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 遥·

在学校念书时曾迷过一阵排球,因为那时中国女排正火,郎平的铁榔头打出了国威,也将以前对球类运动不感兴趣的我吸引到了电视机前,挤在学生宿舍走廊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里,为中国女排进的每个球欢呼、喝彩。在众多竞技运动里,我更喜欢排球、网球、游泳、体操等身体对抗性不强的运动,对那些可能引起双方身体直接碰撞的体育活动一概敬而远之,这其中就包括篮球。然而,篮球是一项如此大众化的运动,如我一样再没有体育细胞的人,也会拍两下球,碰运气偶而也能投球进篮,即使对篮球所知甚少也知道有个NBA和巨星乔丹,何况家中还有一个到了NBA赛季就整晚坐在电视机前的老公和得空就到车库前的篮球架上投几个球的儿子。耳濡目染,对NBA球队、球星及赛程多少有一些了解。因此,当美国明桥体育报邀请我作为兼职记者去NBA比赛现场采访姚明时,并没觉得这是件多难的事,欣然接受任务。

得知我要采访姚明,我周围的同事、同学和朋友比我还兴奋。我的老美同事米拉的丈夫是篮球教练,家里几个孩子都是姚明迷,据她说只要是有姚明参加的比赛,一家人就在电视机前坐一排,孩子们不时高喊着“Yao,Yao!”为小巨人加油,尽管他听不见。当我告诉米拉我要去见姚明时,她连说几声'My God!',问我能不能把她丈夫带上,听我说不能带,赶紧找她丈夫写了几个自认为很专业的问题让我问姚明。另一位老美同事主动将她的微型录音机借给我,我班上的同学、朋友的儿子也通过电子邮件将他们想问的问题发给我,还有朋友让我问姚明什么时候结婚,何时来密尔沃基、芝加哥开餐馆等等,远在中国的亲戚朋友更是求我找姚明和其他球员要签名、合影。老公在一边看我应接不暇,忙得不亦乐乎,警告我作好思想准备,说我可能连姚明的面都见不着。

在此之前只去过两次密尔沃基布拉德利中心篮球场,一次是姚明第一次来密城比赛时与中文学校一帮人集体买票坐在一起给他加油助威,另一次是北京首钢队来与雄鹿队进行友谊赛时去为祖国亲人捧场。两次都是以准球迷的身份坐在高高的看台上,尽管有点看不明白为什么姚明打得好好的却被教练换下场,还是被比赛现场的热烈气氛弄得热血沸腾,不顾维持多年的淑女形象,跟着其他观众狂呼加油,其实说是看球还不如说是看热闹。这次以体育记者的身份去布拉德利中心感觉稍有不同,心想至少不能在那里名正言顺地大呼小叫了。事先跟几个要去看比赛的朋友打了招呼,请他们在我需要帮助时作我的坚强后盾,然后换上职业便装,在镜子里照照,觉得自己蛮像个记者的样子了,才带上手提电脑和从同事、朋友那里借来的一整套行头出发了。

第一次客串记者,担心一边摄影一边作文字报道忙不过来,请一位精通摄影的朋友以摄影记者的身份跟我同去。来到布拉德利中心,找到媒体工作室,好不容易在别人的帮助下连上网,才定下心来四处瞧瞧,发现这真是一个男人的世界。除了我以外,只看见一个女摄影记者,其他记者、球员、工作人员,统统是男人,觉得这不是我该待的地方,很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但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硬着头皮向人打听怎么找到姚明。一位记者看见我们是新手,热心地说:“球员们都在更衣室呢,我带你们去找他。”他轻车熟路带我们来到更衣室门外,门前站着的保安听说我们要找姚明,也很热情,笑咪咪地说:“姚在里面,你可以进去跟他谈话,但摄影记者不能进去,只能你一个人进去。”跟我同去的摄影师朋友只好留在门外,我一个人走进球员更衣室。

我一进门,就看见姚明坐在球员休息室的一个角落里吃汉堡包,走过去跟他打声招呼,问他能否接受采访,他说可以。因为旁边没有其他人,所以我们可以用中文交谈。谈话时他坐着,我站着,没觉得他像巨人。我的美国同事让我问的问题“How is the weather up there?”(请问那上面天气如何?)也没机会问。去之前担心跟小巨人说不上话,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见上了,因此没有一丁点激动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自己从来就不是追星族吧。单独交谈时姚明对我很客气,有问必答。只可惜报社不让记者跟球员合影和索要签名,我带了一个NBA篮球进去也没好意思让他签名。

报社要求中场休息时发一篇新闻稿,赛后3小时内再发一篇。比赛时尽管坐在紧挨赛场最前排的记者工作台,因为要赶稿没能好好看比赛,比赛完后急急忙忙跟着其他记者回到球员更衣室作赛后采访。这一次更衣室里挤满了球员和记者,人满为患,可能因为我是在场的唯一女记者,其他记者让我第一个提问。我看姚明左眼在头天与灰熊队的比赛中被打得红红的,赛后疲倦不堪时还得强打精神接受记者们的采访,回答那些千篇一律的问题,觉得当个名人也挺不容易的,没忍心问那些与比赛不相干的问题。回家后赶写赛后采访稿,忙到深夜一点以后才睡觉,这才知道当记者是个苦差事。而且,那匆匆而就的现场报导,没法作太多的文字修饰,对于喜欢写诗和散文的我来说,越看越觉得枯燥乏味。但不管怎么说,这对我是一次难得的新鲜经历。新的NBA赛季即将开始,雄鹿队新秀易建联也在当地球迷的热盼下几经周折来到了密尔沃基,对于密城的华人球迷来说,今年将不同于以往。遂将去年的采访经历记录在此,以供回忆。

□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