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inking赛姬 posted on 05/22/2004
这是第三遍看这部影片。《忠贞》,讲述的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影片的开头,在夜行的列车上,克莱丽的母亲就对她说:“我也不爱你的父亲,但生下你以后,我们很快乐。”母亲承认自己曾对父亲不忠。她的从容让克莱丽感到难过。
克莱丽冷漠地回避着爱情,作为摄影师的她,用镜头客观地反应着这个世界以及人性中所折射出的美好与阴暗。虽然她偶尔也放纵自己的身体,但她从没爱过任何人。她的欲望与她的作品同样冷峻。直到某天,她在街头邂逅了儒雅的儿童图书编辑克利夫。不擅言辞的克利夫,用他的率真打动了克莱丽。
也许这本来

drinking力刀 posted on 05/19/2004
从荣获第63届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的中国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著》谈HIV/AIDS--《社会,艺术与医学(4)》
力刀
HIV/AIDS这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并徘徊在世人头上的“黑死病”幽灵,终于在神州中原大地90年代开始了肆虐。然而,极具讽刺的是,打开这个潘朵拉魔盒的为首者竟然是批着“白衣天使”外衣的前河南省卫生厅长刘全喜及其在其包庇纵容下以开办“血站”,不执行消毒无菌基本措施并进行荒唐无比的“混合分离血浆回输”给农民抽血而“先富了起来”的妹妹等血头血霸们!在河南省上蔡县及其他许多地方因采血

新来的朋友们,我没有时间一一问候,等我回来再给各位赔礼。
赛姬就跟着大家一起叫我玛雅JJ吧。 都是乱叫的,JJ没有那样老。

-介绍康绥萝•德•圣修伯里《小王子的玫瑰》
“要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不再相见,记得来天上找我……就像植物覆盖着土地一样,你在我的心上生长。” 这是“玫瑰”康绥萝在1944年6月写给“小王子”圣修伯里最后一封信里的话。 一个月后小王子的飞机在地中海上失踪,从此踪影皆无。为了纪念他,法国人在钞票上印了他的肖像和他笔下的小王子,他的名字成为街道和机场的名字。2004年,法国人在马赛附近的海底找到了圣修伯里的飞机残骸,从此童话的结尾就被改编成了:那个离开玫瑰后在沙漠里迷了路的、来自远方星球的小男孩并没有返回天国,

来到这里,缘于一次偶然。很喜欢这里的氛围,感觉大家都是那样淡定从容,不矫情。静静地看了一段时间,越看越是恨自己才疏学浅,不及各位。
也不知玛雅该怎么称呼,叫姐姐,还是妹妹呢?

http://www.youyin.com/index.html

drinking玛雅 posted on 05/20/2004
近來,美國對於"牛康派"思想的論爭,頗引起我一些感慨。所謂"牛康派"(Neo Cons)是新保守主義者的(Neo Conservatives)的縮名。新保守主義者與傳統的保守主義者不同,他們是在對社會主義失望後從左轉右,一度而成為極端右派,思想的劇變往往造成友情破裂,化友為敵的現象。這樣的爭執令我想起二十世紀法國兩大思想家的關係。卡繆與薩特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們在思想上的分道揚鑣具有相當的戲劇性。最近一本新書的出版會使我們更瞭解二次大戰後法國兩位最偉大作家間的齟齬。
新書名"卡繆與薩特":一個因爭吵而友誼終結的故事》

有人看过Herzog 吗?

L o v e , S e x & H e a l t h
Bondage Unbound
Growing numbers of Americans are experimenting with sadomasochistic sex. But is it always safe and sane?
The link is:
http://www.time.com/time/2004/sex/artic ... ng01a.html

译:马振骋
哥伦比亚作家齐尔曼•亚西梅加斯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每个人谈论康素罗,就像谈论把火焰喷到了巴黎屋顶上的萨尔瓦多小火山。凡是有关她的第一个丈夫恩里克•高曼•加里略,她的第二个丈夫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轶事,没一次不提到她。她嫁给高曼加里略以后,做了梅特林克、莫莱亚斯、邓南遮的密友。她1927年守寡,1931年再嫁给圣埃克苏佩里,她那时的朋友有纪德、莫洛亚、德•鲁杰蒙、布勒东、毕加索、达利、米罗……他们生活的圈子里有飞行员和作家。当圣埃克苏佩里正在创作至今还风靡

