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大海了.
【海鸥】
梦冉
海鸥原是离开我十万八千里
只在那里聚群
未曾料到我的舞蹈的幻想和惊喜
一点点接近 而你展翅飞去
携了我的眼睛转去晴空
我跋涉沙滩
那些空茫的舞着的裙边拂过整片蓝白海洋
但漏了阳光在更远的悬崖
心弦的浪漫的歌声挥舞着柔夷 无救地引起
在低转宛回时窒息了我
喂食的陌生人 我远远地向他们奔去
因了那一群海鸥
我黑色的袖摊着手 没有食物
但舞蹈着的亦步亦趋
允我变了一只呆立的海鸥
宁暗地相容那翘板上另一端的海鸥的眼睛
【海水】
梦冉
高楼的风
吹落
细碎的黑暗里的

WOA桃子 posted on 06/12/2007
他叫穷达,人过中年,瘦高个儿,脸晒得很黑而牙齿很白,永远给人以很有分寸的笑容。我从没听他说过一句话,我猜他是那种不太有学问,但有些涵养的领主。他在我们生产队里劳动改造。
他带来了两个花季的女儿,同别的女孩子比起来,身材显得纤瘦,肌肤白里透红的。她们都长着漂亮的眼睛,抿着那天生红红的嘴唇。我们每天在一起干活儿。虽然她们也不同别人说话,却不时能听到她们的笑声。她们是领主的女儿,我不知道有谁能娶她们为妻。吃饭的时候,他们不同我们坐在一起,父女三人孤独地坐在另外的角落里,静静的,没有一点声音。
理智告诉

俺听进去了.
歪曲历史(岂止是教科书)最厉害的是中国人自己。
顶礼膜拜暴君和参拜战犯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
ZT.
想起70-80年代两国关系良好的时代,我对最近的中日关系感到很遗憾。我也承认其主要原因在于从90年代开始的日本政治变化。即,有一部分右倾政治家美化或过少估价日本过去的罪行,坚持参拜那座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我作为一个希望中日友好的日本普通公民,当然不支持那些右倾政治家的发言和行动,也不支持扶桑社那本歪曲历史的教科书。我曾经在中国留学过,又当过大学教师。我

木子丑玛雅 posted on 06/14/2007
五月底,纽约再次见到夏老以及夏太太Della,两位老人热情招待我,还请我下馆子吃地道的苏州菜。赠我文论集《鸡窗集》以及《夏济安日记》。
⋯⋯⋯⋯⋯⋯⋯⋯⋯⋯
2006-12-26 23:58:52 来自: 烟涛微茫 (重庆)
《夏济安日记》-----那一代人的怕和爱
1
“‘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别;岁将云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散步了几个钟头。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和阴沉沉的气候正好调和;

“国王陛下的反对党”
南方周末 2007-06-14 15:45:56
“国王陛下的反对党”
反对党成为英国宪政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过程并不像我们过去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
□严泉(上海)
反对党如今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常态,被认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标志之一。但是反对党从它诞生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却不是一个“政治宠儿”,相反一直备受非议,差一点在近代民主化历程中不幸“夭折”。
英国是现代政党政治发源地,也是最早出现反对党的国家。“光荣革命”之后,英国进入君主立宪时代,

xwxw posted on 06/14/2007
思凡(一名:小尼姑下山)
主要角色
色空:旦
《思凡》梅兰芳饰色空情节
谓有赵氏女,自孩童之时,为父母舍入尼庵。削去八千烦恼丝,做佛门弟子。及至情窦初开,始悔空门之中,不足以结善缘,并不足以证善果。于是晨钟暮鼓,转辗愁思。礼忏唪经,反增魔道。入夜来僧房寂寞,对此半明半灭之孤灯,更难消释。左盘算,右盘算,九转回肠:计惟觅一如意郎君,度少年大好之光阴,结我善缘,证我善果,且可举我善愿。正值庵中一切优婆塞优婆夷等,均有事他往,遂逃下山去。
注释

玛雅玛雅 posted on 05/22/2007
明天到纽约,长周末在费城,然后去南卡。之后去new hampshire以及波士顿视察:)如果赶巧,想见到在纽约的鹿希以及各位东岸的朋友。玛雅闲云野鹤,旅行从来不作计划,但考虑6月中在new jersy跟一些文友座聊。
先跟大家通报一下,老板娘依然天天盯着咖啡店,那几个捣蛋的别以为俺睡觉不知道,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滴!

