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 客·

  截止11月22日,沪深两市账户2007年已新增五千六百万,达到一亿三千五百万户,与2006年相比,几乎增加百分之七十二;2006年上证指数尽管翻了近1.2番,全年仅新增区区五百余万账户。人们在亲朋好友的“关怀”下、在专家及媒体的“煽动”中,成群结队地加入炒股大军的行列。据说,“你炒股了吗”已经取代“你吃饭了吗”,成为人们见面时的招呼语。上证指数也不负众望,一路飙升、屡创新高,从年初的2700点左右,一度曾抵达6300点,目前仍在5000点徘徊。

  2007年,中国进入“全民炒股”的时代;2007年的中国股市,是一个典型的泡沫市场;2007年必将与“中国泡沫”一起载入史册。尽管“专家”、“学者”们对中国股市是否存在“泡沫”仍然看法不一、分歧很大,笔者认为中国股市早已表现出泡沫市场的种种特征,正像前哈佛大学教授Galbraith在《金融梦呓简史》一书中描写的一样。

  泡沫的出现,是社会群体性贪婪的必然结果;而股市存在的前提,是人们期望不劳而获的心态。德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股市的规模并非相应的巨大,据说与德国人比较实在有关。而国人现在一切向“钱”看,为赚钱可以不择手段,“炒”出“泡沫”是一点也不奇怪的。笔者认为,目前中国不仅存在股市泡沫,而且存在房市泡沫。限于篇幅,本文只讲讲股市的故事。

  亲历“股”事

  哥借的一笔做生意的钱,三月到期时没有还,希望延期半年。等到六月份,才偶然得知他在炒股;由于他要上班,下载了一个手机炒股软件,说年费200元,很便宜、方便。九月过了,哥还是没有提到还钱的事,我只好催他。他告诉我,本来九月底想卖掉股票还钱,还有几千赚头,但那几天很忙,没有时间来得及卖,而现在股票跌了,他亏了,希望等到股票再涨上去后卖。不用说,那笔钱哥到现在还没有还。借钱炒股,此为一例(Galbraith:all crisis involved debt)。

  六月有事,约到一个在市政府工作的处长朋友喝茶。屁股还没有坐稳,年轻的胡处长问,买股票了吗?我说没有。你是教金融的,怎么不炒股?省民政厅的汪科长我认识,几个月前听说ST某某[注1]要重组,东借西凑了二百万,全部投入,赚了三千万,“狗日的”现在辞职退休了。人人都听说别人炒股发了财,此为一例。

  八月在北京与柯、覃两位老同学小聚,饭还没有上桌,就谈起了股票。一位是炒股派,一位是抄股反对派,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我笑着当听众。柯已是厅局级国企老总,年轻有为、踌躇满志,说现在炒股只会赚、不会亏;其一,人民币在升值,其二,中国的情况特殊,“股改”结束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不错,其三,人们没有其它的投资渠道;如论如何,在奥运会之前,党和政府不会让股市下跌(其实这些理由都不值得一驳);百年不遇的发财机会,绝对不能错过。与电视、报纸上的“专家”说得一模一样,头头是道。覃九十年代下海,炒股的历史更长,经历过几次股市大跌,包括2004、2005年的大熊市,认为股市风险大,不宜盲目炒股,说别忘了,两年前上证指数跌下1000点,当时谁能想得到今天,与笔者的观点倒是不谋而合。金融上的短期记忆,过去的股灾被新一代遗忘了,怀疑的声音遭到指责,此为一例(Galbraith:short financial memory,disaster forgotten by a new generation,voice of doubt condemned)。

  十一月初的一个下午,刚开完金融系全系大会,同田教授、郭副教授一起出来,二位三句不离炒股(“本行”)。近几天上证指数一直在下跌,田教授却仍很兴奋,说刚买了五粮液,五粮液也一直在跌,他是逢低就加倍买进,手中已有不少五粮液股份,而且他毫不担心,认为这样做绝对不会亏,今后只要五粮液上涨一点点,就能赚钱。“五粮液不可能永远跌下去,不可能”,他的话掷地有声。我看到田教授坚定、自信的神态,心中却不免为他担心。其实,田教授的做法在华尔街早已有之,所谓double down,并不新鲜。重新发明旧技,此为一例(Galbraith:old reinvented)。

  道听途说的“股”事

  北京电视台四月播出一条新闻,称一位老太婆受邻居的鼓动,也到营业部开了证券账户。过了几天,又颤巍巍地跑到营业部,想搞清楚自己为什么没有赚钱。工作人员耐心地给她解释,要买了股票才有可能赚钱。原来老太婆开了户,尚未进行交易!