惭愧啊,本人于一年前也海归了──在广州一家报馆做事。“反
向文化震荡”很是令人不爽,但说到底国内也没那么可怕,顶多呼吸
困难而已。
不如说点令人振奋的事吧:俺又上路了,这回是公差──一台手
提电脑三部相机(是的三部!)六、七个变压器外加一百多卷胶片,
去中东和欧洲结结实实逛三个月。说实在的,带那么多庞大笨重的垃
圾小电器还得沿途发稿,这样的旅行不变态才怪──管不了那么多了。
回想二月份时,差点儿参加凤凰电视台和中央台一个什么摄制组
去东非、北非三个月,拍什么纪录片。该计划十分可耻地流产了。

小农玛雅 posted on 05/07/2004
那些被人称为天才的人非常像吸血鬼,为了他们的创造,他们要吸收消耗巨大的能量,如果消耗得太大,他们就不得不去吸血,消耗周围朋友亲人的能量。 与天才生活在一起太累太多付出了!
我一直都在消耗母亲,母亲的能量,她是地母,能量取之不竭。 我消耗了她的情感、她的时间还要她的愤怒。我们以前互相消磨对方。
………………
今天看娱乐版,笑死我。
demi Moore 的小男友、未婚夫ashton kutcher 宣称自己已经是伍千岁了。 受女友的熏陶, 笃信神秘教派“咔吧拉”的Ashton,开始接受轮回转世的观念。
他还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投

adagio玛雅 posted on 05/21/2004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2-19
拜厄特1936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一个书香世家,她娘家姓德拉布尔,婚后从夫姓,改称A·S·拜厄特。她的双亲均毕业于剑桥大学。父亲约翰·德拉布尔是一位正直开明的地方法官,母亲凯思琳婚前当过小学教师。德氏家中藏书丰富,文化气氛浓厚,家人均有鲜明的艺术气质。拜厄特的父亲和几位姑母都有作品问世。其胞妹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亦是著名小说家,还有一位后为艺术史家的小妹,最小的弟弟子承父业当了律师。拜厄特姐弟四人的家庭结构和夏洛蒂·勃朗特一家惊人地相似。拜厄特从小就深受家庭的艺术熏陶,成年

阿姗玛雅 posted on 05/19/2004
在你的网站上看到的。

xwzili posted on 04/29/2004
基督和反基督
——读尼采『反基督』
我小心翼翼地穿过整个千年的疯人院。。。。。。
—尼采
刘自立
近读中译版尼采『反基督』一书,很有感触。倒不是因为基督和尼采都是另类的耶稣——因为,他们都自我膨胀到,据说可以俯视人类的程度——而是因为基督在反对的声浪中,不见衰落,与时俱进,大有与天地同光而光之殊荣。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上帝是其反对者和不反对者们共同的语言——只要你涉及了这个话题,就像是落进了圈套。可是,反

现代的文学艺术世界,“主义”多如牛毛,多得可以当饭吃。几乎每三五年就会蹦出一个“新”的“主义”。 光是二次大战后眼花缭乱的美术史,就让人头疼不已。 自从一次大战中唯一繁荣的艺术流派是达达主义,他的持续时间不长,但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夸张的说,它的观念直接间接的影响了以后的所有绘画艺术流派。
1990年加拿大国家美术馆用180万美元买下了一副Newman 的抽象画《火之声》,在高5.4米,宽2.4米的巨幅画布上涂了三条色带,两条深蓝中间夹着一条红,“看上去像一面旗帜”。 平均一个条子价值60万。 有人说了,如果彩色条子值么这多钱

玛雅xw posted on 05/17/2004
睡眠的精靈
美如仙子
跚跚來遲的睡神
快讓我擺脫精神煎熬
與肉體疲憊
你悄悄走過麥地
小鳥在樹梢安營
風中搖晃的百合
早已在月下酐睡
星睡﹐河睡﹐風也睡
世間一切都已沉睡
跚跚來遲的睡神
為什么還守在窗扉?
進屋來吧﹗進屋來吧﹗
放出睡眠的小精靈
讓夜深難眠的天靈蓋上
都有她們的降臨
再把你臂上的絲巾
借我裁一段夢境﹐夢啊﹗
快讓我擺脫精神煎熬
與肉體疲憊
2004/03/26
====
胡写一首小歌谣,给不好入睡的过去。

yc玛雅 posted on 05/19/2004
周末有一次对话,谈到虐恋, 讨论的焦点是:1.虐恋是不是爱情的一种, 2.单向的爱发展到极至是不是虐恋?
我发现虐恋存在的比例远远大于正常的爱,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这样说, 虐恋才是正文化,根本不是什么亚文化。
……………………
对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来说,王小波和他那些横空出世的文字构成了一种奇观。在王小波的作品里反复出现了虐恋场景。在本文作者看来,虐恋可能是理解王小波的核心通道。
社会学家、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在《虐恋亚文化》一书中对虐恋是这样定义的:
它是一种将快感与痛感联系