八十一子xw posted on 06/13/2007
此何人哉——关于徐梵澄的对话
孙 波 杨煦生
老年梵澄
杨:自徐梵澄先生2000年春谢世以来,经过整整五年的辛劳,《徐梵澄文集》终于出版了。
孙:是的,这也是徐先生在世时候的一个心愿。我所做的工作,是为那些想了解他的读者,乃至今后想研究他这一系学问的学者,提供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文本。
杨:可惜时至今日,对广大的读者群来说,徐梵澄恐怕还依然是一个颇为陌生的名字。徐先生一生驰骋出入于中、印、西三大文化体系之间,精神覆盖面如此之大,著述翻译所及的范围如此之广,《文集》的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aeugleinwenzhai posted on 06/10/2007
费劲
带三个表
我有个同事,叫马戎戎,坐在我前面。每次电话联系采访的时候,她都这么介绍自己:“我叫马戎戎,戎马生涯的戎。”
这么多年我一直听她这样介绍,当年她来三联面试,也是这么向我介绍的。
马戎戎在三联主要跑影视娱乐口,时间长了,我就发现她在介绍自己时的规律:
——你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马戎戎,戎马生涯的戎。
——怎么写?就是“万里赴戎机”的戎。
——什么?不知道这个戎?就是《木兰词》那句。
——不是杨子荣的荣。
——具体怎么写,就是……一横、弯勾、一撇、上面一点,下面一横一撇,像个十字

就事论事笨笨 posted on 06/03/2007
我不能看完他们的诗篇
眼睛掠过一页页诗篇
象鸟儿穿过树林
我只想飞进
那片森林
当我飞进那片森林
我的诗句
会有几行?
我急于穿越
美丽的黑色留不住我
痴迷的眼里
只有远方
他正在为我彷徨
那些不朽的诗句
如焰火照亮身后的夜空
我却飞过
不带一盏萤火
我匆匆地飞过
天空, 不要为我流泪
别打湿我的翅膀
我要飞进那片森林
我的诗句
还未成几行
它们是我今夜
唯一的行装

村民xw posted on 06/12/2007
《我的奮鬥》(Mein Kampf)
希特勒自傳﹐陳式編譯﹐宏寶關系企業
第一部 奮斗的回顧
第一章 我的家庭
我幸運地生長在茵(Inn)河邊岸的普勃諾鎮(Brraunqu)上,這市鎮太美麗了。
而且正當是兩個日耳曼國的交接之處,天生給了我一個奮鬥的機會。
奧地利——這日耳曼民族的支派,早應該歸到祖國大日耳曼的圖版上了。
這並非是經濟關係,而正是血統的關係。
縱使二個國家的擁抱於經濟上是蒙受不利,我也可以武斷地說:如果日耳曼的子孫們一天不合並統治,便一天不得安寧。
必至日耳曼人民繁殖到人口膨脹

悟空梦冉 posted on 06/10/2007
今年浙江高考的试题是"行走在消逝中", 真的是很诗意的一篇作文命题.
首先, 是要解释这个诗意. 消逝是一个过程. 行走的主语是谁? 行走的含义是什么?
然后, 要将这个诗意在文学历史中的一些例子举出来. 比如鲁迅, 他是怎么行走在消逝中? 比如民族作家, 朱自清等是怎样的? 比如胡适, 他又是怎样行走在传统文化的消逝中?
于是, 正面阐述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最后, 从五四文化运动, 讲述到现在的文化状况. 举一些例子, 比如于丹讲解"论语".
结语应提到"我"想要怎样行走在传统文化的消逝过程中.
:)
我不由想起当年曾国藩在科举

黎江July posted on 06/12/2007
我们的长子
七月
我读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第三章21-22节,也就是耶稣受洗。 这是我喜欢的章节,文字非常简练优美:
21:众百姓都受了洗,耶稣也受了洗。正祷告的时候,天就开了,
22:圣灵降临在他身上,形状仿佛鸽子: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
星期六,我去参加我朋友红的婚礼。 七年前,她的前夫离开了她和7岁的儿子,和另外一个女人跑到了天涯海角,音信全无。我看着红是如何一天一天地带着儿子,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 在爱护她的朋友中,度过了艰难,却充满希望的岁月。今天,儿子已经14岁了,在最好的高中

guanzhongJuly posted on 06/11/2007
戏说北京男人
文/老剑
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话虽如此,但现在讲究个概括、总结,要有观点,更何况北京人自有他的特点,什么数代古城,什么伟大首都,什么精典与物俗的结合,什么传统与现代的产物,这天子脚下的人们,多少受些熏陶。
西皮京韵二锅头,同仁堂外前门楼,大碗茶喷四合院,说话最冲北京妞儿。老玩意儿虽然好,但说着无聊,听着没劲。咱只侃侃这北京男人。
北京男人,那可不是随便叫的,搁过去叫爷。现在虽然不兴这个了,冷不丁喝一声,也是爷们儿,拍拍肩膀,那就是哥们儿。
北京男人活得潇洒。哥儿俩一见面

