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性资源分配不均 优势男性“多吃多占”
广东知名生殖健康领域的专家认为,性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隐患。性资源分配不公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性别比严重失衡,大量男性在婚姻问题上“未就业就已失业”;经济、社会地位不平等,单身男性竞争力差距拉大部分占据优势资源的男性“多吃多占”,“婚姻挤压”现状不容乐观。
今天是世界人口日,今年的主题是“生殖健康是一种权利,让我们将它变成现实”。
作为一种“权利”,生殖健康问题已经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广东多位知名生殖健康领域的专家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均认为,性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隐患。
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董玉整直言,性资源分配不公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性别比严重失衡,大量男性在婚姻问题上“未就业就失业”;经济、社会地位不平等,单身男性竞争力差距拉大;在道德层面,存在部分占据优势资源的男性“多吃多占”,“婚姻挤压”现状不容乐观。
“婚荒”威胁上千万男青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20周岁以下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未来可能会有超过2500万人面临“婚荒”。
《蓝皮书》指出,20多年来长期处于失衡状态的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如今逐步表现为20岁以下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的上升态势。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20岁以下的人口中,年龄段越低,性别比越高:19-15岁者性别比为107.88,14-10岁者性别比为114.20,9-5岁者性别比为119.30,4-0岁者性别比为122.66。
广州的形势也不容盲目乐观,2007年广州户籍人口出生7.13万人,其中男性3.81万人,性别比为114.41。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0.22,但相比正常范围(103~107)依然偏高。
《蓝皮书》预计,大约在2010年前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口将大量进入婚恋时期,由婚龄人口性别失衡所引起的“婚姻挤压”问题将越来越凸显出来,即使现在鼓励女性胎儿的养育,未来的“婚荒”也会颇为严重。
年龄越大“婚姻挤压”越重
生殖和性学专家对青年人口男多女少,婚姻市场对男性青年“挤压”现象严重并不断恶化表示忧虑。
1995年,我国15—29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51.54%,15—35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38.23%;2000年,15—29岁、15—35岁组青年未婚比例分别为59.17%、40.8%,2005年的相应数据则分别上升为65.89%、45.71%。
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人之初》杂志社社长董玉整认为,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已使少年儿童性别比超出正常范围,随着时间推移必将影响未来人口结构,在这批人到达婚育年龄时会产生“婚姻挤压”现象,在乡村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意味着一部分较为贫困、条件较差的农村男性很难找到配偶。因为按照一般的社会心理习惯,婚配模式会遵循“男高女低”的规律,A男配B女,B男配C女,C男没得配。
相关数据显示,“婚姻挤压”的累积效应非常明显,年龄越大,“挤压”现象越严重:25岁以后,未婚青年的性别比超过200;30岁以后,超过300;35岁左右,未婚人口性别比高达615。“婚姻挤压”会导致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价格更高,但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稳定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廖怀凌 李燕 实习生 江赟)
□ 羊城晚报
- Re: 比粮荒油荒危险,婚荒威胁中国数千万男青年posted on 07/13/2008
男孩出生率古来一直都略高的。因为乱世有连年征战需要消耗大规模的青壮年劳力,盛世有浩大的工程需要百万计的民工。所以男性的社会消耗量很大。人类已有六十多年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三代人不知自己的运气了。
建立重新启动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恢复建设兵团编制。我也想去体验一下,要是运气好的话,也能活着出来,等老了再上网,也可以写一些"被运动绑架的青春或中年"之类让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唏吁不止的怀旧,搞点共鸣出来。
- Re: 比粮荒油荒危险,婚荒威胁中国数千万男青年posted on 07/14/2008
A女和C男同一个下场?
- Re: 比粮荒油荒危险,婚荒威胁中国数千万男青年posted on 07/14/2008
虽然如此,可现在仍很少见“单身男人俱乐部”之类的组织,婚荒不可怕,婚荒又没有多少兄弟这才是可怕的。又不能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又是一盘散沙的样子,身不由己的被汰为人渣,如河岸边的荆棘,虽然是活的,也仅只体会了一次次枯荣冬夏。 - posted on 07/14/2008
这段时间我在思考也是这个问题,发现世界上有不少趣味是只有男人才乐于接受的,这个发现是基于我的观察和总结,于是它可能是个统计上的感觉(也就不排除是我的错觉),至少在这些乐趣中“男人乐于接受”占了统计优势。而且这个“不少”我感觉也可以说成是“绝大部分”,进而可以阐释成“这个世界给男人的趣味简直太多了”。虽然各种趣味中都不乏女人的身影,不过她们在享受这些趣味的群体里并不占优势比例。既然世界给男人们提供了这么多趣味,婚姻或者说性的趣味也可以当作是众多趣味中的选择项,可选可不选,婚姻和生活的趣味兼而有之自然最好,像巴赫、欧拉都做得很不错,如果达不到最好呢,那就退而求其次么。以和更多的女人发生性关系为人生最大乐趣的男人,当然会钻营其中,这与以作出能够感动自己的曲子为人生最大乐趣是一回事儿,都是一个选择。男多女少恰又给男人们创造了这个可以选择的条件,如果女多男少,那么男人们就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义务和责任,不管他们是否愿意去做这个选择。通过和不少男人的交谈,我发现追求女人这个游戏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说想在这个游戏里玩儿点儿更有趣味性的手法貌似是不可能,因为追求的对象是女人,如果追求的是粮食多产、把猪养壮,可能有很多种方法,简直就是一门科学,而追求女人的路数相对就简单得多了,有点儿像早期的电子游戏,必须按照多年沉淀下来的一定的攻略、程式来做才好,否则就难免闹心和劳神了。对这个程序稍微有一些改动都是有突破性的,刺激的,可以载进世界名著的。而在结构上的变动,比如说女追男,相比之下花样儿多一些,同时也表现出了女人的创造性和人性,可套路也不会很多,也是很传统的乐趣。不管结果如何,几乎都像是围棋中的一本道,走到这步了就不得不走下去,而所有的走法都像是预先规定好了的,最后的输赢和形状也是一目了然的。如果排除了社会文化、信仰、政治环境的影响,古今爱情名著基本上就只讲了几个故事,换个演员,穿另一套服装,变个方式说话,细节里加点儿奇怪的佐料,大概如此,是一个乐趣,也是生死之向往,不过走不走一本道只是棋手的选择。爱情名著就像棋谱,给出了一些一本道的例子,帮助棋手们在下到那一步的时候判断自己是死是活,有阅历的棋手当发现了自己必死无疑,索性就认输,再去下另一盘棋么;即便是看到了自己赢定了,如果志在下棋之乐,而不是输赢的话,说不定也会不予理睬,和一个不高明的棋手下棋一直下到让他明显的认输这个过程会让高明的棋手很不耐烦的。乐趣既然很多,何必执于一步?不过确实有很多男人都执于此了,也许是他们的童年教育并没有告诉他们除此之外的世界仍很广阔吧。想到此,我又推测在一百年之内人类还不至于灭绝,至少我还有给后来的男人们留下些趣味的机会,也就不感到“荒”了。至于是否会走入那一本道,那个概率是很大的,难免也难不免。
Please paste HTML code and press Enter.
(c) 2010 Maya Chilam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