无影玛雅 posted on 05/19/2004
我对科学家用猴子作试验得出的结论怀疑。 如果用人作试验,我相信出来的结果也非常不同。
在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们喜欢使用“顺从、一致、认知、次要刺激”这样的词汇,但哈利·哈洛(HarryHarlow)却更喜欢谈论“爱”。一天,在一次研讨会上,当他每次使用“爱”这个词的时候,另外一位心理学家总是打断他,说“你的意思是‘亲近’吗?” 最后,哈洛忍无可忍了,他回击道:“可能你所理解的‘爱’就是‘亲近’,感谢上帝,我还不至于这么弱智。”这就是典型的哈利·哈洛风格——说话刻薄,完全不给其他人面子,所以

In 1931, the Czech-born mathematician Kurt Gödel demonstrated that within any given branch of mathematics, there would always be some propositions that couldn't be proven either true or false using the rules and axioms ... of that mathematical branch itself. You might be able to prove every conceivable statement about numbers within a system by going outside the system in order to come up with new rules and axioms, but by doing so you'll only create a larger system with its own unprovable stateme

xw玛雅 posted on 05/19/2004
旅行的时候,得缘结识见谛法师,她赠我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鸠摩罗什翻译的精装三卷本。 是以问答的形式谈佛法。 见谛法师说她已经细读了4遍,大法师要读12遍呢。
见谛法师还给了我她的E,如果诸位有佛学问题,可以向她问道。
今天早上起来,读到一段,弟子问:诸佛经何以总是以如是开讲, 菩萨说:如是者,即是信也, 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 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 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信者言是事如是。 (卷一 p24)
原来这“如是说”就是信,就是“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的意思。
信就是信,不可考究,所

微微田田玛雅 posted on 05/18/2004
近来咖啡店越来越兴旺,张若、 微微田田、yc等,欢迎你们来作客。
如果你们在网上看到好文,一定转过来大家讨论。

Dear Maya,
I am a guess of your cafe, want to bring a topic as above and looking forward to hear ideas from you and your male and female cafers.
"Feminine", on its definition in dictionary, is "woman like". But think about it, by born, woman has breast, bust and "woman like" internal body structure, those are feminine by nature. So why people often see a woman without high heel and lip stick covered as less feminine?
So, do they mess up feminine and sexual attraction? What's the difference

父亲要编一个纪念册,是给家里上下三十多口亲戚看的。这篇是这两天匆忙写的,没有什么飞扬的文字,恐怕太朴素了些。贴来请大家随便看看吧。
--
我和爷爷奶奶
记忆中的爷爷奶奶一直是有些遥远的。我两岁半以前是爷爷奶奶带的,可是我对人生起始的这段日子,没有任何自己的记忆。妈妈说,当年因为文革时在军队受改造,到我快出生的时候,才急忙赶到河南郑州爷爷奶奶那里,进医学院待产。那一阵爷爷也在牛棚里受教育;爸爸很晚才接到通知和批准,一直没能赶来。那些日子,奶奶带着姥姥,天天从家里到医院来看望,等待我的出生。妈妈总是加上一句

adagiozili posted on 05/13/2004
作者
张远山
简介
胡兰成的自传《今生今世》在大陆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书前有止庵的序,称之为“才子文章”,与林语堂、梁实秋、钱锺书、董桥辈并提。出版商显然认为董桥的市场号召力不够,于是在封套上偷梁换柱:“从林语堂、梁实秋、钱锺书到余秋雨,才子散文,胡兰成堪称翘楚。”止庵在序末说:“附带说一句,近年来散文领域整理发掘之功甚伟,有所成就者大都已经出土,大概够这个档次的,也只剩下这么一本了。该书面世,庶几功德圆满。”止庵此招很是有效,为了“功德圆

忘记带药,我这几天腾云驾雾的,头痛头晕。
与我的睡神约会去了,明早见。
才离开咖啡店几天,心里就若有所失。

最近,咖啡屋里朋友们的诗兴越来约浓,忍不住想胡诌几句。
无题
心坠落在地,
离间成
柏油马路上
片片黑色的树影。
脚步 一双双踏过,
车轮 一圈圈压过。
无斑痕的呻吟,
也无血海的愤怒。
剪裁阳光作衣裳,
召来和风为吊床。
无声无息,
传递宇宙的欢响。

bb微微田田 posted on 05/13/2004
(对不起,我将帖子撤下来,准备重写与他的交往史。希望这次能够有些深度。)

maya posted on 05/17/2004
be good, and i will be home soon

(c) 2010 Maya Chilam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