八十一子ZT:万维网 posted on 06/09/2007
这是一栋隐藏在北京大兴郊区的乳白色两层别墅。2002年起,李银河就择居在此。一条大狗龇露着白牙,微微低伏着前肢,趴在门口。“没事没事,它不咬人。”光着脚,穿着一双红色塑料拖鞋的李银河笑着打消了记者的顾虑。“我现在生活很规律,一般不熬夜。早上起来后喜欢到院子里散散步。”院子里生长着怒放的月季花,阳光打在上面,红得有些晃眼。
“这些都是我种的。”她带着颇为自得的神色和笑意说。
替谩骂自己的网友难过
身为社科院社会学所家庭与性别研究室主任,李银河每周二都会去一趟单位,其他时间则待在家里,除了写论文

咖啡里诗人多,常让我感觉走错地方,因为我是不懂诗的。今天我凑热闹,也转贴一首:
今天,我要作诗一首----
春夜喜雨
心中的一泓清泉
传递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要说爱你不容易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季节
行走在消逝中
怀想天空 诗意地生活
一步与一生
必须跨过这道坎
我能

xwJuly posted on 06/11/2007
南方女人与北方女人
作者: 艾云 (03/08/2000)
一
环绕着南方的是飞花流动芊草绵长,是水乡泽国的温婉湿润,是柔和安恬的和平之景;
而北方,则是旷野凛冽、褐色斑驳,是一阵风沙吹过的粗重又热辣辣的呼吸,满目茫然中见出世纪的苍意。
于是,居住在南方和北方的女人们,地势使之然,使之呈现着不同的风貌、个性和气韵。那耐人寻味令人在风景迥异的深处去体验人世妙意与真情。
二
南方女人,安静淡恬、柔媚可人,闺秀型居多。你一视之下,那白皙的肤色,玲珑的身姿,柔婉的话语,那些人世间生

pepper_johnzili posted on 06/11/2007
“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这个上海公报的语言,在台湾民意调查中已经改变。基辛格主义和撒切尔主义一样,已经过时。
——贴者
撒切尔夫人:港实施一国两制不合时宜
中央社记者黄贞贞伦敦十日专电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接受专访首次表示,对于当年未能说服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延长英国对香港的租借时间,感到遗憾与失望;她说,中国政府为处理台湾议题在回归前提出对香港实施的“一国两制”,并不恰当,现在看来更是不合时宜。
香港主权回归中国即将届满十周年,高龄八十一岁的撒切尔接受香港企业家邓永

Haha华 posted on 06/10/2007
朋友来了后
华
朋友来了
朋友又走了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日 有朋自远方来。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一日 改

JulyJuly posted on 06/07/2007
历史随想(1)
1. 清朝:
清朝是我熟悉的一个朝代,我一直想说一个现象非常的有趣:清朝由建立,到兴旺,到顶峰,到衰退,到灭亡,和皇帝的生殖力,性能力似乎成正比,乾隆是清朝的顶峰,他也是一个最长寿,子嗣最多的皇帝. 然后,慢慢地衰退,虽说三宫六院的,可孩子越来越少,到了同治没孩子,只好过继,而最后一个皇帝连性能力都没有,清朝能不亡吗?

zili posted on 06/11/2007
蒋介石对中华民族的七大贡献
我并不是为蒋介石歌功颂德,写这篇文章只是出于一个中国人的良知。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史上的一个伟人。现在我列举蒋介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1,最大的功绩是在清末军阀割据的乱世中,领导两次北伐,统一了乱世中的中国。在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当时中国的混乱程度在中国史上是罕见的。两次北伐其实都是极为成功的,从北伐后的结果就能看到中国的军阀数量大大减少,混乱程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基本实现了统一。蒋介

第二十期首页
还原蒋介石
蒋介石领导浴血抗战纪实
中日决战(连载之8)
大陆 孙挺信
第八章 泪水欢歌
1
1945年2月初。
中国驻英军事代表团的桂永清和郭汝瑰()两位将军从欧洲战区风尘仆仆归国,给蒋介石捎来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英国政界主动要求同中国长期结盟。
原来,英国人认为丘吉尔领导战时的英国政府,为保卫大英帝国的利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那是他作为一个英国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了避免丘吉尔因显赫战功而由公民变成“神仙皇帝”,滑到独裁统治者的邪路,在全力支持他抗击法

guanzhong自立 posted on 06/11/2007
从去除蒋公遗像说起
刘自立
在台湾一些地方,蒋公像被拿掉了……
坊间多有置评,褒贬都有,众声喧哗。其中意识形态主义之辩护士有;实用主义的,也有;主张一切抹黑者,有;主张一分为二、为三者,有。更有一些人以为,一蒋即除,民主进步。
笔者不是真理辩护士,只是一个路见不平,出来说话的人。大概的看法是,我们评价一个人物,要看他和世界上最为高尚的价值所去多远;要看他的政治观念,是不是有可能造就一个未来主义走向民主自由之平台。这样来看,其历史错误和政治偏执,就可以放到他的棺材一边而多少树立一个关于