  李女士的故事广为流传。在朋友的鼓动下,上网查了一下,买了一个她觉得“便宜”的股票。“炒股的朋友告诉我不要买太高的股票,我一看当时价格是5.33元,挺便宜的,又是首创这个大公司,所以就花了30多万。”她后来说[注2]。第二天起,她就查不到自己买的那只“股票”的价格;一周后,她找到证券公司营业部,业务经理告诉她,她买的是“权证”(warrant),已经于前一天到期了。她用一生的积蓄30多万买的“股票”,成了一堆废纸。

  成都某大学学生,用生活费炒股,结果亏光,只得在食堂捡别人扔掉的馒头吃。西安有两名和尚炒股,结果被逐出佛门。有公司每天空出一小时,让员工炒股;有人把房子抵押给银行,用银行的钱炒股;有人把工作辞了、商铺关了,专心炒股。开户高峰期间,据说很多营业部门口要连夜排队排号,有人竟靠卖号赚起了钱。

  怎一个“炒”字了得

  国人爱谈“炒股”,很少谈及“投资”。炒股,可能就是华尔街所说的trading或day-trading,抢进抢出,像炒菜,菜在油锅里,要不停地翻滚。炒股之趣,趣在一个“炒”字;炒股之妙,妙在一个“炒”字,十分形象、传神、贴切。炒股,炒股,花样翻新的“炒”,炒得就像中国菜一样多色多味,把本不应该“炒股”的人群炒了进去,也炒出一些不可思议的“奇迹”。

  年初上证指数“高”居3000点之时,笔者已经觉得太高。原因很简单,当时沪深两市的市盈率(P/E ratio)就高达35倍。后来,市盈率一路飙升,一度超过70倍。不过,要说奇,这也不奇,因为还有更奇的!“千倍市盈率个股俯拾皆是”,这是《信息时报》一篇新闻的标题[注3]。报道说,“*ST锦股则从8月22日开始发力,连续出现9个涨停[注4],其股价最高攀升至昨日的14.56元,而市盈率则更是达到26553.5倍”。

  在泡沫之中回归A股上市的中石油,被“炒”成有史以来第一个市值过万亿美元的公司,尽管其业绩远不能与Exxon Mobil相比。市盈率高达两万六千多倍的*ST锦股[注1],应该也被“炒”入吉利斯世界大全,而“名垂青史”吧!

  “全民炒股”的真正受益者有三。一是证券公司,前三季度券商佣金收入高达1300多亿(平摊到每个国人头上,约100元!而2006年全年佣金仅为215亿)。二是中国政府,前三季度的印花税收入估计将高达1300亿(2006年全年仅为179亿)。广大“股民”也许没有意识到,为了炒股,他们已心甘情愿地掏出了2600多亿元。三是“股改”中“解禁”的大户(大型国有企业的高管),他们在疯涨的股市中不断抛出手中的股票套现。泡沫最终破灭之后,为2007年的“中国泡沫”埋单的,将是绝大多数在泡沫之中入市的“散户”。

  注1: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交易所命名为“ST某某”。随时可能退市的,用*警示。

  注2:丁文亚。买权证不知行权,新股民30万元一夜变废纸。北京晚报,2007年4月25日。

  注3:张玉。千倍市盈率个股俯拾皆是,5300点之上还没泡沫吗?信息时报,2007年9月4日。

  注4:每只股票的单日最大涨(跌)不能超过前一收盘价的10%,否则当日交易停止,是为涨(跌)停。ST股票单日涨(跌)幅限制为5%。

□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