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开始访问非洲四国:南非,刚果民主共和国,布隆迪和埃及。中国要在2010年前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天它已经仅次于美国和法国,为非洲第三大伙伴。在中非峰会的余音里,中国的影响已象雪崩般在非洲铺开。德国之声非洲部主任就此采访了德国一些专家,报导如下。

时至今日,非洲政治家们还没有从“非洲节”的激动中走出来。这是中国政府在2006年11月北京中非峰会安排的盛会:整个北京城装饰着斑马和其它非洲标志,从首都机场通往市区的高速公路一路非洲旗帜飘扬。中国一声召唤,48个非洲国家元首应邀而来。

从那以后,中国在这个大陆上的经济和贸易活动象雪崩般地铺开:跟41个非洲国家,中国已有了外贸最惠国协议,跟杨洁篪此行的首站南非,甚至在谈判一个自由贸易协定。1993年,中国才成为石油纯进口国,今天它的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一已由非洲解决,而它扔进非洲的外汇大缸里愈130亿美元。一场新的 “Scramble of Africa”(争先恐后地涌入非洲),一场新的围绕非洲资源的竞争早已启动。然而,在把非洲瓜分给殖民帝国们的柏林会议120年后,抢在最前面的身影已经不再是英国和法国,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和美国。

至今的发展援助受援国中国上升成了资助国,慷慨地给非洲以没有限制条件的数以亿计的贷款,唤醒了欧洲人。让欧洲人光火的是,除了安哥拉这样的国家,中国把“流氓国家”苏丹和津巴布韦也列为重点伙伴。

然而,欧洲关于中国挖空这个大陆人权标准的警告,至少让人怀疑,甚至可能是虚伪的,这是汉堡非洲研究所玛梯亚斯.巴瑟道博士(Dr. Matthias Basedau)的看法,“很明显,在存在可供选择的另一个伙伴,而这个伙伴不提出类似要求的情况下,促进民主更困难。另一方面也必须指出,过去在事关能源的情况下,西方要求非洲国家走向民主和放弃腐败而施加的压力也是相对很弱的,这里完全存在着应该自我批评的地方。”

非洲政治家们对来自巴黎和柏林的指手划脚的反应早已是很不高兴的,而赞扬中国伙伴的业务姿态是“平等的”。但在事实上,一方面存在着受欢迎的中国投资,比如在矿山领域,基础设施领域,有利的贷款标准,另一方面与此相对立地存在着低产品质量和制造质量,及中国消费品和纺织品之洪水般的淹没当地市场。比如坦桑尼亚唯一的一家塑料拖鞋生产厂OK Plast不得不在中国巨大进口潮的压力下把员工从3000人减少至1000人。

当杨洁篪周一在南非举行会谈时,那里的人不会忘记,多年来受到保护的当地纺织业由于中国的进口产品潮而丧失了75000个工作岗位,导致企业主、工会和媒体共同展开大规模的示威抗议活动。约翰内斯堡“中国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哈纳.艾丁格尔指出,这些抗议活动是取得了成效的,“南非的事例表明,中国完全是愿意作出妥协的:南非让中国对服装和纺织品领域实施31项出口到该国的配额制度。这样的事情完全是有可能做到的。现在,南非可以慢慢地来适应中国的竞争了。因此,我认为跟中国就这些问题展开对话完全是可能的。”

然而,姆贝基总统最近还警告要提防中国的殖民化。非洲问题专家巴瑟道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活动最终是伤害这个大陆,还是有利于这个大陆,最终取决于有关非洲国家的中坚力量, “是诅咒还是祝福,最终取决于有关当局自身的质量如何。一个关注大众利益的政权,更容易从中国因素中得益,而一个不关注大众利益的政权也会得益,但将是不利于人民的。”

针对德国迟疑的非洲行动,非洲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德国有可能会在其它追赶上来的竞争者面前完全丧失非洲市场。巴瑟道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印度被媒体忽略了,它在对资源的饥渴方面还不是那么突出,但已经存在一些苗头,必须看到,尤其在纺织领域相当一段时间来已经存在着印度的影响。跟中国人不同的是,印度人可以依靠众多的在非洲居留已久的印度商人,因此,不得不估计到,印度会带来跟中国类似的发展。”

□ 德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