WOAWOA posted on 05/29/2007
1
滴,滴滴滴,滴滴滴滴……半夜三点一刻,手机准时地鸣叫起来。 我轻推一下枕边人,说“到时候了,准备出发吧。”
“你到底哪根筋搭错耍?昨夜一帮小孩才闹了个大半宵,好不容易盼到长周末,多睡一会儿再说。”首长首先拒绝执行事先拟定的行动计划。
“反正那些宝石已经在那儿躺了几万年,早去晚去不都是一回事。”她附带嘟哝了一句,便又翻过身去。
透过半闭的百页窗,我看见天上一轮皎月高悬,后院木兰树肥厚的叶子,只在五月末尾的晨风中偶尔颤动一次,唉,实在没有一丝月黑风高的迹象,我暗想。既然探宝的计划一拖再拖延了数次,也

lucyJuly posted on 06/10/2007
I am happy to join with you today in what will go down in history as the greatest demonstration for freedom in the history of our nation.
Five score years ago, a great American, in whose symbolic shadow we stand today,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his momentous decree came as a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 to millions of Negro slaves who had been seared in the flames of withering injustice. It came as a joyous daybreak to end the long night of their captivity.
But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fanghuzhaihuichi posted on 06/08/2007
韩红 青藏高原 LYRICS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
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
一座座山川相连
呀啦索
那可是青藏高原?
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
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
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
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
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
一座座山川相连
呀啦索
那就是青藏高原

能让我保持恒久兴趣的事情少,玩QQ也不例外。刚开始接触即时网络通讯工具QQ的时候,一度上瘾,没想到和陌生人或者远方的朋友能如此便捷地交流,天天玩,天天和别人聊天。可是没过多久,就厌了。和熟人该说的话也都说过了,和陌生人聊天刚开始也总是那个套路:你多大年龄啊?住在哪里呀?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家相互问来问去,如果没有心存不轨的话,就实在没意思,很难和陌生人说上一个回合。QQ上的朋友就以前认识的那么多了,再没增一个,因为我不玩了。
上个晚上,百无聊赖。妻子和孩子都在安静地睡觉,我一时手足无措,不知道做什么好,看书烦

st dude末文 posted on 06/08/2007
女儿出国八年之久,终于在国外打下一片天地,出于孝心,女儿将身在大连的六旬老父亲接去加拿大享福,可是没想到父亲去了不到一个月就执意回国,而且还要和女儿断绝父女关系
家住李家街道绿香社区的吕国权老人上周刚由加拿大回到大连,亲戚朋友们都羡慕老人去女儿那里享福了,可是没想到吕老一说起在加拿大的遭遇就满脸痛苦,而且执意要与女儿断绝父女关系。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吕老也是满腹欢喜地去了加拿大,可是女儿浓重的西方生活习惯却让吕老感到陌生和疏远,以至最终引发父女大战。
“在女儿那里我处处感到拘束,总觉得那不是家。

pepper_john玛雅 posted on 06/05/2007
铁流
引言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泪洒想思带。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今天六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可能绝大多数都不知道刘雪庵这个名字,但谁都道《何日君再来》这首蜚声海内外为千百万人喜欢唱、喜欢听的歌曲。甚至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失意,不分得意;也不分你是生活在如花似锦的故土,还是飘泊流浪在天涯海角的它乡,甚至不分你牵手情人的玉腕还是失恋时的孤独踟躅,只要一听到这首歌和一唱起这首歌,便给你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与幽思,唤起你万千思绪的翻涌。毫不夸张

WOAJuly posted on 06/08/2007
今天早晨,开车上班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着一本书和一首诗歌的名字:《愤怒的葡萄》和《疯狂的石榴树》。《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斯坦倍克的一本小说,描述在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期,有一个Joad家族随著成千的奥克拉荷马州的农民一样,忍痛离乡背景到加州谋生。“葡萄为什么愤怒呢”?老舍先生对这个书名不以为然,曾公开批评过。按照他的语言观,是接受不了这种语法的。可我偏偏着迷于这样的语法,书名本身就是个悬念,让人不得不追根寻底。《疯狂的石榴树》是希腊诗人艾利蒂斯的一首诗,我高中时读到的,那时都背得下来:
在这些刷白的庭园中

(c) 2010 Maya Chilam Foundation