得谁工作时间偷奸耍滑。中午吃饭谈的是周四要举行的球赛外加声讨国家队的窝囊废教练,不服的又有自己的理论于是午饭吃得有声有色。办公室有时刻开着的新闻频道所以下午还可以百忙之中看看其他城市和欧洲赛场。晚上的新闻一定有今日赛事总结和进球集锦。要是不和朋友出去喝啤酒侃球看完肥皂剧多半都有场球看,特别是接了“PAY-PER-VIEW”,周末不去马拉卡纳嘛可能在家弄烧烤和朋友就着啤酒看电视转播,度假时也拣有球场的酒店去。

被称作“法外拉“(Favela)的贫民窟依山而建,在里约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无论中上阶级集居的南区还是贫困的里约北区,到处都可以看到山上密密麻麻像是一个又一个的破纸盒似的平顶房子。这些成堆的“破纸盒”夹杂在摩天大厦,海滩高级公寓之间构成了“被贫困包围的富人的小岛”-里约。

那些出生在纸盒房子里的男孩还是被母亲用有球队队徽的毛巾包裹再穿上婴儿尺寸的球队袜子短裤,区别在于这些毛巾衣服多半象中国仿冒的LV,没有住在公寓房子里的男孩的衣物光鲜。男孩的母亲可能给公寓里的住家帮佣哪里有钱送他到海滩的球队少年班?可是“法外拉”仅有的空地上哪天也少不了他和同伴的比赛。他们的家庭多半付不起哪怕是廉价的球鞋,可孩子们光脚也一样踢得有滋有味。不时会有“球探”造访法外拉看孩子们踢球,这些球探非常专业因为他们身后的是价值百亿的职业足球。那些小小年纪就显示出潜力的穷孩子就象中了大奖的幸运儿,根据“球探”对他们的不同期望有孩子8岁就和大的职业队签下合同,球队负责男孩全部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并发给工资,有时候连男孩家里的花费球队也承担。有报道说某名队的明日之星8岁的月工资就是2万美元,大概是巴西法定最低工资的100倍。被高工资和成名所吸引,再加上对足球的热爱,每个法外拉的孩子都有一个成为球星的梦。天才的罗马里奥,大罗纳尔多…就是其中的幸运儿,那些不是那么有天赋的可能进入各家小队,反正巴西一年四季都有踢不完的球赛,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里约不失为谋生摆脱法外拉的捷径。没有被球探选中的孩子就是后来那些做最差工种的工人可是在海滩上,在酒吧的电视机前,在马拉卡纳,哪里都有他们对足球的激情。

里约人平时并不把“国家,民族”什么的挂在嘴上,海滨城市懒散悠闲的节奏让卡里沃卡对什么都不太关心,当然足球和狂欢节除外。2002年的世界杯决赛在里约时间的周末清晨举行。那个早上各家各户都准备了足球聚会用的塑料大喇叭,沙捶,小号,手鼓…一切能发出大声响的东西。临街的公寓窗子上贴上支持巴西的标语,从大街小巷到普通家庭的客厅都布置成黄绿-巴西国旗的主色调,啤酒,烧烤…看球,特别是看巴西队打入世界杯决赛是多年不遇的盛事,爱足球的民族又怎么会错过?比赛以巴西队第五次夺得世界冠军而圆满结束。大罗纳尔多的两粒进球每次都让全里约城,其实是全巴西一起欢呼。要是有人在比赛期间走过里约的街道会看到万人空巷,可是平地里不时又会响起震耳欲聋的咒骂和欢呼。

决赛结束后人们都自发地走出家门,著名的科帕卡巴娜海滩(COPACABANA)上年轻妈妈推着婴儿车,里面穿着国家队球衣的宝宝还在沉睡;大姑娘们头上戴着巴西国旗做的头梳,小伙子们拍着胸前的巴西队队徽,亲吻球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个个喜气洋洋,海滩变成了一片黄色和绿色交织的海洋。头顶上巴西空军飞过科帕卡巴娜打出“五次冠军”的字样。“五次冠军”,这时人们欢呼道,没有人喊爱国的口号可是任何一个在场的人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巴西情怀。

比赛结束后就直接飞回巴西的国家队下午就在巴西利亚接受了总统的授勋,晚上从市中心到海滩的数十公里路上卡里沃卡们等侯在路的两边等待坐在传统的消防车上的英雄凯旋。

家住里约,问个问题就可以区分出谁是本地人。那就是“你是哪个队的和你是哪个学校的?”不是每个人都是职业球员当然“哪个队”问的是你支持的球队,“哪个学校”问的不是您的同窗而是你在狂欢节支持的桑巴舞学校。中国人讲传统,里约有名的四大职业球队大多是“百年”老人。拿本文开篇里的弗洛米南西队(Fluminense)来说吧,1902年那红绿相间的弗洛米南西旗帜就在里约的骄阳下飘扬了。有号称世界上支持者(巴西人口21%)最多的球队弗拉门戈队(Flamengo)1912年就上演了“红与黑”的弗拉门戈传奇;弗拉门戈队的死对头,用航海家瓦什库·达加马(Vasco Da Gama)命名的瓦什库队的黑白三桅船1898年鼓起风帆;波塔弗戈队(Botafogo)的银色五角星点亮自1904年。尽管这个移民国家不过500年的历史,经历从葡萄牙殖民地到独立共和,民主后军人政权独裁后再民主的改朝换代,沧海桑田,很多历史都尘封在图书馆里可是对足球的热爱和激情却代代相传。在足球的世界里,巴西人没有差别有的只是对进球的渴望和自己的球队成为冠军的期盼。只要有巴西人在,足球就永远不会丧失她的魅力。

“GOALLLLLLLL……!”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